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太平青鳥書店後,來到了基隆港另一側的2處古蹟書店。
這2處古蹟分別是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與基隆要塞司令官邸。
這2處古蹟都是今年才剛修復完成,而老狗在5月疫情還沒升高時,就已經來逛過一次了。
在三級警戒期間,還寫了這樣一篇紀錄:
基隆要塞司令官邸|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 — 豪門住宅變身將領官邸,外掛日治時期軍舍
那時要塞司令官邸剛開放參觀,可以說是個空殼木造建築。
校官眷舍剛修復完成,還沒開放內部參觀,不過從外部也已經可以看出個大概。
那麼才隔半年多而已,為什麼要舊地重遊?
因為誠品來這2處古蹟中開快閃店呀!
會被誠品相中的場所,一定有其特別之處。所以會想來看看上次還不能入內參觀的校官眷舍。再加上誠品向來善於空間營造,所以更想了解司令官邸這棟日治時期豪宅,在誠品塑造下內部又會變成什麼樣的風情。
最近因為疫情稍歇,國內旅遊盛行,這2座新近整修完成的古蹟,可說是熱門景點,遊人如織。
有興趣造訪的朋友,在還沒出發前,可以先看看老狗在半年前分別分享的2篇文章做為參考!
上次分享文主要在基隆要塞司令官邸,這次分享文就從校官眷舍先開始分享!
▒▒ 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 ▒▒
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興建於1928(昭和3)年,原本在這一帶共有3棟類似規格的獨棟宿舍,另在對側還有3棟雙拼日式宿舍,是日治時期的軍職宿舍區。至於為什麼會在這一帶設置軍官眷舍,主要原因和地形有關。在日治時期之前,眷舍所在位置稱為大沙灣,為一片廣大沙灘,因此1884(光緒10)年發生的清法戰爭戰場之一便在此地,在戰事結束後,這一帶出現了法國軍人公墓與清兵勇墓,當然也就成了漢人眼中的嫌惡之處。日人領臺後,為方便取得土地,自是選擇對漢人聚落干擾較少之處設立官舍,再加上此地背山面海,景觀優美,自然成為日人聚集區。除了軍務官舍外,還有像位在對面的流水交通社社宅,也曾經有清治時期稅務司署的官邸,只是現已無跡可尋。在日治時期,這些宿舍可說是「海景第一排」,直接面對景色優美的大沙灣,當時北臺灣知名的海水浴場。二戰後,國府接收日產後,這些日式宿舍自然沿用作為軍職宿舍。1966年起,港務局為興建小型船渠,將整座海水浴場填平,大沙灣美景不在,變身水泥碼頭,上面出現了一座座高聳的岸橋。而原本的軍職宿舍,則隨著住戶的凋零而日漸殘破。百年光陰流逝,地景與人事鉅變,沙灘不再,日式宿舍殘破不堪。3棟雙拼宿舍在2011年折除改建為中正區公所,另1棟獨棟宿舍則因嚴重損壞而被夷為平地。另2棟獨棟宿舍受到颱風催殘,到目前僅存「1棟半」—1棟獲得完整修復的獨棟官舍,還有1棟只剩「磚束基礎」被保留的獨棟官舍。目前誠品作為「期間限定店」的空間之一,就是這棟在今年才修復完成,最近才開放的日式宿舍。
站在中正區公所外,隔著中正路可以看到這棟倖存的日式宿舍全貌。
其實真的要感謝這3棟雙併宿舍的犠牲,沒有它們的消失,這一帶很難找到停車空間。
而它們所在空間重建為區公所後,公所下方為停車場,舒緩了基隆市區難以停車的困境。
在這裡也同時可以看到港邊的岸橋,離港邊可能不到50公尺。

走過中正路,繞過路旁的圍牆,會先看到這一大塊廢墟。

這一大片廢墟就是2013年被颱風吹垮的另一棟眷舍,木造部分全部移除,只留下下方的磚造基座-「磚束基礎」,以及大門外的「式台」、大門內的「土間」,以及有墊高地基的「風呂」和「台所」。

現場有說明牌做為解說之用。
在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這裡雖然是「遺構」,但還是古蹟的一部分,須要保護。
來玩耍的朋友不要隨便超越警戒線。
之前看到媒體報導,有遊客進入「遺構」內,把它玩壞了,很可惜呀!

一旁圍牆邊的特殊結構物,老狗猜它是垃圾箱。

再往內走是已經整修完成的唯一一棟校官眷舍,外觀就如同我們常見的日式宿舍一樣。
建築的左邊有兩根白色柱狀物,是當年的加熱裝置附屬的煙囪。
1根是台所(廚房)用,另1根是風呂(浴室)用。
而原本的裏玄關則是改造為無障礙進出坡道,看不到原來的樣子。

建築的正面則可見到「式台」,右側向外有凸出的外推窗。

從右前方視角可以發現建築右前方是向外凸出的,這部分可能是類似應接室等接待客人的空間。基本上,能居住獨棟眷舍的軍職人員,位階不會太低,可能至少到佐級(即「校」級)軍官。

在它的右側有棟獨棟建築,外側有面用不同材質組合而成的牆,組成的材料應該有不少是屋瓦吧!這些全是修繕時換下的舊料,用這種方式展示挺有創意的。

現在誠品在這裡開了「期間限定店」,從11月6日起三個月的期間。
入口外掛上了限定店的旗幟。

大門右側是類似應接室的空間,透過玻璃窗可以看到裡面多了書架和許多書。

走進大門,看到土間的右側有這麼一面鞋櫃牆,稱之為「下駄箱」。
在日式建築中,只要格局較大的,大多可以看到這樣的設計。

室內人潮挺多的,在疫情當下國人無法出國旅遊,各個熱門旅遊景點人潮洶湧是很常見的狀態。
轉了個圈,走進應接室中。透過窗戶可以看到外大門。

往內走直通座敷與居間,是日式住宅的最主要空間。
站在座敷裡,可以看到建築後方面海的那一側,有著高高的大樹,但已經看不到海的樣子。

座敷內部設有床之間,但床脇的位置多了道門,有點像是櫃子一樣。

走到居間往座敷看,就會見到相隔二者的欄間,有著精緻的木雕。

再順著緣側往內走,出現了水泥地面。這處空間應該是住宅中的風呂、台所及裏玄關。

換了個角度就可以看到有2處和外部相接的排煙口。
照片左側的是風呂加熱洗澡水用,右側則是煮食加熱之用。

現在的風呂,只剩屋外排煙道,難以判斷室內原貌。

再往後側,會見到地面上刻意保留的玻璃視窗,下方的圓形物品就是茅坑。

位於建築後側的緣側,長長的木廊在昔日可是欣賞海景的最佳地點。
不過,在夏天是浪漫海景第一排,到了冬天可就是迎接東北季風的淒風苦雨第一排。


回到座敷裡,在這個不大的空間,誠品展售不少和當地有關的書籍。
從緣側與座敷的交界點,往回看可以看到建築的大門。

除了書籍外,現場還販售不少其他物品,有吃的,有用的。
這些物品的風格就和誠品中展示的類似。

在居間,展售了更多書籍,有許多書是和基隆在地文化、風情有關。


在居間中的一隅,很難得能見到真正的黑膠唱片與唱機,雖然它們是現代的產品。

走到與居間相對的另一個空間,為日式住宅中的茶之間,也就是餐廳。
或許是為了凸顯它「茶之間」的角色,刻意在空間中放了茶几和茶具。

家中的三腳對這些茶具顯然很好奇。
雖然擺放的是道具,借來拍拍照片裝文青倒也挺好!

往窗外一看,可以見到位在對面的中正區公所。
在從前,對面應該是3棟雙拼日式宿舍,只是因為年代久遠,加上基隆的環境實在太不利木造房屋保存,2011年時這3棟木造建築被拆除,新建中正區行政大樓。

近點看可以看的更清楚。
也因為有了這棟新建築,才有停車空間可讓外地來的我們有處可停車。

走出茶之間,回到廊下,抬頭可見另一頭的應接室。

終於等到人潮稍少的空檔,可以完整的拍下表玄關的照片。

走到建築物外,在左側可以近觀這2支大煙囪,以及只能在玻璃牆上留下造型的裏玄關。
其實老狗一直想不出來,風呂的那支煙囪是怎麼加熱洗澡水的?


從後側看這棟建築,在燈光打亮內部後,加上大樹陪襯,還挺漂亮的!

在緣側的後方還有寬超過2尺的雨庇,是為了配合基隆多雨的氣候做的特殊設計。

轉個方向,退個幾步,就會發現這雨庇還真的挺寬的,在日式宿舍建築當中並不常見。

天氣不好,換個模式來烏雲密布一下...


旁邊還有一棟後期興建的磚造平房,現在作為點心賣店。

在校官眷舍的後方,也就是往海邊的方向,有塊奇怪的大石頭。
不明究裡的人應該猜不出它是什麼。
這是清治時期大沙灣砲台的殘蹟,為砲台石圍遺構,已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在參觀完司令官邸後,走到區公所開車前又再經過校官眷舍外,隔著馬路為它留張漂亮的夜景照片。
這棟日式宿舍,可說白天、夜晚各有其不同風情。
在夜間點上燈光後,說是基隆的亮點之一也不為過。

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在那裡?就在中正區公所的對面而已,交通很方便的。
▒▒ 基隆要塞司令官邸|流水巴士社宅 ▒▒
位在校官眷舍斜對面的這棟日式建築,規模相較之下大上許多。現在以「基隆要塞司令官邸」之外被指定為市定古蹟,但事實上它原本的身分是實業家的豪宅。這棟建築興建為於1931(昭和6)年,為當時在基隆開辦「流水交通社」的社長自宅。
二戰後為國軍接收,充作基隆要塞司令官邸,因此便被以「基隆要塞司令官邸」為名被指定為古蹟。詳細的故事內容,可以看老狗上篇分享文中的介紹。
基隆要塞司令官邸就位在校官眷舍的斜對面,和路面有大約1層樓的高度差。

在建築本體下方的公共藝術品作品,內容是形容昔日基隆大沙灣海水浴場的熱鬧景象。
這件作品在夜間是會發亮的,立於車水馬龍的中正路旁頗為吸睛。

位在這棟建築正對面的舊公車處建築現正整修中,預計未來做為遊客中心使用。
其實,這個位置在日治時期就是「流水交通社」的辦公室所在,後來被拆除改建為現在所見的大樓。

要塞司令官邸的入口。因為冬天太陽早下山,又逢東北季風南下的日子,天暗的快,樓梯的燈光已經亮起,和上回到訪呈現不同的風格。

燈光點亮後,整體感覺和白天看到的完全不同。
現在大門口掛上了誠品書店的旗幟,這裡是期間限定店的另一部分。

站在大門旁看建築立面,內部燈光點亮後漂亮許多。

建築的右後側因損壞嚴重,因此只簡單的裝上柵門,沒能更進一步復舊。

在主建築後方還有一個小防空洞。女兒很好奇的想進去看一看,可是這次圍起來了,沒有開放自由參觀。想看防空洞內部照片的朋友,就請駕臨老狗上次發表的那篇分享文。

依老狗上回參觀的紀錄,建築右側內部是一間間的房間。
建築外與圍牆間的空間相當小,幾乎就只留下犬走和水溝的空間而已。

建築的左側有個小小的庭院。

庭院裡有個小水池,個人認為這應該是戲水池,因為沒看過庭院中的魚池內還貼了磁磚的。

在左側圍牆邊有個水泥造的結構,依老狗的推測,這應該是垃圾桶。

在庭院內回頭往建築看,點燈後的日式建築有種令人著迷的氣氛。
另外,還可以觀察到左側有2種外牆。中間凸出部分為應接室,外牆是西式的雨淋板,無押條。

由大門往內看,這棟建築的表玄關面積真的很大,因為它根本就是棟日治時期的豪宅。

由內往外看,可以看到偌大的「式台」與「土間」。

進門後右轉是主人的生活空間,包括座敷、次間、風呂、便所等空間全在這個方向。
現在在座敷與次間內沒有太多擺飾,只有在床框上放了書架和幾本書,另一邊的床脇,在違棚上展示一些小物。次間的押入則是張貼了2大張活動海報。

正巧遇上一群遊客到訪,瞬間熱鬧起來。

走到次間的盡頭,可以完整的拍下這2個大空間。
與剛剛造訪的校官眷舍相比,這棟日式住宅可以說大了好幾號,已經是豪宅的架勢。

順著廊下往玄關的右邊移動,在這個方向共有4個小房間,應該都是寢間。
每個房間大小不一,最大的這個寢間放了張矮桌在中央,做為給來訪遊客休息的閱讀空間。

在側邊的押入裝飾成一處閱讀小空間,有軟靠墊、有書,令人感覺很舒服。

女兒和老婆就待在這裡滑起手機來了,那老狗就繼續去其他寢間逛一逛。

隔壁的寢間變成了基隆百業的展示空間,這裡出現的可以說都是基隆的特色行業—修傘、製冰、製乾麵、開岸橋,除了公車司機之外都稱的上是特色。

另外還放映介紹這棟建築修繕過程的影片。

對側朝中正路的2個房間之一,則是做為文創小物與食品們的賣店。

長長的廊下,在鏡頭的末端就是建築物右側,在修復前嚴重損壞的地方。
在廊下的兩側各有2間寢間,大小不一,老狗推測很可能做為客房之用。

回到大門的左側,差點忘了在大門玄關旁還有這間應接室。
這個空間是用來接待所謂「三分熟」的客人,屋主個人隱私才不會在不熟的客人眼中一覽無遺。

應接室內放置大型海報,介紹這棟老屋的過往與未來展望。

另外還有附近的基隆在地景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逛完這裡後再到別的名勝古蹟去走走。

應接室與廊下之間,造型很特殊的窗戶。

由應接室通往廊下的小門,從這裡可以發現應接室比住宅本體來的低。

建築內部廊下呈現U字型,中間夾著一株植物,

再度繞回到座敷中,因為接近休息時間,所以遊客也漸漸少了。
而老狗終於能拍下座敷的正面照。

走出大門前,回頭看看這個可愛的「欄間」裝飾,像這樣的裝飾共有2個。

走下階梯到大馬路邊,欣賞整棟建築的夜景。
門口的「基隆要塞司令官邸」8個大字竟然會發亮,令人覺得有些驚奇。

下方這件公共藝術作品竟然也會發亮,在夜間很能吸引目光。

走回區公所下的停車場之前,再回頭看一看這棟日治時期豪宅。

基隆要塞司令官邸在那兒? 就在中正區行政中心旁,隔著條馬路而已。
有興趣逛古蹟的朋友,可以連同附近的法國公墓等景點合併造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