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事總有例外。位在大稻埕的霞海城隍廟並非存在於地方行政中心,而是由來自泉州同安人所自行奉祀的城隍廟;廟名中沒有管轄地名,城隍爺也沒有敕封尊稱,寺廟的建築也不像其他城隍廟充滿了陰暗氣息;而來祭拜的人們呢,更不是來求平安祈福,而是來求姻緣的。前面所提的這一切,都讓這座位於大稻埕南街,而面積只有46坪的小廟,充滿了令人難以想像的色彩。
霞海城隍廟位於大稻埕南街,今日的迪化街與永樂市場旁。最早的霞海城隍,是在1821年由泉州同安人供奉攜自故鄉的神像,原供奉在艋舺八甲莊。1853年,發生晉南惠三邑人與同安人之間的「頂下郊拼」,在動亂中,同安人將城隍神像帶走,並移居當時尚未開發完成的大稻埕。至1859年,由同安人所籌建,位於南街的城隍廟正式完工。因為主祀的神明是來自同安霞城海邊的城隍,因此廟名定為「霞海」。廟內空間雖小,但除城隍之外,還奉祀如其他城隍廟相同的旁祀城隍夫人、八司官、文武判官、范謝將軍(七爺八爺)和八將。另外,因為頂下郊拼遇難的38位同安籍壯丁亦一併旁祀於此,以「義勇公」稱呼之。由於霞海城隍廟自1994年起,將城隍夫人、月下老人等神明,以類似西方愛神宣傳,因此現在來參拜這座廟的信眾,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來求姻緣的,成為頗為令人玩味的印象。
老狗利用某個假日到大稻埕走走的機會,順道進了霞海城隍廟內參觀,而進進出出的人潮頗令人咋舌,因為大部分的參拜者都是正妹,或許是正妹怕遇渣男,需要城隍爺來幫忙找個好對象吧!!!
現在的大稻埕已經轉變為國際性的觀光景點,所以一大早就是人潮熙來攘往,好不熱鬧。
小小的霞海城隍廟相對於大稻埕的觀光人潮,似乎略嫌擁擠。但或許要這麼擠,才會顯示出霞海城隍的香火鼎盛呀!!
站在霞海城隍廟前,左看右看,一定會覺得這是座小廟,由正殿、前方的拜殿及做為偏殿的龍邊單條護龍組成。
正殿與拜殿的屋頂是最簡單的「硬山頂一條龍燕尾脊」。而偏殿則是金形馬背頂。

不論是拜殿或正殿,都帶有西施脊作為裝飾。
拜殿屋脊有剪黏「雙龍搶珠」,左右排頭都有戲齣。

這面石碑在霞海城隍廟旁,記載了廟宇的沿革。
根據碑上的記載,可知雖然是座小廟,可是歷史悠久且具有相當的意義。
因為這座廟不僅只有唐山過臺灣的原鄉信仰,還是「頂下郊拼」的史實紀錄,因為38位在頂下郊拼中受難的38位義勇公亦一併奉祀於此。

霞海城隍廟為街屋頂的廟宇,所以建築結構上沒有像一般廟宇有落柱,所以看不到廟宇常見的龍柱。廟門上有門聯與門神秦叔寶與尉遲恭,皆為名家手筆。門柱旁也有一對石獅。

霞海城隍廟面積真的不大,從廟門口就可清楚看到正殿內部。

走進廟門內,很快的會發現是站在拜殿的位置,因為往內還有正殿。
因為是街屋型的建築,所以主要的木結構僅剩桁木與桷木

在桁木上的彩繪是霞海城隍廟主要的裝飾重點。
壁堵上有交跤陶的裝飾。
- 龍邊
- 虎邊
拜殿後方壽樑的彩繪,中央主題為「僧俗問答」,落款「歲次丙子年仲冬寫」,左右兩側彩繪主題分別為「秋菊」、「清荷」。另外,還有懸掛於廟內的幾面古匾,以及支撐古匾的大楣。大楣正面的彩繪裝飾分為三段,裝飾主題分別為:前方大楣中央為「孔項問答」,落款「丙子年蔡龍進畫」,左側「南極星輝」,右側「麻姑獻壽」,為蔡龍進作品。(本段亦取材自霞海城隍廟官網。)

正殿後方的大楣上方同樣有三面古匾,而大楣本體亦有彩繪:中央為「富貴壽考」,落款「民國第二丙子年陽月台南潘岳雄寫」,左右分別為「荷」、「梅」,潘岳雄即台南府城已故名畫師潘麗水之子。(本段亦取材自霞海城隍廟官網。)

在龍虎邊的牆面上,則各有一堵大型泥塑壁堵裝飾,是日治時期重修時藝師陳天乞留下之作品,龍堵落款「老合成商行林再生寄附」,虎堵落款「製造人陳天乞」。(本段亦取材自霞海城隍廟官網。)
- 龍邊
- 虎邊
偏殿內祀奉城隍夫人與義勇公等神明,建築結構與正殿不同,有石柱與斗拱構件。

廟內信眾相當多,老狗簡單拍完照片後,就走出廟外拍了這張正面照片。
事實上,還是等了一小段時間,才能拍到這張正面沒有遊客的照片。

告別香火鼎盛的霞海城隍廟,順道來去大稻埕老街走走去!!
現在的大稻埕已經相當國際化,可以說都是外國遊客的天下了~~~

至於迪化街上的建築物嗎,老狗找時間再來好好研究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