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環境清幽遊客少-北投行天宮

圖文網誌版http://polong.pixnet.net/blog/post/374366182

【台北】環境清幽遊客少-北投行天宮
北投行天宮一景。

行天宮包括台北本宮、三峽分宮及北投分宮;其中北投行天宮最早完工,於1965年5月31日舉行慶成儀式。北投行天宮,俗稱忠義廟,主要供奉恩主公外,還有玉皇上帝、三官大帝、福德正神、山神等,建築上採三殿形式,並設有鼓樓、鐘樓,仿造古代廟宇建築特色。
雙扇門板上,配有108顆明黃色門釘,分14行排列,除最上一行4顆外,其餘各行為8顆。傳說108顆門釘,代表北斗眾星,36天罡和72地煞等108位天神,具有壓邪鎮煞之職能,有別於一般宮廟彩繪門神。

【台北】環境清幽遊客少-北投行天宮
北投分宮玉皇殿,格局比照孔廟大成殿,地基特別抬高,以突顯玉皇上帝崇高神格。屋檐下四面環繞的迴廊,稱「走馬廊」。 前方凸出的露天平臺為「丹墀」,又稱「月臺」;以孔廟的體制,這裡是八佾舞獻禮的地方。丹墀正前方下接地斜坡,稱為「御路」,寓有神聖、尊貴通道之意;因雕刻雲龍,故又稱「龍陞」,源自古代皇宮的階梯。古時皇帝出入大多乘坐轎子,於是中間階梯做成斜坡,以便轎子通過;而左、右兩側階梯,則讓轎夫行走。
另外左護龍配有鐘樓,右護龍配有鼓樓,「晨鐘暮鼓」寓含惕勵、警覺之意,鼓勵信眾把握時間修心養性。附帶說明,這樣鐘鼓樓加蓋的配置與台北龍山寺雷同,但龍山寺的配置已經與原來佛教正統的獨立鐘鼓樓設置有所不同,故有些學者認為立於佛教正統,台灣寺廟建築格局是有疑義的。總之,台灣寺廟建築格局已經發展出台灣特有的特色。

【台北】環境清幽遊客少-北投行天宮
目前行天宮已全面不使用線香,而台北龍山寺之線香已從七支更改為三支。

台灣形狀的水池及其他照片。
2015-10-16 20:19 發佈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