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台街洋樓

撫台街洋樓 - 台北城百年歷史的見證者。



延平南路以前叫做撫台街,起因是因為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期間,在現在的延平南路、武昌街口興建巡撫衙門而得名,是大稻埕中外商家進入台北城的必經要道。
日本人進城後,拆除清代街坊,興建西洋式店舖,如今我們看到的撫台街洋樓便是其中之一,它也是目前街上唯一原貌保存下來當時的舊建物,所以格外珍貴。

歷史:
1895(清光緒21)年,台灣因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眾多日人跟隨到來,日本知名營造商「大倉組」也來台設置分部,由福岡人高石忠慥(1850~1922)擔任主任。1901(明治34)年,高石宗慥自組合資會社「高石組」,原東家大倉組仍為大股東。

1910(明治43)年,高石組在撫台街一丁目會社新建築落成,是獨棟洋樓式店鋪,即為今日所見撫台街洋樓,
當時地址為大和町四丁目八番地。
(高石組曾參與「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博物館」(今二二八公園內之台灣博物館)、日月潭電力工程施工,是相當知名營造商。)

1917年「合資會社高石組」解散,由其子高石威泰再組「株式會社高石組」繼續經營。但經查洋樓之建物改良登記簿,
1930年代後期改由進口「富久娘」之酒類商佐土原吉雄使用,而土地登記簿為大倉組株式會社所有。

二次大戰後日人戰敗撤離臺灣,撫台街洋樓不再做為商行,改為警備總部的諮詢案情室,後來,警總又遷往別處,撫台街洋樓右改成警備總部軍法室人員的宿舍,解嚴後,警備總部解散,撫台街洋樓成為單純安置國防部退休軍眷的寓所,甚至還成為中醫診所過,直到1997年被指定為台北市市定古蹟的撫台街洋樓,其中的六戶居民至1998年才遷出。

但撫台街洋樓的遭遇也是相當波折,除了經歷戰火和數代統治政權外,2002年因鄰近的建築失火而遭受波及,二樓以上的全部付之一炬(火災後照片可參考此網頁),整個建築物處於毀損狀態,期間甚至還傳出財產管理單位(國防部)有意公開標售的消息,後來經過媒體報導才撤案。


外觀與結構:



撫臺街洋樓的建築最大特色為立面有陡斜屋頂、老虎窗、石造拱廊柱等。外牆採用的是石木混合構造,內牆則飾以石灰粉刷,一樓為唭哩岸石條疊砌築成古典式四柱三間石造拱廊騎樓,拱圈與拱圈交接為觀音山石承接石柱構造。



一樓騎樓天花板則保有木材拼組而成菱形幾何圖案的天花板。(一樓的唭哩岸石條來自舊台北城牆,當年日本人拆除台北城牆後,除了較廣為人知的拿去做為台北監獄的建材之外,還有一部份就是拿來建造這些洋風的店鋪。)



二樓及屋架均為木造,覆以馬薩氏屋頂(即巴洛克時期後常見的屋頂形式),並以銅片作為屋脊收邊。屋頂並開有三個老虎窗,讓立面產生變化並可通風,屬於仿歐洲文藝復興式樣建築。





內部展示: 撫台街洋樓的展示空間其實相當的小,而且不知道是不是才剛剛正式開放(上月16號)關係,感覺展品有點貧乏。一樓只有兩件展品跟兩面的解說文字牆,兩件展品分別為原本的天花板及石牆。





二樓展廳稍大一點,主要有兩個主題,一個是清代的台北城,另一是日治時的台北城。清代展廳有像故宮博物院借展的劉銘傳奏摺及當時台北的郵票等等約五六件展品。



比較令人驚奇的是此展廳的天花板由透明的壓克力板構成,可以看到洋樓的屋頂內部結構及老虎窗。



日治時期台北的展廳則為三幅當時的台北地圖和一些當地人士提供的舊物品。有興趣的人不妨仔細看看當時和現在的台北有何異同!



展廳大小的問題不知道在未來是否會做更好的規劃,例如將後方新蓋的辦公大樓也納入展覽空間,這樣比較充裕。不然以撫台街洋樓僅46坪的大小,的確在運用上棘手了一點。








未來:撫台街洋樓目前依循台北光點和台北故事館的模式由台北故事館總監陳國慈女士以700萬經費來經營這棟百年古蹟3年,計畫將讓撫台街洋樓成為一棟認識舊台北城歷史的迷你博物館。

目前看來是會以介紹古台北城的歷史為主軸,之前有耳聞撫台街洋樓因為鄰近博愛路漢口街這兩條著名的相機街,所以將成會攝影沙龍和一些商家活動的展示場所,以達到活化古蹟之效。不過現在看來似乎是沒有要著這方面著手。



即使是在今日的「撫台街」, 依舊可看出古台北城的輪廓,除了近在咫尺的北門之外,附近還有台北郵局、總督府鐵道部、中山堂等古蹟,加上中正區其它眾多的歷史建築。如果真如文化局所說要規畫成一個舊台北城的古蹟文化園區的導覽中心或起點也是相當適合的。
不過我私心的期待撫台街洋樓不要弄得像台北光點和台北故事館那樣商業氣息濃厚,那樣反而折損了古蹟的氣質。



下圖依序為台北郵局 總督府鐵道部大禮堂 中山堂






更多的景點可以參考我的部落格
撫台街洋樓 3
地址: 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26號
營業時間: 週二至週日10:00 ~ 17:00 (週一休館)
2009-05-05 17:16 發佈
文章關鍵字 撫台街洋樓
古味相當濃厚

很適合拍照的好地點呢
台北也不愧是一座百年古城了
就是在我們生活的四周
一不小心
就很容易遺忘或糟蹋
而浪費了它的價值
若是真能用心呵護
才可以讓這座城市的文化一直保存~

感覺好驕傲 ^^
其實,台北城的古蹟除了版大所揭示的,以及最近很夯的「艋舺」電影中的剝皮寮之外,大家也不要忘了「稻江文化-大稻埕」哦!

大稻埕地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現今的多處市定古蹟就是很好的見證。不論是百年來的歷史風華,干茶布藥的商業特色,多樣面貌的建築美學,還是從蔣渭水、杜聰明到李春生、陳天來,抑或是李臨秋(望春風、四季紅作者)、林清月(歌謠醫師),這個古老歷史文化的豐富到現在還真真切切的圍繞在我們身邊。

大稻埕地區的文化與古蹟更是所有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所必要擁有的家鄉守護認同。大稻埕文化又稱為「稻江文化」。
在台灣北部的近代歷史發展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身為台灣人不可不知的一段史實。
從茶樹的引進到奠定台灣茶的世界地位;
台灣巡撫劉銘傳所擘畫的現代化思考陳跡;
有「台灣孫中山」之稱的蔣渭水先生所組織的台灣第一個政黨、第一份民報;
引領當時權貴時尚風氣的豪華宅第建築;
或是到那個日本兵永遠抓不到的義賊廖添丁,都為這個地區刻下了文化美學和英雄傳奇。

有關在大稻埕地區的文化、歷史、古蹟及人物事蹟,有興趣的可以參閱:發現在地文化,遊學大稻埕
很喜歡日本人畫的地圖,很容易閱讀,文字編排與圖像都很令人賞心悅目。他們畫的日治時代的鳥瞰圖,現在我看有些人模仿畫風還是畫不出那樣的感覺。
內文搜尋
X
景點說明
  • 撫台街洋樓 3
    地址: 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26號
    營業時間: 週二至週日10:00 ~ 17:00 (週一休館)
    電話: 886-2-23145190
    無線網路: 尚未提供
景點體驗評分
撫台街洋樓
名稱: 撫台街洋樓
地址: 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26號
體驗評分: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