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飲食雖有控制,但仍然嘴饞,所以藉機運動一下踩步前往。因為行走在人車共用的單車道上,所以很安全,兩旁種滿了樹所形成的綠色隧道也頗有意境,走著走著就到了進入北投行天宮的巷口。每每來這,就想起童年時期,阿公在大年初一帶著我們來拜拜的情景。那時還沒關渡橋,雖然我們就住對岸,但過年時期舢舨兼渡船的漁夫也放假,我們有兩種前往的方法,搭八里-北門的公車到八里渡船頭搭船到淡水轉火車到忠義站,或是由父親開車載我們過台北橋走承德路過士林繞一大圈再來到這裡,無論哪種方式,都讓我們這些小毛頭抱怨漁夫為什麼放假...如今漁夫早已成仙,河面上的漁船是一種美景也是一絲的回憶。
進入巷口後是北投行天宮的停車場,位置不算多但也足夠,左右兩邊有著兩段長長的階梯,階梯旁是以石頭砌成的擋土牆,這是北投行天宮讓人入眼的第一印象。偶爾看見不便於行的長者一手佇著拐杖、一手扶著階梯欄杆,一步步的往上爬,似乎是一份誠心的表現,也是一種不畏老的執著吧。我很喜歡看石縫中硬竄而出的小草,感覺它很鮮明,活的跟別的小草不一樣。


左手邊的第一段階梯上去會先看見一座土地公廟,樹上掛了許多紅燈籠,燈籠上的字是;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恭賀新喜、闔家平安,極為雅緻,第二段上去後會看到一處往下挖有著台灣島造型的假山水的魚池,池旁種了許多株山櫻花,而側門進去是前廣場,猶如少林弟子會在這練功的景像從小就在我的認知裡,覺得行天宮裡的和尚個個功夫高深莫測,可是我從來沒看見他們練功,倒是自己在那比劃半天不之所云的招式。







由於年紀漸長,對煙味更加敏感,所以到廟裡我會習慣戴口罩,行天宮不再點香的規定讓我感到安心,不過碰上這武漢病毒搞得人心惶惶,雖然當日陽光燦爛空氣清新,但廟內規定要戴口罩,許多沒攜帶口罩的人在廣場休息等待參拜的家人,配合廟裡的規定從背包拿出口罩戴上,廟裡人雖多卻如以往的寧靜,靜坐一會兒拍了幾張照,繞著走廊慢慢走了一圈,跟神明祈求保佑台灣在這次的疫情安然度過,也期盼隔離的病人能恢復健康。


北投行天宮,又稱行天宮北投分宮,俗稱北投忠義宮、北投忠義廟,1965年完工。即臺北行天宮的分廟。位在臺北市北投區中央北路4段18巷50號的關帝廟,主奉關聖帝君(又稱山西夫子)、從神關平太子、周倉將軍。主要神祇除了恩主公外還有玉皇上帝、三官大帝、福德正神、山神以及行天宮第一代住持空真子道長與第二代三宮建設人玄空道長,是三宮之中神祇最多,在建築上是三殿形式,並設有鼓樓、鐘樓,仿造古代廟宇建築特色,此廟埕有設置免費停車場,方便香客來此祭拜。本廟建築形式與臺北孔廟相似。本廟原稱北投行忠宮,故當地民眾稱之為忠義宮、忠義廟,捷運忠義站也因而得名。
開放時間:清晨4點到晚上20時00分
特殊節日開放時間:24小時
(農曆正月初一日、農曆三月初一日—三月初八日、農曆六月廿四日、農曆九月初一日—九月初八日)
收驚時間:平時是中午11點20分到晚上18點00分,祭星日是12點10分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