因為冬天時遷就於環境,只能在25公尺、深度又不足1.5公尺的小游泳池運動。
心情的愉悅度就是無比相比。
今年,每年夏天常去的士林前港公園游泳池正在整修,所以四處尋找替場所。
青年公園游泳池是個不錯的地點,有50公尺室外和室內泳池,深度又夠,挺不錯的!
就在今年夏天去了幾次之後,發現同棟建築物裡有座市政府設立的「萬華故事館」。
即然有這樣一座場所,當然順道進去走走看看。
原來「萬華故事館」是介紹場館所在地—南萬華的人文風情。
而這裡所謂的「南萬華」,大致上就是指已經被裁撤的雙園區。
大約是日治時期的東園町、西園町、堀江町、綠町、柳町,
清治時期的加蚋仔庄與下崁庄。
現今則因1971年實施萬大計畫,開闢新式道路,以及1990年的行政區重整之後,
而變成大家所熟知的「南機場」與「加蚋仔」兩大生活圈。
在「南萬華」這個次分區中,除了青年公園和南機場夜市這類的休閒空間之外,
還隱藏著不少有著在地故事的文化地景。
老狗找到了它們的位置,然後利用半天的時間實際走了一趟,
下面這一段裡面有清治時期大戶人家,
有日治時期的糖廠、教室、高樓豪宅、精神療養院,
還有二戰後的公務宿舍及公共建築。
雖然大部分的文化資產建築都是只能看看外觀,
但是看一看這些建築物也是挺有趣的。
有興趣的朋友,就跟著老狗走一遍「南萬華」吧!
- 臺北製糖所文化園區|原臺灣製糖株式會社臺北製糖所倉庫:日治時期唯一設立在桃園以的製糖所,源自於清治時期的糖廍。1912(明治45)年開工生產,因人力窘迫而於1942(明治17)年停工。二戰後,屬日產的臺北糖廠由台糖公司接收,設立萬華倉庫,成為統管臺糖物料運輸與進出口的重要轉運節點。1997年時,台糖原欲拆除倉庫建築,但在地方民眾爭取下獲得保留,2003年9月由臺北市政府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2008年由臺北市文化局進行建築修復與展示設置,於2011年9月25日以「糖廍文化園區」名稱,正式以文化場館身分開幕營運。
- 仁濟療養院:由日治時期的臺北仁濟院於1922(大正11)年所設立,是全臺灣首座專業精神病療養院。1985年時,由臺北仁濟院所設立之仁濟醫院至新莊設置分院,專司精神醫療照護,原有之仁濟療養院西園路院區於2004年裁撤,2006年時保留之第一病房登錄為歷史建築。2008年,臺北仁濟院將仁濟療養院原址贈與給台北市政府,建築物拆除後的空間開闢為公園,即和平青草園,與留下的病房建築成為城市中的一小塊綠地,供民眾休閒之用。
- 萬華林宅|星巴克 艋舺門市:興建於1932(昭和7)年,是艋舺林家四大房在經商獲利後,聚資購地合建的四層樓大宅院。在二戰後,大宅院日漸老舊,加以1972年萬大計畫的推行,門前出現了一條又寛又大的西園陸橋,整棟大樓的門面只剩上半部能讓世人所見。2001年6月3日,西園橋開始拆除。18天後,這棟四層樓豪宅重見天日。2010年起,屋主林家與市政府合作整修老宅,至2013年完成。2016年起,豪宅的1, 2樓由星巴克承租,以租金做為維護基金,因而成為星巴克的特色門市之一。現今已是熱門的門市,到訪當天是週六午後,座無虛席。
- 萬華故事館:位在青年公園中的游泳池大樓裡,於2014年4月開幕啟用。目前展出的主題是「導南萬華˙我們年代」,介紹許多南萬華一帶的珍貴歷史紀錄,如果想多了解一些在地文化,頗為值得一看。
- 青年公園游泳池:老狗今年夏天會在假日常出現的游泳池,因為這裡有50公尺的室外與室內泳池。青年公園游泳池雖然成立的年代久遠,但可能是全臺北市,甚至是全臺灣空間最大、設備最齊全、池數最多、深度也最深的游泳空間,光是室內與室外各有1座50米泳池,就已經勝過大部分的游泳池。而且,不僅游泳運動空間大,還有大型滑水道和戲水池,是適合全家一起來運動、玩耍的生活空間,舒適度遠勝過新近成立的各區運動中心。
- 金義合行:位在萬華車站附近的四開間洋式樓房,主體為1927年創建,為三層樓三坎式店屋,內有二落二過水,帶1936年增建之左坎二樓半店屋。屋主是日治時期經商致富的陳義塗先生,成立金義合行,以經營玻璃製造開始,漸漸擴及陶瓷用品,以及其他日用化學品。2021年,陳氏家族決定放棄改建大樓,主動提報申請為直轄市定古蹟,藉以將祖厝完整保留。造訪當天,建築物本體正在整修當中,所以只能見到圍籬,或許一陣子之後就能完整見到這棟百年大宅的精緻輝煌。
- 艋舺集義宮:為祀奉朱池李三王爺的王爺廟,創建於清末,原為艋舺地區貨運苦力的信仰中心。雖然建物係於1986年重建,但廟內保存神像、匾額、旗牌等文物,神龕為昔日木作,還保存2月15日普渡的古老祭祀禮俗,造訪金義合行後不妨順道參拜。
- 艋舺洪氏祖厝:興建於清治時期,為昔日雙園區三大厝唯一保留至今者。建築形式採合院式磚牆結構,為三進帶單邊護龍的格局,保留完整。從部分未被臨時雨遮所遮蔽的屋頂,可以見到作工細膩的燕尾屋瓦。因為中央建築主體現今仍為洪姓族人居住使用,所以只能路過外圍欣賞外觀。
- 萬華國民中學活動中心:興建於1960年代的聚會用建築物,以等腰三角形柱並加RC斜柱支撐為結構形成大跨度,並留設通風。在外觀上形成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柱結構系統正立面造型,可說是1960年代現代主義建築之美學設計成品。
- 雙園國小健康樓:日治時期堀江公學校留存至今日的校舍,雖經加改建,但仍大致保存日治時期公學校校舍的結構。有路過這裡可以稍稍保留一點時間看一看,回想自己念國小時的校舍。
- 五〇年代第一批整建住宅:地址是「台北市萬華區雙園街79號」,為警察局眷屬宿舍區保存較完整者,建築物造型頗為特殊,可以說具有二戰後新建磚造建築的特色,也就是受限於二二戰後的外在經濟能力,建築物面積不但小又必須容納大量人口,因此一、二樓共四戶共用位於正中央的出入口,而且建築外觀上沒有任何裝飾。雖然現今外觀相當破敗,可是仔細看還是可以體會五〇年代物力維艱的環境。
老狗把這些造訪的文化資產地點,加上青年公園,用Google map製作了一份路線圖。
其中除了從青年公園到臺北製糖所文化園區之外,其他的路段移動都是靠YouBike。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下方的路線圖。
以下就來分享各個地點的細部資訊。
✅ 青年公園游泳池
老狗在往年夏天都是到士林的前港公園游泳池游泳運動,主要原因就是那裡有50公尺泳池,而且水道夠寬。
今年因為前港公園泳池整修關閉,所以轉移到同樣有50公尺泳池的青年公園。
青年公園游泳池可能是全臺北市,
甚至是全臺灣空間最大、設備最齊全、池數最多、深度也最深的游泳空間,
光是室內與室外各有1座50米泳池,就已經勝過大部分的游泳池。
雖然說成立的年代久遠,硬體較舊,
但活動空間大,讓舒適度遠勝過新近成立的各區運動中心。
除了成人的游泳空間外,還有兒童專屬的滑水道等戲水空間。
如果要親子共遊,還可以搭配同棟中的親子館一起玩耍,非常方便。
青年公園是臺北市區內面積相當大的公園綠地。
從日治時期日軍古亭莊練兵場,二戰期間被改建為機場,
因為和松山機場的位置相對而言在南邊,因而稱為「南機場」。。
二戰後,為了招待來臺訪問的各國政要打高爾夫球,
因而於1953年由台北鄉村俱樂部與中華民國國防部合作,成立台北高爾夫球俱樂部。
利用南機場的空間,開闢出一座五千餘碼,有9洞的高爾夫球場。
1974年配合萬大計畫的推動,行政院指示由台北市政府接管球場,改建為青年公園。
目前青年公園裡還看到部分成列的樹木以及長條型的草皮,就是高爾夫球場的遺蹟。
從停車場出入口旁走進公園,繞過水池和高爾夫練習場門口,就會見到照片中的大草坪。

旁邊的建築物就是游泳池,裡面除了泳池外還有其他設施。
只是乍看之下,怎麼找不到入口?

1970年代設計的建築物,總是有些令人覺得莫名奇妙的巧思。
原來大門要轉個方向才看的到。

走進室內,可以看到「馬馬」,現在的小朋友不知道還坐不坐這個?
還是用手機養小孩成本比較低?
正前方就是售票口,旁邊是驗票口。

買了票,進去付費區裡,最先看到的是非常大的置鞋區與休息區。

老狗每次來這裡,放好鞋子後都得拍張照片紀錄位置。
不然很可能游完泳,找不到鞋子在那裡…


換好衣服後,就可以到戶外區暖身,準備下水游泳了。
50米的標準池,踩不到底的深度,非常適合游泳。
因為要玩水的小朋友會到旁邊較淺的戲水池去,不會干擾要游泳的人。
另一個重點是水道很寬,就算好幾個人同一個水道,可以輕易的閃避。
而泳客會選擇戶外區的原因不外乎空氣流通,或是補充天然維他命D…


如果不喜歡在大太陽下活動,又想要游50米大泳池,另一邊的室內池是個好選擇。
空間一樣很大,水道一樣很寬。
但少了陽光,水溫高低就不了解了。

在游泳池內時忘了拍裡面的兒童遊樂設施。
這裡有條長長的滑水道,是小朋友的最愛。
滑水道下方連接著面積不小的兒童戲水池,在這裡玩水挺安全的。

看過泳池後,來看看老狗路過好多次,終於走進去參觀的萬華故事館。
✅ 萬華故事館
萬華故事館位在青年公園中的游泳池大樓裡。原本是青年公園閱覽室,為附近社區里民的交誼、棋奕及閱讀書報之場所。
然而因為場地年久老舊,
所以臺北市政府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青年公園管理所於2014年重新將一樓部分空間整修,
作為「萬華故事館」,以簡介南萬華的發展歷史與風土民情為主。
二樓則有社會局設立「萬華親子館」,二者於2014年4月一同開幕啟用。
從開幕到現在,萬華故事館大約2~3年更換一檔展出內容,
目前是2019年開始展出的「導南萬華˙我們年代」特展。
雖然已經展出頗長一段時間,然而內容包括許多南萬華一帶的珍貴歷史紀錄。
如果想多了解一些在地文化,頗為值得一看。
萬華故事館的位置在泳池的另一邊,後方就是泳池的看台。

因為是取青年公園閱覽室的部分空間改造而來,
所以進室內後還有另一個故事館的入口意像,目前的展覽還是「導南萬華」。
雖然自2019年開始展出到現在,不過對於不曾看過的老狗而言,還是感到非常新鮮。

入口另一邊的大門意象,從國旗與舊鐵窗,可以感受到一些眷村氣氛。
而南萬華一帶的確也是眷村與國宅集中的地方,原因在於萬大計畫。

展出不大,如果走馬看花,5分鐘就逛完了。
若對當地的文史有興趣,仔細看大約要花上半小時。

先看看這座小型故事館怎麼來的吧!

然後再來看看「南萬華」的定義是那些地方。
基本上,以老狗的認知就相當於昔日的雙園區,
日治時期的東園町、西園町、堀江町、綠町、柳町,
清治時期的「加蚋仔」。

先來談談「加蚋仔」的歷史。
在清治時期漢入入住此地前,「加蚋仔」和臺灣其他地方一樣是平埔族原住民的領域。
這裡簡介曾經住在「加蚋仔」的凱達格蘭人與他們的生活。

在漢入入住後,以農耕為主的社會對這裡產生了很大的改變。
基於這裡曾是沼澤地的特性,發展出豆芽菜、苿莉花、麻竹筍等經濟作物。

因為地緣的關係,這一帶還曾經是茶業加工區。

居住在這裡的漢人,在清治時期漸漸形成6個聚落。
這樣的狀況一直維持到日治時期。

因為漢民族信仰的關係,有漢人移民所在的地方就一定有守護神,
「加蚋仔」當然也不例外。

這一帶較有歷史的廟宇是地藏庵

楊聖廟、廣照宮、先天道院。

還有從木柵請來的「尫公」,就是保儀大夫,源自泉州安溪人的鄉土信仰。

這裡展出一些舊的用具、文物,應該都是從居民家中、店中收集而來的

這好像是眼鏡行配眼鏡用的舊裝備。

後面這桌精彩了,什麼東西都有…


其他的舊文物。



這裡展出這些飛機、船艦模型的意義,表示南萬華這一帶曾經是軍事基地。
事實上,南機場也僅供軍機使用,本身就是軍事基地。

另外還有一些舊照片。

在二戰期間與結束之後,
因為「加蚋仔」臨近繁榮的臺北市區,因而成為供應都市物資的工業地區。
在當時日本人的規劃中,「加蚋仔」設置工廠,住宅與工業並存,而且還做為軍事基地。
國府接收後延續這個概念,由官方設置了飲料工廠與印刷廠,
因而帶動地方居民設置小型加工廠,成為最早期的「客廳住家即工廠」的住商工混合區。

這些工廠的設置,很多都是出自蔣經國總統的想法。
當年這些大工廠的設立,確實可以帶動地方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1971年導入的萬大計畫,更徹底的改變了還是以農業為主的「加蚋仔」,
轉型成為現代臺北市的一部分。
至於萬大計畫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以新世代概念重劃市區道路與空間,以及興建國宅以解決住的問題。
細節可以看看這一大面牆。

西園橋就是萬大計畫中最主要的一部分。
透過跨越鐵路的高架橋改善「加蚋仔」新市區與原本的艋舺市區之間的連結。
西園橋從1974年服役至2001年,階段性任務達成後,剩下這面橋石…


1993年4月的臺北市地圖,和現今是有點差別的。

後面這一段是介紹現在的南萬華,有不少好吃好喝好玩的地方。

用遊戲的方式讓參觀的小朋友可以加深印象。

還展出一些以往曾經發行的宣傳DM等文件。

「加蚋仔」發展歷程的時間表,換個方式做成海報來說明。

這一部分就是以展出不同時代的南萬華影像為主。

現在在「加蚋仔」最主要的公共建築。
除了青年公園外,應該有聽過魚類批發市場和果菜市場吧?

市場裡面用到的一些老東西,被收留及展示在這裡。
像下面這幾種秤,應該都只存在記憶中了。


還有會員證?

電影放映機。老狗不知道「加蚋仔」曾經有戲院,所以也不知道它本來在那裡。

這裡展出好多家在東園街上的老店面,都算的上是「加蚋仔」的老店。

還用模型來展出…


這面看板告訴我們「加蚋仔」的街道變遷歷史。
所以東園街是最早闢建的街道,現在看起來超級不起眼。

參觀的差不多了,來去展場外走一走。

這裡因為是由青年公園閱覽室改造而來,所以外面仍然保留部分空間做為民眾休息空間。

走出戶外,準備回停車場開車,會經過親子館與高爾夫球練習場。
親子館也在同一棟建築物中,使用二樓的空間,招牌大很多。

親子館外的宣傳海報。

親子館的入口,目前有活動舉辦中。

要到親子館玩耍必須先上網預約,或是現場排後補。
從門口的告示來看,假日應該是額滿的。

親子館另一邊的招牌,一樓的空間有長輩用來做為運動場所。

對面就是高爾夫球練習場,應該是高爾夫球場遷移後新建的。

在練習場外牆上的大海報,簡單介紹臺灣在高爾夫球運動上的發展歷程。

還有就是眼前這座球場是怎麼來的。

看完了海報,回到下方的停車場中,開車前往臺北製糖所文化園區。
✅ 臺北製糖所文化園區 (原臺灣製糖株式會社臺北製糖所倉庫)
這裡曾經是日治時期唯一設立在桃園以的製糖所,源自於清治時期的糖廍。清治時期中葉,當時的下崁(即今大理街附近)盛行私人糖廍。
以牛隻拖動石造磨礅,榨蔗成汁,並以蔗葉生火將蔗汁煮成焦糖,為早期之製糖方式。
1911(明治44)年,日人木下新三郎、高橋虎太與板橋林家第四代林熊徵等人,
集資在艋舺下崁庄興建新式製糖工廠,名為「臺北製糖株式會社」。
1912(明治45)年開工生產,每日壓榨甘蔗量為700公噸,為當時大臺北地區唯一的製糖所。1915年為「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兼併「臺北製糖株式會社」,
這座工廠成為「臺北工場」,又稱之「臺北糖廠」,為桃園以北唯一的糖廠。
二戰時期,因人力窘迫而於1942(明治17)年停工。
二戰後,屬日產的臺北糖廠由台糖公司接收,設立萬華倉庫,
成為統管臺糖物料運輸與進出口的重要轉運節點,包括現今之3棟糖倉與其他4棟倉庫。
1973年,臺糖配合臺北市政府萬大計畫工程,拆除臺北製糖所的鐵路支線,改以卡車運輸。
1979年臺糖拆除糖廠煙囪、倉庫與民宅,並與臺北市政府合建國宅、臺糖員工宿舍。
至此,「臺北糖廠」僅存3棟倉庫與月台。
由於作為轉運節點及發貨倉庫使用,故能維持較原始的面貌。
1997年時,台糖公司有意拆除建築後將土地出租,但附近居民反對,
認為糖廠建築應予保留作為社區民眾集體記憶中的一部分。
2003年時,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指定留存的3棟建築與月台為直轄市定古蹟,
2008年由臺北市文化局進行建築修復與展示設置,
於2011年9月25日以「糖廍文化園區」名稱正式開幕。
全區目前保留3棟倉庫建築。
其中,A棟倉庫為大跨距建築,且具有磚砌的拱。
雖無M字型的屋頂,但其跨距仍相當的大,目前作為展覽館使用,
展出與製糖有關台北糖廠的歷史及城西產業發展軌跡。
B棟倉庫自2011年起由明華園作為排練場使用。
但自2022年起,B棟倉庫以及其他空間,改由在地當代戲劇表演劇團—曉劇場承接,
作為戲劇、舞蹈等文化展演的活動及排演場所。
東側的B、C棟倉庫具有特殊的M字型屋頂,因作為表演空間,未開放自由參觀。
在A棟參觀完後,可以在外圍的糖廍文化史蹟公園繞一繞,
可以看到保留的月台、來自溪湖糖廠的機車頭與車廂、種在土裡的甘蔗,
公園內還另設有兒童遊樂設施。
整體而言是很不錯的蹓小孩的育教於樂空間。
臺北製糖所文化園區離捷運龍山寺站有一小段距離。
如果真要帶小朋友來見識糖業的發展的話,開車來比較方便。
因為2008年在翻修古蹟時,順便在旁邊蓋了地下停車場。
後來上方又新設了兒童遊戲場,所以成為附設停車場的古蹟。
停車非常方便,只是車位不多,老狗中午左右來到這裡,等了大約20分鐘才進場。

搭電梯上來就可以見到遊戲區,帶小朋友參觀完順便放一放電。


遊戲場的後方就是古蹟中的A棟倉庫,可以看到扶壁結構與氣窗。
日治時期的倉庫建築很常見到扶壁結構。
或許是那個年代的混凝土品質還不到位,必須有這樣的設計來支撐牆面。

走到A棟的前方,會見到糖鐵使用的車頭和各式車廂各一節。
這套糖業運輸裝備其實是從別的地方搬來這裡靜態展示的。
至於從那裡來的? 溪湖糖廠啦! 有聽導覽就會知道了。

目前的臺北製糖所文化園區保留的三棟倉庫建築積木模型。
至於糖鐵列車能不能開到鐵道部? 老狗覺得不可能,下面的仿月台燈箱看看就好。

換個角度可以看的清楚一點。
這套模型在臺北市區內許多古蹟外都有,應該是同一系列的。

糖鐵列車的斜前方就是B棟倉庫,門口有好幾位在休息。

B棟前方的這座小平台應該是昔日的月台,糖鐵列車怎麼不展示在這個位置?

B倉由曉劇場入駐,因此有個「萬座曉劇場」的別名。

更遠方是C棟倉庫,現在應該有藝文團體進駐。
後方的中國時報所在地,也在臺北製糖所的範圍之內。

A棟倉庫的正面保留紅磚裸露的外觀,和B, C棟完全不同。

走進A棟,隨手錄了參觀時的縮時影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第一眼看到販賣部? 這不是從前「柑仔店」放糖菓的玻璃櫃嗎?
目前A倉由臺北市文化局規劃「糖倉開門」糖業文化特展。
主要介紹台北糖廠的歷史故事,以及製糖的工序。
讓住在臺北的小朋友不用到中南部的糖廠就可以了解我們吃的糖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這裡有4顆紀念章,老狗覺得它們很面熟,應該至少有3顆蓋過。

接下來就是台北糖廠的歷史故事及城西產業發展軌跡。
現在的人應該很難想像繁榮的臺北市區內竟然曾經有糖廠,而且存在一段不算短的歲月。

牆上這些大型海報介紹的是臺灣的歷史與產業發展的紋理。
如果對糖業在臺北的發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場參觀時細看。
也可以在假日的下午2點前來參觀,就有機會遇上美麗的大姐姐現身導覽。
- 1349年~1902年
- 1905~1920年
- 1924~1942年
- 1945~1955年
- 1964~2024年
在這一大面海報牆上還有一顆1935年台灣博覽會的糖業館紀念章。
以前沒見過的章,當然是蓋回家去。

另一邊介紹1900年代,一般人對製糖所的第一印象。
就是有高高的煙囪、巨大的廠房、還有星棋羅步的載甘蔗火車鐵道。

後面接著介紹製糖的故事。

清治時期,製糖靠獸力與火力,類似手工業的規模。

在每年甘蔗收成季節,甘蔗田附近會搭建臨時性的建築物,稱為糖廍。

這裡有糖廍的模型。地面上放置著榨甘蔗汁用的石磨。

仔細看看糖廍的模型就會知道是臨時性建築。
下方是牛隻和石磨的組合,用來榨出甘蔗汁。
甘蔗汁經過加熱,讓水分蒸發就形成了糖。

這裡是互動式的古式製糖工序說明,可以讓小朋友來玩一玩。

然後是糖廍身世解說。

以及說明糖廍製糖的主要動力來源。

進入日治時期後,日本人引入機械動力,運輸甘蔗與糖的交通工具,也由牛車變成火車。

牆上是昔日艋舺市街的街道圖,老狗拍了特寫來分享!

然後是台北製糖所的舊照片,還有模型。

看一看舊照片,原來全臺灣的糖廠長的幾乎都像同一個模子打造出來的…


從地景模型中可以推斷出製糖所的所在位置。
現在的中國時報,以及附近的老公寓,應該都屬於昔日糖廠的範圍。

新店溪的另一側就是甘蔗種植區。
所以現在的板橋、中和在日治時期有甘蔗田,太神奇了吧




這邊有提供給小朋友玩耍的木軌道與火車。
老狗家中也有一大套,當年小朋友還小時給他們玩的。

旁邊有一張桌子,上面介紹現代化製糖的所有工序。
- 採收原料與粗處理
- 粗處理、加熱、沉澱
- 沉澱、脫色濃縮與結晶
- 用顯微鏡看糖晶
- 分蜜、乾燥篩選、包裝
還有機器的圖片可以幫助了解現代化製糖過程。
- 圖片1
- 圖片2
然後介紹以製糖業為核心形成的產業鍊與生活圈。

最後是糖的介紹,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因為台北製糖所從二戰前就停止作業,所以這裡能展出的大多是昔日製糖的記憶。

這3句和甘蔗有關的福佬俗語,知道是指什麼意思嗎?

知道是什麼意思嗎?請看解答。

最後,還可以見到一些和製糖有關的老器材。
老狗覺得好像都是實驗室使用的工具。

回到了入口處,看到牆上的看板,才知道從前糖也是專賣的。

這時正好下午2時,美麗的大姐姐開始導覽,帶著幾位來參觀的小朋友來認識「製糖」。

老狗雖然已經參觀完展場,可是看在大姐姐熱心導覽的份上,
跟著聽看看有什麼看板上沒有的訊息。

有大姐姐導覽果然有更多收獲,至少知道台北製糖所的大煙囪是當年全台北市最高的建築。

這裡還介紹了臺灣的其他座糖廠,如果只是照片看過去,留不下什麼印象。

所以呢? 來看一看、聽一聽美麗大姐姐怎麼介紹製糖業與台北製糖所吧!
導覽聽的差不多,冷氣也吹夠了,到室外的地方看看有什麼。
這裡有一小區甘蔗田,用來讓參觀者知道臺灣產糖的原料是什麼。

只是這甘蔗長的實在不怎麼理想,充其量只是甘蔗苗。
製糖用的甘蔗是白甘蔗,和一般供食用的紅甘蔗品種不同,水份較少,莖的甜度更高。

旁邊是糖廍裡的製糖用石磨與「動力」意像展示。

然後是大老遠從溪湖糖廠來到這裡的糖鐵機車頭與車廂。
最後面黃色的是守車,中間黑色的是蔗箱車。

它們的另一面。

前面車頭後方的是平車,最前面是日立牌機車頭。

想仔細看看這列糖鐵列車嗎?
老狗錄了一小段影片,不用大老遠跑到中南部的糖廠就可以看到它們,挺好的!
參觀完臺北製糖所文化園區之後,
在旁邊借了YouBike,到附近屬於舊雙園區範圍內的文化資產去繞一繞。
雖然這幾項歷史建物不能入內參觀,不過能夠實地欣賞它們特殊的外觀,是挺不錯的!
只是真的熱了點…

✅ 五〇年代第一批整建住宅
地址是「台北市萬華區雙園街79號」,為警察局眷屬宿舍區保存較完整者。建築物造型頗為特殊,具有二戰後新建磚造建築的特色,
也就是受限於二戰後的外在經濟能力,建築物面積不但小又必須容納大量人口,
因此一、二樓共四戶共用位於正中央的出入口,而且外觀沒有任何裝飾。
雖然現今已經像是破敗的二層樓樓房,但仔細看會發現出入口的位置就侷限在建築正中央,
四面外牆只是紅磚抺水泥,可以體會到五〇年代物力維艱的大環境。
而且當年認為紅磚混凝土建築物比木造建築耐用,
但不知道的是這種屋子冬天很冷、夏天很熱。
混凝土建築蓋好幾年後可能因熱漲冷縮而裂開,導致水平的屋頂會漏水。
於是頂樓上方就搭建了鐵皮屋,來解決室內漏水的問題。
最後又因居住空間隨著家庭成員增加而不足,
原本只是擋漏水用的鐵皮屋頂四面加上了牆,隔成了房間來住人。
簡單說,這裡就是二戰後的臺灣平民百姓居住用建築發展史的代表…


換個角度看一看,側面開窗很小,室內一定非常悶熱。
這棟建築物真的可以說是二戰後公務住宅的代表。

對面這棟的這面牆很漂亮呀!

繼續往下一站騎過去!
✅ 雙園國小健康樓
雙園國小健康樓為日治時期堀江公學校留存至今日的校舍。雖經加改建,但仍大致保存日治時期公學校校舍的結構。
外型上背面仍保留二樓拱窗,樓板及樑之線腳裝飾及雨庇仍保留日治時期特色。
如果路過雙園國小的話,可以快速的看一看外觀。
健康樓的面積挺大的,沿著莒光路的圍牆這面都是健康樓的範圍。

來到了校門口,這一小段的外牆和旁邊那段不同,可能因為是穿堂所在而有不一樣的裝飾。

校園沒有開放,所以在圍牆外繞過去,就往下一站移動。
✅ 萬華國民中學 活動中心
是一棟興建於1960年代的聚會用建築物。以等腰三角形柱並加RC斜柱支撐為結構形成大跨度,並留設通風。
在外觀上形成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柱結構系統正立面造型,
可說是1960年代現代主義建築之美學設計成品。
有著特殊造型的公共建築仍能保存超過60年而未被改建,十分難得。
如果路過萬華國中的話,可以快速的瀏覽過外觀,挺有意思的!
活動中心建築量體不小,隔著西藏路才能見到正立面的等腰三角形。

前面那個角度被樹木擋住,換個角度可以看的清楚一些。

這種在建築物結構上加上一些奇特造型的設計,通常都是1960年代的建築。
有這些特殊設計造型,如果加上維護得宜,會是城市裡相當美麗的一隅。
1970年之後的房子,基本上大部分蓋的像鳥籠一樣,四四方方的外加鐵窗。

✅ 艋舺洪氏祖厝
興建於清治時期,為昔日雙園區三大厝唯一保留至今者,另顏厝與黃厝已改建。建築形式保留完整,採合院式磚牆結構,為三進帶單邊護龍的格局,
從部分未被臨時雨遮所遮蔽的屋頂,可以見到作工細膩的燕尾屋瓦。
因為中央建築主體現今仍為洪姓族人居住使用,所以只能路過外圍看看外觀。
騎著YouBike在市區中的羊腸小路繞來繞去,
終於看到這一大面紅磚牆,這時就知道洪氏祖厝到了。
畢竟只有清治時期興建的建築才會使用這種建材。

古厝的正面還保有外埕,現在應該是洪家人的停車場。
即然是私人土地,那老狗就遠遠望過去就好。
現在屋頂上蓋著鐵皮做為防護,期待這棟百年老宅能有修復的那一天。

✅ 金義合行
位在萬華車站附近的四開間洋式樓房,主體為1927年創建,為三層樓三坎式店屋,
內有二落二過水,帶1936年增建之左坎二樓半店屋。
屋主是日治時期經商致富的陳義塗先生,成立金義合行,
以經營玻璃製造開始,漸漸擴及陶瓷用品,以及其他日用化學品。
1950年代,陳家成立金義合行股份有限公司,於北投大量生產手繪碗盤,
所生產的花鳥山水碗盤,是北投陶瓷的代表作品。
陳家又另外於1950年成立義芳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於景美景豐街設立工廠,生產液鹼、燒鹼、鹽酸等化工原料。
1985年,製造工廠遷移至桃園,目前已經是國內大型化工原料製造工廠。
所以,這棟建築物同時也是義芳化學公司的「起家厝」。
2021年,陳氏家族決定放棄改建大樓,
主動提報申請為直轄市定古蹟,藉以將祖厝完整保留。
他們認為改建為大樓,雖然可藉以獲利,
但有的子孫未使用即可能出售,便無法整體保存。
所以申請為古蹟,並且出資整修,之後將做為文教空間,提供附近社區人士使用。
2022年,陳氏家族獲臺北市第二屆文資譽揚獎中的「特別貢獻獎」,
以讚揚陳家「以保存取代開發」對文化資產的貢獻。
造訪當天,建築物本體正在整修當中,所以看不到立面。
或許再過一陣子,就能見到這棟百年大宅的精緻輝煌。

放一張2022年3月拍的照片,希望修好後能回到照片中原來的樣子。

往前走個幾步,來到下一站。
✅ 艋舺集義宮 朱池李三王府
艋舺集義宮為祀奉朱池李三王爺的王爺廟,位在金義合行旁不遠處。創建於清末,原為艋舺地區貨運苦力的信仰中心。
雖然建物係於1986年重建,
但廟內保存神像、匾額、旗牌等文物,神龕為昔日木作保留使用,
且還保存2月15日普渡的古老祭祀禮俗,因而在2022年3月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因為就在金義合行旁不遠處,如有機會造訪金義合行,不妨順道參拜。
廟宇的外觀就是現代的街屋廟宇造型,立面窄但裝飾豐富。

走到廟前騎樓下,可以見到現代的機械石雕。
比較特別的是廟裡有像「半樓仔」一樣的結構,神龕位在「半樓仔」之上。

用YouBike走訪了這些文化資產景點,是時候找個地方吹吹冷氣,歇歇腿!
於是轉個彎,來到西園路旁的星巴克,同時也是近百年的豪門大宅。
✅ 萬華林宅|星巴克 艋舺門市
這棟位在市區中的豪宅興建於1932(昭和7)年,是艋舺林家四大房在經商獲利後,聚資購地合建的四層樓大宅院。
初落成時,佔地127坪的林宅曾是艋舺最高大樓。
二戰後,國府政府來臺,帶來大量的新住民,加上韓戰、越戰等因素,
二戰後的臺灣經濟的快速發展,但這棟四層樓大宅院卻日漸老舊的光芒。
豪宅大門前原本是面對日治時期尚未開闢之計畫道路,
但隨著臺灣經濟快速發展,
1971年時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囑付時任臺北市長張豐緒執行「萬大計畫」。
在南萬華與大龍峒,這2處在當時臺北市中心週邊,
但卻尚未都市化的區域,進行全面性的都市重劃,
包括拓築市區計畫幹道、拆除違建、興建國宅;開闢公園等4大類工作。
於是寛大的西園路不但開闢了,而且還蓋了跨過鐵道的西園橋,在1974年落成。
陸橋的高度遮蔽了它的門面,讓它成了萬華地區眾多不起眼的老房子之一。
在這期間,林家子弟開枝散業,在事業有成後紛紛遷出,
原本居住的老屋分租予各行各業的人,
老宅變成了小小商場,一樓做起各式各樣的小生意,
老宅樓上的華麗立面因為面對西園橋,而被各式廣告看版所遮蔽。
所幸西園橋在2001年6月因鐵路地下化工程竣工後,已無存在必要而被拆除,
老宅的華麗立面再次出現世人眼前,豪宅重生出現一絲曙光。
在經過林家後人與市政府的一番努力,在2010~2013年間整修完成,老宅重現當年輝煌。
自2016年起,林宅的1, 2樓由星巴克承租,
以租金做為維護基金,因而成為星巴克的特色門市之一。
老狗這回是第三次來到這裡,原本進門參觀之餘,打算買杯咖啡在裡面好好躲避暑熱。
沒想到卻是座無虛席,找不到任何空位可以坐下喝個咖啡,
原來,懂的細細品味這棟近百年高齡的豪宅的人還真不少,
星巴克真是慧眼獨具,挖到一塊沉寂已久的金礦。
參觀時,隨手打開AcePro,錄了一段參觀時的縮時影片。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透過影片看看這棟豪宅的內部是什麼樣子。
萬華林宅的基地呈現不規則狀,是林家先祖獨具慧眼,選了這塊位在鐵路旁的地來蓋大樓。
而且買地前就知道,在1945(昭和20)年實施之都市計畫中已有開闢西園路的規劃,
因此興建時即將門前退縮。
然而在西園路開闢之後,這棟樓形成三面臨路的格局,是做生意的好地點。

背對鐵路這一面的側牆上,三樓有拱形窗,二樓則是平頂窗。

一樓的騎樓是興建當時就留下來的,後期林家將它分租時,據說就變成了店面。

這裡裝上了仿舊鐵窗,裡面的螢幕放映的是這棟老宅的故事。

現今唯一使用中的出入口,保留傳統的木門。

騎樓木門窗的解說牌。
其實這種木門窗在很多店面老宅都看的到,特別是在臺南。
只是隨著時間推演,木料遭蟲蛀而腐壞,木門變的難以開啟。
屋主怕麻煩,可能就換成電動鐵捲門了。

找到空擋拍攝星巴克的櫃台,基本上是架設在古蹟建物之上。
而且文化資產建築內不得使用明火,所以料理食物都是利用電熱。

在樓梯旁可以看到這棟豪宅的平面圖。
從前內部是有隔間的,現在全部打通成一大間。

牆上還有建築物的剖面圖,可以看到它是四層樓的結構。
目前一、二樓由星巴克經營,可以自由參觀。
三、四樓是非常態開放空間,三樓只有有活動,例如導覽,以及特定時間才開放民眾參觀。
四樓是林家的祠堂,老狗曾經跟著導覽上去參觀過。
現在的導覽是否有包括那一區就不得而知了。

這裡是有關三樓的上的參觀資訊。

通往二樓的樓梯,包括扶手都是水泥造、磨石子外表的。
老狗最喜歡它沉穩厚重的感覺。
1932年興建時,就已經採用當時先進的磨石子工法來裝飾樓梯與扶手表面。
表示屋主財力雄厚,才有資金用當年最新的工法來蓋房子。

後院的空間,雖然擺上了桌椅,不過沒人會想在三十幾度的氣溫下坐這裡喝咖啡吧?

站在後院裡可以看到建築本體的後側,每層樓都有陽台。
上方還有連接左右兩側的橫樑,應該是防震考量。
至於房子為何會蓋成「凹」字形,應該是考量採光因素。

牆上冒出竹子來?? 這是陶製排水管,做成竹子的樣子,寓意節節高升。
這支「竹管」左右各一支,從四樓通到一樓,分別收集建築物左右兩側的生活廢水。

站在後院的中央就可以看到左右兩側陽台各有一根凸出於牆外的竹管。
各層樓的陽台都是外表以洗石子裝飾的水泥造護欄。

上方的橫樑上怎麼有鳥站在那裡? 那不就常常丟「炸彈」了嗎?
但事實上,庭院地上看不到鳥糞,原因稍後揭曉。

面對庭院的窗戶上也裝了鐵窗,是日治時期的造型。
雖然說臺灣在日治時期治安不錯,可是畢竟豪宅總是引人覬覦,所以還是得裝上鐵窗自衛。

不過這鐵窗暗藏玄機。現在看到鐵窗的不是鐵做的,是木條做的。
二戰末期,殖民政府到處徵收(收刮)民間的金屬,拿去做成武器。
鐵窗當然也被拆走了,所以還看的到切面和固定在窗框裡的那一段。

在庭院下方建有地窖,二戰期間變成防空洞使用。

一樓庭院旁的建築後段空間,做為洗手間之用。

回到室內,從另一個方向看看具有水泥護欄的樓梯。

階梯與扶手的厚實感,是現今的樓梯難以比擬的。

扶手護欄裡有簡單的菱形縷空裝飾。

二樓的地板也是磨石子的,可以看到不同顏色的區塊。
記得上次參加導覽時有提到,地面上的深色部分就是室內木隔間牆的位置。
最淺色的部分是隔間走道,灰色部分則是房間內部。
在初蓋好時,林家子孫四大房,一房分得一大間,左右兩側各兩間房間。

通往前方陽台的木門,窗櫺造型特殊。
或許基於安全考量,前陽台不開放參觀。

通往三樓的樓梯基本造型與一樓往二樓的樓梯相同。
這裡的立牌再次說明三樓以上的開放時間。
基本上,老狗個人認為想參觀的話,還是配合導覽比較好。
這樣才能知道建築各部位在講什麼故事,古蹟就不止是一棟樣品屋。

二樓的空間相當於一樓室內加上騎樓,空間不小。
可是繞了一圈,卻是坐無虛席,想坐下喝杯咖啡都有困難。

牆上的刺繡裝飾物,相當大幅。

在二樓的一隅有個小空間是昔日的廚房。
現在做為展示老宅內舊物展示與播放簡介影片的空間。

剛剛提到庭院上方的橫樑站了好幾隻鳥。
這些鳥像鴿子,但只是模型,目的是用來嚇其他的鳥。
讓牠們誤以為這裡已經被鴿子佔走,而不會停留在這裡休息,也就不會「丟炸彈」了。

假鳥與假鳥之間,保持著鳥類個體間的「自我領域空間」,其他的鳥才不會跑來插在中間。

二樓的水槽,在沒有自來水的年代,它做為儲水槽使用,現在作為洗手台。

從二樓的陽可以看到三樓的「竹管」

一樓與二樓之間的樓梯還有這道玄機,就是在樓梯裝上水平鐵門。

基本上,臺灣在清治時期盜匪橫行,因此家家戶戶都有防禦的概念。
林家當年在艋舺一帶蓋了這棟大樓,雖然日治時期的治安已經比清治時期好太多,
但當然還是會怕被盜匪洗劫,所以除了鐵窗外,還加裝了這道水平鐵門。
一但受到攻擊時還可以退上二樓,拉起鐵門等救援。

由二樓樓梯口往一樓看,這樓梯真的很有造型美。

回到一樓的櫃台邊,在一樓也是找不到座位,讓老狗猶豫要不要點咖啡。
而且點餐的人好像源源不斷,剛剛是幸運才能拍到沒有客人的畫面。

在一樓再轉一圈,看看臨街的大窗,造型頗有格調。

來到林宅南側,也就是鐵路這一側,可以看到非常低調的星巴克商標。
這算是對古蹟最低度的干擾了吧!
建築物後方有支煙囪,是各層樓開火煮飯、燒水的排氣裝置。

走過艋舺大道,可以說是來到縱貫線鐵路的另一側。
站在這裡才能夠看見位在頂樓的祠堂。

鏡頭拉近一點,可以看到祠堂的造型,是座東西建築風格合壁的建築。

在艋舺大道另一側有座由仁濟院釋放出來的公園,配合這裡的造景,可以拍打卡紀念照。

上面這張照片的後方就是仁濟療養院保留的建築。
事實上,這整片公園空間都是昔日仁濟院的空間。
來去仁濟療養院走走吧!
✅ 仁濟療養院 舊址
臺北仁濟院,源自於清治時期由板橋林家所創設之保嬰局、育嬰堂、回春院、養濟院、同善堂等民間社會救助機構,
於日治時期由臺灣總督府整合為臺北仁濟院,院址設於現今廣州街。
1922(大正11)年設立專門收容精神病患之仁濟療養院於萬華堀江町(即現址),
除精神病療養院外尚設有醫療所與監督室等設施,為臺灣專業精神病患監護機構之始。
隔年(1923年)在現今仁濟醫院院區(即廣州街243號)設立台北施醫所,二戰後改為仁濟醫院。
1985年時,仁濟醫院至新莊設置分院,專司精神醫療照護,即現今之身心健康醫療領域。
舊有的仁濟療養院則於1999年開始拆遷,至2004年因故裁撤,
2006年時保留之第一病房登錄為歷史建築。
2008年,臺北仁濟院將仁濟療養院原址贈與給台北市政府,
周邊空間開闢為公園,即和平青草園。
目前保留之第一病房為日治時期磚木造建築外觀,如同昔日中小學校舍樣式。
建築物本身雖然無明顯建築特色,但代表的歷史意義卻是無可取代。
特別是在舊觀念裡的嫌惡設施,能堅決的留存在市區當中如此長的時間,相當的不容易呀!
而其他建築物拆除後的空地則闢建為公園,有著不少綠色植物與兒童遊樂設施。
來這裡玩耍的家長與小朋友,或許不知道這個城市中的綠地,
昔日曾經是附近居民的嫌惡設施吧!
現今,原本的療養院整理成公園。
雖然大部分的空間被大樹和草皮佔領了,但也變成城市中的一小片綠地。

在公園裡有很大面積的兒童遊樂設施。要不是午後氣溫高,應該有更多小朋友來玩耍。

小朋友進來玩耍,大人在一旁休息…


回頭看看公園裡的大樹,或許從仁濟療養院在這裡設立之前就已經在這裡了。

這裡另外還有不少移動式的玩具,不知道是有人捐贈的嗎?

旁邊圍起來的這個是什麼?

走到正面一看,才知道是石敢當。
後來查了資料才知道,因為火車在這個位置轉了很大的一個彎,所以設置石敢當來鎮煞。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火車很大一輛,所以石敢當不止體積要大,還要戴上鋼盔。
而且一個不夠,一次來兩個…


旁邊這一排紅磚平房建築就是2006年保留的第一病房。

這棟建築,就老狗的眼光來看像極了教室。
記憶中,小時的國小教室外觀就是這個樣子。
有黑瓦和紅磚牆,一邊有木造立柱的走廊。

除了保留下來的病房外,其他的空間都是兒童遊戲區。

有紅磚牆的病房,走廊邊有一整排立柱,國小時的教室就像這個樣子。
老狗念的國小是二戰後才成立的。
或許戰後新蓋校舍,就是參考這種很簡單的造型蓋出來的。

在病房牆上的銘牌,說明仁濟療養院與這棟建築的沿革。

雖煞造型簡單,但做為病房使用的建築,講究的應該是實用性吧!
所以沒有花俏的裝飾,也是理所當然的!

病房的後側一樣是裸露的紅磚牆,但有發現鐵窗安裝的位置有些奇怪嗎?
鐵窗裝在室內的那一側,應該有特殊用意吧?

在病房後面的空間有這面立牌,現在這個空間作為青草園使用。
只是似乎無人管理,連立牌本身都快不行了…


站在人行道上見到的這個角度頗好的,建築物好像在樹洞中。
就以這張照片做為結束吧!

看完了老狗的這篇分享文,
有沒有發現昔日的雙園區,也就是南萬華,
除了南機場夜市外,還有不少值得走走看看的地方?
有興趣的話,可以跟老狗一樣四處去走走!
之後老狗再找時間走訪傳統上的「艋舺」,
如果有興趣的話,敬請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