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安泰古厝,始建於1783年,是福建安溪林家在創建的祖厝,原本的位置是在大安區四維路上。
40年前,林安泰古厝成了媒體的頭條,原因是敦化南路的拓建,有2/3的古厝位於道路用地上,因此臺北市政府原訂將其拆除。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經濟發展優先於一切,古蹟保存的觀念還未興起,至於"古蹟遷移"這麼麻煩的事,當然是能不做就不做。但林安泰古厝的本體,在有識之士奔走之下,很幸運的被保留下來。1978年6月開始拆卸分解後,雖然在倉庫和高架橋下蝸居了6年,但很幸運的在1985年重建於濱江公園內,得以重見天日。2000年5月,成為「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而2010~2011的花博會中,林安泰古厝變身為「花茶殿」,成為飲茶休息的地方。
目前的林安泰古厝,除了古厝本體外,另外還有一座閩式庭園,裡面有涼亭、水池、樓閣、拱橋、飛瀑、假山,各種美景群聚一堂。雖然這座閩式庭園不是古蹟,但卻是將閩式庭園中的各種元素綜其大成,值得仔細把玩欣賞。如果再加上天空飛過的大鐵鳥,是不是有種古今交錯的衝突感呢?

林安泰古厝的門牌。背後是因風水而造的假山--顧渚茗山。

林安泰古厝園區的大門。在古厝本體遷移到濱江公園後,2010年為配合花博的舉辦,整座濱江公園改造為閩式園林,公園的大門變成了林安泰古厝的大門。

園區內的假山--顧渚茗山,是為了再現古厝的風水地景,於正前方形塑象徵案山巒頭而建的。造型上以水墨彩繪匠藝描摹泥塑壁堵。

林安泰古厝的正面,由於有2棵大樹阻擋,不然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是五開間寛。在正門面前有個半圓形的風水池,而拍攝所在位置即為藏風聚氣之明堂。

整體而言,林安泰古厝是二進五開間的四合院,左右各有2道護龍。古厝外埕鋪的是金,是當時大陸商船來臺,為避免船身不穩,置於船底之壓艙石,它的優點是不長青苔、防滑。這天正好遇上辦收涎、抓週的活動,所以很多家庭閤家光臨,主辦單位搬出了兒童遊樂器材。

這塊石牌,詳細了說明林安泰古厝在原本的位置時的風水環境。在古厝搬到濱江公園後,再以人工的方式再現原本的風水佈局。

林安泰古厝正門,為內凹三門式結構,兩側有壽桃圖像的對聯框。門牆的左上方刻有花瓶、水果、煉丹爐等;右上方刻有官印、令旗、盔甲等,以代表文武雙全。屋簷下雕有飛鳳雀替、垂花吊筒、古琴和夔龍等吉祥象徵。

古厝第一進的大木結構。中國古式建築的大木結構--柱、樑、衍、瓜柱、雀替等可以看的一清二楚。

古厝第一進的內迴廊,可以見到屋頂的斗拱結構。

第一進與第二進之間的內埕,以及第二進最主要的公媽廳。

在公媽廳兩側的廂房內,有一些古時的家具。照片中是古時的木石椅,可說是先人的智慧。天氣熱的時候坐在玉石上,不就不覺得熱了嗎?

舊時的大掛鐘。

從前的神桌,又稱頂下桌。神明公媽香爐供奉於上桌,下桌放置供品。

舊時的衣櫥,看起來有點小,有點像是五斗櫃的性質。

舊時的地契。

房間的窗花。
老狗個人認為林安泰古厝的窗花相當具有可看性,有好幾種不同的紋路,作工也非常精細。

同一組窗花的正面,左右兩邊和中間的窗花截然不同。

廂房內的紅眠床。在林安泰古厝中陳列多組紅眠床,造型大同小異,但樣式及裝飾則各有千秋。照片中這組是漆上紅漆,標準的紅眠床。

照片中黑色的家具也是紅眠床,只是使用不同的木材,上不同的漆。旁邊是梳妝台。

這是另一組梳粧台,樣式較大。

這也是紅眠床的一種,只是造型比較現代化,應該是現代的產品吧。看來好像是給小朋友抓週的場地。

另一座紅眠床,個人很喜歡上方縷空的木雕,光線穿透的感覺得棒。

另外的一些舊時器具展示。這些應該都不是家具,而是慶典時會出現的道具。

公媽廳的正面。老狗感覺林安泰古厝在遷建後,和遷建前的舊照片比較起來,似乎少了一進。

公媽廳的裝潢。中間是神位,外面有2扇有窗花的門。

公媽廳的後方是條長長的通道,貫通第二進各廂房的後方。因此,這條通道有好多扇門。

在外護龍的廚房。現在幾乎看不到這種傳統大灶了。

廚房內的家具,應該是放菜的菜櫥。

這個很像蒸籠的東西是菜罩,沒吃完的菜用它罩著,才不會引來其他小動物。

部分外護龍的房間,目前充作展示空間。

在外護龍廂房上的建築裝飾。

不經意走到古厝的後方,很意外的發現金針花的蹤影。也才知道重建後的林安泰古厝只有2進。

走到以映月大池為核心的閩式庭園。
照片中的涼亭名喚"醉茶居",顧名思義是泡茶賞景的地方。

從醉茶居往前看,會見到玉帶橋和一旁的臺灣石景。

映月大池畔的另一座涼亭--愛波亭,面積比醉茶居稍小一點。

映月大池畔的主建物--.雨前樓與隨月閣,從這個角度看過去,挺像某名勝風景的。

這是醉茶居的另一部分。有可關閉的窗戶,真的可以在裡面泡茶。

從另一個角度看醉茶居涼亭

映月大池一隅。有看到池中的飛機嗎??

愛波亭與醉茶居涼亭。兩座涼亭造型不太一樣。

雨前樓一隅,今天有活動,所以多了一頂轎子。

雨前樓一隅。其實雨前樓是棟現代仿古的建築,和樓前的映月大池相得益彰。

瀑布假山與邀月亭。閩式庭院的特色就是把山水都搬回家,因此假山、流水、甚至像照片中的飛瀑,都是閩式庭院必備元素。

玉帶橋特寫,背後就是瀑布假山與邀月亭。

映月大池一隅,只不過此時映的不是月,是下午的大太陽。

映月大池一隅。除了愛波亭外,池邊的建築都入鏡了~~

隔著映月大池拍攝雨前樓及隨月閣,像是靜謐的一幅畫。

愛波亭與雨前樓。

庭院中靠近外圍的雲牆。園林中高低錯落,配以花瓶形狀(代表平安)漏窗作為隔牆,分隔空間並做為園林景觀之點綴,謂之框景。

最後走到了出口,在2010年辦理花博活動時的"花茶殿"門牌竟然還留在牆上,也算是為林安泰古厝的過往做了一點見證。

林安泰古厝的建築本體,以及後來增建的閩式庭園,都是臺北市區內的美麗風景。
外地的遊客,如果有機會來臺北,不妨把它排入行程中,在這裡遊玩一、兩個小時,看看天上的飛機和地上的古厝,時空交錯感油然而生。
至於本地的市民朋友,假日如果無處去,也不妨來這裡踏踏青、賞賞景,疏解一下生活壓力。
遊罷此處,還可順道去大佳河濱公園,也是很棒的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