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網路上已經累積不少的評測,其中又以技術性的居多,例如畫質、寬容度、高ISO,以及極端環境下的拍攝等。純粹技術性的部分,這裡就不再詳談,畢竟相機的運用重點終究在於使用者的體驗,一昧追求帳面上的數據表現,或可凸顯出現行機種與前幾代的差異,不過卻是無助於我們理解產品背後所要傳達的理念及其定位,甚至不免讓人誤以為這是一台「科技產品」,而非攝影設備。
因為借用的時間有限,僅先簡單提出幾項心得:
(1)大部分的使用者可能會問,需不需要升級? 若是Leica M9、10、240的玩家,建議可以升級,但是已經有M10R的朋友,則是沒有明顯的升級必要。
(2) JPG直出相當討喜,對比與色彩更為濃豔,跟Leica M10R走的清淡風格不太一樣。因為我自己屬於後製派的使用者,所以比較注意DNG檔的調整空間。基本上,在LR調整的過程中,個人覺得Leica M11的色彩調教跟Leica SL2相當類似。除了畫素多一點之外,似乎沒有明顯的差異。換句話說,Leica M11反而有點像是一台有著SL2靈魂的M機。這點跟Leica M10R及M-D有所不同。當然,要論色彩演繹的話,Leica M-D依舊是無敵。
(3)從設計理念的角度來看,Leica M10R可能是末代的M機了。這樣的說法顯得有些聳動,但其實只是想要強調,M11的設計理念有慢慢朝向Leica SL2及Leica Q2的方向靠攏。幾個小地方或可看出端倪,例如電池革新與底蓋。電池容量加大無非是著眼於使用者大量使用快門(例如連拍)或LV對焦。這項革新倒不是說不好,而是與傳統的M機使用節奏有所不同。也就是說,Leica可能意識到LV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而黃斑對焦的使用比例則是相對減少。由此正好反映出M機使用者的操作習慣正在改變。
(4) 6000萬高畫素的設計,熱衷於街拍的人應該不至於強調高畫素的需求,而且畫素越高有躁點越顯著及手震的問題。以這次試拍為例,發現有不少照片在放大檢視後,明顯存在著手震的現象。有趣的是,即使檔案調整為3600萬畫素或1800畫素,不必然就可以解決容易手震的問題。然而,這畢竟是短時間的使用經驗,針對調整為低畫素是否能夠改善手震,需要更多攝影同好的經驗分享,才能夠真正確定。此外,高畫素不排除是為了靜態攝影而設計,例如風景、建築等,而且不可否認,超高畫素讓成像的立體感著實加分不少,算是優點。即便如此,產品定位不同於SL系列的M機是否有必要高到6000萬素,恐怕都有討論空間。另外,有關大家關注的底蓋,取消傳統底蓋到底好或不好,真的是見人見智。雖然拿取電池及記憶卡真的方便許多,但不免會強化M機靠向SL2及Q設計語彙的印象。
無論如何,M機的屬性定位似乎已經悄悄地在轉變當中。整體上,M機始終是當代的旁軸經典,既然是這個範疇的翹楚,廠商籌思如何繼續精進總是好事,只是思考方向或可朝向如何持續深化旁軸的既有優勢,或是致力於讓色彩演繹更為精彩。若是將一般無反相機的使用邏輯套用到M機上,反而有可能弱化這台相機的特色。當然,這些都只是價值面向的選擇,沒有所謂的好或不好,其實也不會影響使用體驗,Leica M11從各個面向來看都是一台相當優異的相機,系統及操作本身同樣令人滿意。最後,回到升級或不升級的老問題,答案還是取決於使用者自身的攝影節奏及題材取向了。
以下照片均是拍攝DNG檔,進入LR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