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該長約數百公尺的街道於1945年之後,列為老松國小的校地預定地且不能增建改建,因此意外被完整保留。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於2003年8月成立剝皮寮古蹟保存再利用的經營團隊-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2004年,該街東段部分整修成歷史街道區,不過緊鄰該國小的西段部分,仍維持頹圮的老舊建築模樣。(文 from 維基百科)
原10/10國慶因為風災而停辦,這一天我們還是來到了台北,除了既定行程外,剝皮寮是今天的重點行程之一,沿著廣州街往龍山寺方向走,便可見到古時紅樓風情般的建築逐列而起,參和著現代水泥大樓,這裡就是剝皮寮,迎面的磚牆,卻塗上孩童時的卡通圖案,"混搭"風格便如此一般

走進老建築改建的剝皮寮主展場,內部的視聽室正播放著文化局製作的「走過亭仔腳,回首剝皮寮」紀錄片,在這裡不妨停下腳步細細聆聽,對於這塊土地會有更多的了解。

展場附近散落了許多牛雕像,透過牛以及藝術彩繪,傳達創作者的意念,有興趣的人不妨找找這些牛在哪裡...

主展場內的另一角,富有光影讓人着迷

藝術家李明則的作品: 團圓月亮

從前的旅社仍保留部分原貌,水泥、磨石地,非常的有回憶的味道

街角一景,道出無限的歲月痕跡

西藥房,佔據著每個人心中不大不小的記憶片段

藝術家吳燦政的作品: 聲音圖書館,藉由擺設與聲音來傳達這理早被遺忘的人事物

不過我似乎雙腳定住般的凝視著這一個角落,心裡直傳來非拍不可的聲音,於是上了腳架,按下了這一個瞬間

外國藝術家 梅拉.嘉斯瑪 替這裡的文化創做了一個這樣的藝術品,上頭似台灣的古建築,而籃子裡放著磁碗,透出喜慶味道

以文化重建來說,Lion認為剝皮寮所呈現的非常的成功,沒有一點制式的政府味,結合龍山寺以及附近的景點,更加深固了此處的文化價值。而似乎他們所要做的並不是這樣而已,有興趣的話不妨遊覽剝皮寮官方網站,或許在來這裡之前,可以獲得相當的觀念及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