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邊看到往小山坡上的"郭子儀紀念堂"指標,心想也好幾年沒來看看了,不知這百年古厝又變成什麼樣?
郭子儀紀念堂興建於1917年,到目前為止正巧百年,稱之為百年古厝已不為過。
建築物是中西合璧的設計,由中式的紅磚砌成,配上巴洛克建築的立面。
個人認為最特殊的是它的所在位置--在一座爬上來會有點喘的小山坡上。
也許當時的主人想要遠離市井塵囂,又想要背山面水的好風水,才會把住家蓋在半山上。
整棟古厝是所謂「三間式正身」的結構,「一正後側兩廂」布局,左右完全對稱,立面上有不同的文化圖象,是百年前的"豪宅"所流行的樣式。
唯一不同的是我們常見的日治時期豪宅常都兼具商業功能,例如大稻埕、三峽、大溪等地市區內的古厝,而這棟豪宅卻位居半山,讓主人多了一點神秘感。
順著內湖文德路旁的指標,沿著指標爬上小山坡,就會見到郭氏古厝。由於主體由紅磚構成,因此又被稱為內湖紅樓

郭氏古厝的正立面。
從這裡可看到整棟房子是「三間式正身」的結構(正廳、左耳房、右耳房),在正身兩側各有一棟廂房,為「一正後側兩廂」布局。

立面正中央有"汾陽"二字,"汾陽"為郭姓堂號。
兩側及上方繁複的泥塑裝飾,讓這棟古厝增添不少貴氣。

立面的四根立柱柱頭都有垂帶飾,有點仿照愛奧尼克柱式的味道。
而柱子上則點綴大正時期日本進口的彩色面磚。

最右側立柱的柱頭特寫。愛奧尼克柱式的渦卷及垂帶飾。
下方有大正時期日本進口彩色面磚。

中左立柱的柱頭裝飾也和其他3支立柱類似。

由樓下往上看,立柱最上面這隻"寵物"看不出來是什麼?
難道是鰲嗎?還是石獅子?

一樓門匾旁的泥塑裝飾。
又是牛又是鶴的,不解其意。


從古厝的側面可以看到正身的山牆為火形馬背,另外開了不少通風孔。

火形馬背的山牆。

古厝的另一側面,和另一側幾乎一模一樣,完全對稱的設計。

古厝的背面,仔細看會看到有幾扇窗上有紅磚砌成的柵欄,只是覺得很特殊,但用意就不清楚了。

郭氏子孫為了緬懷先祖郭子儀,因此將古厝修整後作為郭子儀紀念堂。
郭子儀曾受封為"汾陽王",因此古厝內有"汾陽王"令牌,也有郭子儀的書法拓印。

古厝為二層樓造,在大廳之後有木造樓梯通往二樓。

在二樓後側的迴廊又發現一扇窗上有紅磚砌成的柵欄。

因為古厝正身是三開間設計,二樓一樣有3個房間,每個房間的前面是相通的迴廊。

二樓正廳,可以見到屋頂和樑木。
這棟古厝整修非常用心,完全仿造古法使用卡榫。

在二樓正廳的屋頂下方留有通風孔,讓夏天室內不會那麼悶熱。

書有堂號的匾額,最大的特點是它的來源 - 蔣介石總統贈的。

從二樓正廳望出去,有座小小的花台,運用簡單的線條構成圍欄。

二樓後側的迴廊懸掛不少郭氏宗親們的活動照片。

遊罷郭子儀紀念堂,可以從另一頭的步道走下來。
不過這步道相當陡,回頭看,要爬上去挺累的。

步道的入口,有個"郭子儀紀念堂"的圓拱門。
如果是搭捷運來造訪,這個拱門的位置就在捷運文德站1號出口旁,爬上步道就可以看到這棟百年古厝。

這棟百年老厝,是適合假日輕度踏青的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