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位在臺灣最艱困的1960年代擔任經濟部部長(1965~1969)及財政部部長(1969~1976),在任時推動許多經濟政策,例如獎勵投資條例的建立,加工出口區的設置、稅務革新、為十大建設籌措資金。
之後又在1976年轉任政務委員之後,策劃科技發展方案、召開全國科技會議、設置科學園區等,至1988年轉任總統府資政。
李資政一生為臺灣的經濟與科技發展勞心勞,可以說是臺灣經濟奇蹟的重要推手,也是臺灣現代科技基礎的建立者,稱之為「科技教父」亦不為過。
在參觀完齊東詩舍後,由於還有一些時間,因此走到前方不到100公尺的李國鼎故居參觀。
這棟房舍原為日治時期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部長宿舍,二戰後國府接收,作為省財政廳長宿舍。
1972年李國鼎先生任財政部長時入住,直至辭世。
2003年,此棟建築被臺北市政府公告為古蹟,目前屋內仍保持當年李資政居住時的樣貌。
實地參觀時可以了解當年的國家大員,生活也和一般平民百姓一樣的簡樸,但公務之餘仍十分關心國際局勢,和現代人每天在電視新聞中看到的,或是上網看到的芝麻蒜皮之類的小事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位在泰安街,就是濟南路二段南側的李國鼎故居外牆。這一帶在日治時期是高等官舍,面積宏大,因此圍牆的牆面都很寬。故居原大門在照片右方。

故居大門,裡面才是李資政真正居住的官舍。

這棟房舍原為日治時期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部長宿舍,因此也是屬於高等官舍。外觀上仍保留日式宿舍的部分特色,例如外牆的魚鱗板及屋頂屋瓦的樣式。

故居入口,大門左右側各有一個小圓窗,造型特殊。

走進大門後,在玄關見到的大型海報。
從這裡可以大概先了解李國鼎資政,這位帶領風雨飄搖中的中國民國向前走的前輩。
個人認為他的影響力並不只有在他任職當時而已,而是一直延續到現代。
因為如果沒有他的提議,臺灣的電子資訊業不知會晚多少年起步?
即使由民間自行發展,在沒有政策幫助下,是不是還能造就電子業過去二十多年的榮景,都還是未定數。

志工導引老狗到李資政的書房中,一面購票,一面開始參觀。
據志工所言,目前故居內各個房間儘量保持李資政居住時的原貌,因此照片中見到的電視,或許也是當年的家具之一。

李資政個人用品,包括帽子、公事包等。右邊的收音機最特別,是戒嚴時期必須經過特許的短波(SW)收音機。據說李資政為了隨時掌握國外最新局勢,因此每個房間內都放了一台短波收音機,才能隨時聽到國外的新聞報導。

李資政的書桌,應該是原貌示意展示。 書桌上的擺設相當簡樸。

李資政公子李永昌先生的書法,上頭還留了"時年九歲"四字,所以這幅字應該已經相當久了。

也是李永昌先生的書法。

李資政個人藏書,開放參觀翻閱。

因為李資政從政時經常往來國內外,因此留下許多照片、紀念品等等,都展示在書房中。

櫃子上的娃娃也是李資政出國洽公,由受訪國家贈送的紀念品。

結束李資政書房的參觀後,志工帶領老狗參觀資政伉儷的臥室。
但志工告知資政的後人認為臥室是私密空間,不方便讓參觀者拍照,因此這篇文章中沒有臥室的照片。
看過臥室的心得,只能說李國鼎資政位居高位,但臥室和書房一樣,同樣非常簡樸。
臥室內最值錢的家具,有可能就是那台短波收音機,其他的就是一些個人用品或紀念品之類的物品而已。
然後,志工帶著老狗到夫人的書房,照片中是夫人的書桌,簡簡單單,相當平凡。

書房的對外窗。這個房間的位置,在日治時期做為遞信部部長宿舍時,可能是茶之間。
只是窗台和窗子本身都已經被改造成較新的樣式了。

在這個房間中,有李資政和家人之間的書信展。
李資政擔任經濟部長與財政部長時,當時中華民國有很多邦交國,因此出國洽公,爭取他國的支援、協助,如同家常便飯。這裡所展出的,大多為因公旅行各國期間的家書。

在李夫人書房旁是餐廳。餐廳內的擺設就如同尋常人家一般,有一張圓餐桌和一些矮櫃。

比較特別的是矮櫃上的物品,像是短波收音機和電視機。

還有李資政與夫人的照片。至於一旁的桌曆為何被壓克力罩罩起?因為上頭的日期被刻意保留在李資政過世那一天。

餐廳牆上的裝飾。李資政與夫人都是虔誠的基督徒,因此故居內有許多與基督有關的標語、掛飾等小物。

志工接著帶領老狗到故居角落的房間。據說這個房間原本是李資政公子的臥室,而老狗推測這個房間在日治時期應也是寢間。
目前這裡成為特展空間,展出這幾位讓臺灣在風雨飄搖的年代,創造出經濟奇蹟的人士事跡。
這幾位名人,包括陳誠副總統、尹仲容部長、李國鼎資政、嚴家淦總統、孫運璿院長。
現在年輕一輩大概有很多人沒聽過這幾位的大名。

這個房間其實並不大,四週掛了有關這幾位名人事跡的看板,中間展出的則是李資政出國洽公時寄回家中 的書信。

仔細看看這幾位名人的事跡,再想想今日的種種,只會感慨萬千!

網路上有許多關於這幾位名人的流言,是真是假,無從以事實來分辨。
但,個人認為是複製貼上的居多,這些流言,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李資政出國洽公時寄回家中的書信。

志工特別介紹了這些火柴,都是李資政在出國洽公時,收集旅館提供的火柴,返國後送給兒子做為紀念品,李資政的公子李永昌先生就把它們收集起來。某日,整理故居遺物時才發現這一大批火柴,於是把它們做成大型海報展出。

志工接著帶著老狗走到了客廳。
客廳就像尋常人家一樣的簡單,只是多了一些來自各國的紀念品。
這些都是李資政出國洽公時,各國政要贈送的禮物。

客廳中最特殊的應該是這臺電視。當年只有老三台,而這部電視的特點是有3個螢幕,可以同步看到老三台,印象中只能切換其中一個電視台到中間的彩色螢幕,其他2台則在右邊的黑白小螢幕播放,而聲音來源則為切換在彩色螢幕的那個電視台。

客廳的另一邊也還是客廳,但家具的年代應該比較新。

沒記錯的話,志工說這幅畫是前南越總統吳廷琰所贈。

這個鼎其實是個保冷杯,據志工所說是李資政見到故宮的鼎之後衍生出的創意,讓西方人拿來調酒用的冰塊可以放在中式的鼎中短時間保存。或者可以說是最早的文創商品吧!

參觀完客廳,故居內部參觀的也差不多了。
走到出口處,老狗望見一旁的月曆,志工才告訴老狗說故居內的日曆都停留在同一天,就是李資政過世的那年那月。

所以,特寫一下月曆,然後再走進故居內其他房間找尋各月曆的蹤影。

果然沒錯,都是同一個月份。

只有夫人書房內的月曆是停在夫人過世的那個月。

走出故居外,繞著這棟老房子走了一圈,發現這棟房子並不是完全保存日治時期原貌,部分區域經過擴建。照片中,雨淋板外牆應為日治時期建築,而洗石子牆部分則可能是後來增建的空間。


洗石子外牆部分,約當李資政伉儷的臥室,可能是後來增建,或是整修後改為洗石子外牆。


建築後方,日治時期的庭院空間還是保留下來了,但已經不是日式庭院樣式。

庭院中這棟樹為小葉南洋杉,為臺北市受保護樹木。

故居另一側的房間,約當日式建築另一側的寢間,還是日治時期建築外表。

故居側邊有小門,依然保留,位置約當日式宿舍建築的裡玄關。

故居右側角落,大致上保留日式宿舍原本的樣貌,但多了鐵窗和窗型冷氣機。

新建的展示館,就在故居右側,照片中是展示館大門。

展示館內部,前段為李資政文物及言行政績陳列區,後段為彈性活動區。
老狗造訪的這天,正巧遇上有活動。

前段的陳列內容以海報為主。分為在經濟財政方面與科學方面。


因為李資政原本是學物理的,所以故居內放了一個日晷儀。

展示館的大門。
如果只參觀展示館是不用買門票的,但個人認為花一點門票錢參觀故居,更有其價值在。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參觀故居,了解過往的名人怎麼為國家做事,再想想今天的我們,有太多該檢討改進的地方。
有機會來走走看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