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南村始建於1948年,是國府遷台後第一個興建的眷村,同時也是第一個獲得保留的眷村。
位置在昔日聯勤第四十四兵工廠南側,因此稱為四四南村,居住者都是廠內的廠工。
早年的眷村無自來水設備,更談不上衛浴設備,家戶的空間均不到10坪,生活條件極差。
1999年發生大火,整座眷村才邁向拆遷之路。
當年,部分人士發起眷村文化保存運動,四四南村部分建築因而被保留為"歷史建築",
而後於2003年以信義公民會館暨眷村文化公園新風貌展現。
十餘個年頭過去,此處已經發展為文創商圈之一。
除了具有文創性質的商家進駐外,假日亦都有文創市集。
當年眷村時代遺留下來的臨時性建物,
在70年後,陰錯陽差的成為臺灣最繁華都市中心內的文創商圈。
當年搭著太康輪來台的聯勤四十四兵工廠的員工及眷屬們,
大概是始料未及吧~~

上午時分,從信義國小的圍牆邊走進四四南村,老樹與光影形成一幅悠靜的畫面。
很難想像這裡就在離101不到500公尺的地方。
在某個建物的轉角發現樹與屋共存,或許是時代的殘跡。

當年在兵馬倥傯下來臺的廠工們,怎知這原本是一年半載的臨時居所,
竟然一住50年。而且,在70年後還成為"眷村文物館"與信義公民會館。
紅門、綠門、斑剝的牆面,充滿了視覺的衝擊。

一旁的花草則逕自茂盛的生長著,屬於人類的繁華與它們一概無關。
這棟樹不知為何有個好大的樹洞,默默的和一旁的老屋守著歲月的流逝。

轉到另一側,信義公民會館的大門就在這兒,還是沿用當年眷村活動中心大門的樣式,試圖讓時光凍結。
大門旁的小坡地綠草如茵,在太陽的照耀下十分美麗。

老建築與新世代相伴,仍然要有新商家注入新活力,讓老房子充滿濃濃懷舊氣氛下再創新商機,老屋的生命才能再延續。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