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稻埕教會是大臺北地區最早建立的禮拜堂,於1875年由馬偕博士創立。
而後,因清法戰爭,民眾攻擊禮拜堂而遭毀壞,經重建後稱為「枋隙禮拜堂」。
又因信眾日增,原有禮拜堂不敷使用,由被稱為「台灣茶葉之父」的李春生長老獻地捐款,於現址新建禮拜堂,1915年8月竣工,即為今日所見之外觀。
但,老教堂就這麼平安的渡過了這一百年嗎?
「信眾日增」這件事,不僅發生在日治時期,國府接收臺灣後,信眾依然是日增。
除了空間不敷使用的問題外,歲月這把無情刀的摧殘,讓禮拜堂日漸老朽,於是擁有老教堂的基督教長老教會漸有改建舊禮拜堂之議。也就在此時,與臺北市政府在改建與不改建之間發生了衝突。
2002年5月,教會雇工將尚在古蹟指定程序中的禮拜堂立面拆毀,於是美麗的立面不見了。
最後,教會與市政府取得協議,禮拜堂兩側牆面向前移6米,正面立面按原樣貌重建,而禮拜堂內部則全部以現代建材重建。至於因教堂前移而賸出的後方空間得以增建新大樓。
全部建築的新建與修繕於2009年完工。
這種將舊建築嵌入新建築的結構,同時滿足了保留古蹟與使用空間的需求,也開創了後續保留古蹟的新方式。


在2002年時,禮拜堂立面被拆,唯二留存的就是左右牆面,所以照片中這面牆是真正的古蹟。

禮拜堂的左側牆面,唯二留存的真正古蹟之一。

地面上的大地磚,繪出現在禮拜堂的平面。舊的禮拜堂就嵌在新大樓的裡面。

禮拜堂內部,由於屋頂挑高,整體具有莊嚴隆重的氣氛。另外,教會又在2013年斥資新設管風琴,再增添了幾分宗教場所的莊嚴氛圍。

禮拜堂內的管風琴,據現場導覽先生解說,共有2,377支音管,只有像大稻埕教會有這麼高的屋頂,才有足夠的高度安裝管風琴。目前,這組機械式管風琴組是臺灣第四大。

屋頂的支撐衍架並非原木。據現場導覽先生解說,教會在選擇建材之時,為兼顧生態保育及結構強度,曾經到美國考察這種用木屑擠壓而成的柱材,然而因為國內尚無人使用,特以專案進口此種建材,做為禮拜堂屋頂的支撐材料。

禮拜堂右側的牆面,以及高大的直立窗。

回到禮拜堂外。正面立面有2對希臘柯林斯式雙柱,讓教堂立面呈現完美的三分切割。

立面山牆,上方有流暢的曲線形山頭,山牆中央有扇周圍有泥塑裝飾的牛眼窗,兩旁還有繁複的灰泥裝飾。

立面兩端有照片中的小小尖塔,饒富趣味。不知是不是當時沒有空間建造禮拜堂常見的尖塔,所以用這樣的造型取代?

這塊"禮拜堂"石碑,代表著禮拜堂的歷史及由來。基本上,整座教堂可說都是大稻埕富商李春生所捐獻。

在禮拜堂旁的高樓,就是當年富商李春生的住家改建而來的。換句話說,李春生長老把住家旁的一塊地捐出,興建成禮拜堂,供信眾們使用,但這座禮拜堂,也見證了基督教在臺灣近代發展的軌跡,也見證了大稻埕的興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