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德國之旅 (Leica M9-P)

八月趁著到德國參加會議,到以前唸書時代拜訪過的城市走走,回味過往時光。有些地方因為轉車而短暫停留,有些則是主要的行走地點,照片分布較為不平均。因為自己喜歡建築主題,拍攝取向明顯偏向於建築類的題材,所以也有可能會讓人感覺本篇分享較為單調一點。無論如何,還是希望大家會喜歡。

本來打算攜帶Leica S 006出門,但考慮到這次主要是參加會議,額外攜帶一大台相機,負擔勢必過重。因此決定改帶Leica M9-P,鏡頭只有Zeiss 35mm f1.4。所有的照片全部為一鏡到底,ISO 80。此外,照片均使用LR調整明暗,對比,飽和。


這次搭乘荷蘭航空,目的地為德國柏林。途中在阿姆斯特丹機場轉乘。此為阿姆斯特丹機場的某個烘培坊賣的三明治,聞起來真的蠻香的。


抵達柏林 (Berlin)。當時的天空蠻戲劇性的。


柏林的Tegel機場


柏林火車站一景


正要駛進柏林火車站的捷運


柏林的威廉皇帝紀念教堂。保持戰後的樣貌,提醒世人戰爭的無情。


從KaDeWe百貨前拍攝威廉皇帝紀念教堂(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與其他街景。


柏林著名的購物街(簡稱Kudam)一景。


漢堡(Hamburg)火車站一景。


從漢堡車站搭車前往歷史著名的漢薩城市:呂貝克


漢堡火車站。當天剛好有同性婚姻遊行。


漢堡果然是大城,車站內來往的人潮。


呂貝克(Lübeck)。有機會到德國,這個地方非常值得一遊!!


呂貝克著名的赫爾斯登門 (Holstentor)


另一個角度欣賞赫爾斯登門




呂貝克街道上的藝術品


呂貝克的建築特色:紅磚系列


呂貝克的木偶劇場博物館


木偶劇場博物館


木偶劇場博物館全景


呂貝克


呂貝克


呂貝克市中心一景


呂貝克的市政廳。這個建築特別使用黑磚,正好與其他市內的紅色建築形成明顯的對比。有其獨特的味道。


市政廳的一景


市政廳一景


市政廳上的銅塑


呂貝克一景


呂貝克一景


位於德國中部城市艾森納赫 (Eisenach) 的瓦特堡 (Wartburg)。馬丁路德於此將聖經翻譯為德文。


瓦特堡一景


瓦特堡一景


艾森納赫的另一個景點:巴哈故居(Bachhaus)。這張照片的場景為重塑巴哈當時的工作室。


巴哈故居現為博物館,二樓為巴哈體驗館,可以聽聽音樂,了解巴哈家族史,當時的音樂發展,以及當時的樂器等。


十八世紀的樂器,做工很細膩。


十八世紀的樂器


艾森納赫市中心。其實這個城市很小,可看的景點不多,大部分的遊客都是為了馬丁路德與巴哈而來。對於歷史與音樂有興趣的人,確實值得一遊。


艾森納赫市中心


艾森納赫市中心


艾森納赫的一般市街


萊比錫 (Leipzig) 火車站內的小吃攤。在這裡轉車前往中部城市耶拿。市中心就在火車站前,因此決定搭乘一個小時後的班車,趁這段期間到市中心繞一下。


古典且優雅的萊比錫火車站


萊比錫火車站東側


萊比錫市中心。因為適逢星期天早上,所以市街上顯得冷清。








萊比錫大學主樓。原址為大學教堂。因為二戰關係,大學主樓被炸毀,透過當代的建築形式重新表現當時的教堂形象。


萊比錫舊市政廳一角。


德國中部的大學城耶拿(Jena)。同時也是蔡司光學的發跡之處。


耶拿市中心一景


耶拿的城市教堂(Stadtskirche)


耶拿市景。


耶拿大學。前身為蔡司光學的大樓 (西元1928年左右),也就是蔡司發跡的地方。耶拿曾經因為蔡司公司而富有,但也是因為蔡司而為二戰時聯軍的轟炸對象,將當時德國的光學中心摧毀。


耶拿大學 (原蔡司光學大樓)


耶拿大學 (原蔡司光學大樓)


學校餐廳


東德時期的建築。兩德統一後,很多城市歷經重建,這種建築形式已經慢慢減少。


市政廳


市政廳前的市集


市政廳前的市集


市政廳前的市集


耶拿大學創建者:選帝侯及撒克森公爵約翰•腓特烈一世。此大學創於1558年。浪漫主義的發起地,也是黑格爾,馬克思,蔡司的母校。


十七世紀時的大學主樓,目前正在整修中。站在這棟舊樓前,讓人不禁遙想前人如何在此地激盪思想。




耶拿大學哲學系館


諾曼之家(Normannenhaus),1843年成立的體操協會。


從旅館到市中心的必經之地。


在德國若擔心餐廳太貴,想要吃點平價,而且有肉有菜的食物,那就是這個了 Döner Kebab







2017-08-23 19:35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德國 Leica M9-P
萊卡拍起來真的感覺不一樣
立體感十足
光影十分強烈
拍的超美,我十月也要去德國,只有i7可以拍
謝謝分享德國不一樣的風光, 看來曾經居住過的人, 玩法就會和別人不太一樣, 會更深入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 如果版主再多加一些他們文化和歷史的文字敍述那就更完美了...

除了在柏林看到一些現代建築物, 幾乎都是中世紀以前的房子, 不只特殊建築物, 包括許多街弄的房子. 外表看起來是一種感覺, 住在裡面應該又是完全另一種滋味, 也許空氣中的霉味, 地板的吱叫聲, 水電的限制, 斑泊的建材, 早期的黑死病... 會讓我退步三舍.

話又說回來, 他們二戰打得這麼激烈居然還保留這麼多的老房子而且還住在裡面, 真是不簡單, 反觀臺灣, 要找到這麼多正在居住的老房子好像就很難了...

旅遊照還要有許多美食和美女哦, 等著版主再放上來!

謝謝分享, 帶著Leica逛德國, 好像帶它回娘家了, 感觸很多...
M9 CCD濃郁的色彩以及暗部細節的保留都是我即使在買了M240之後仍然捨不得賣掉的原因
事實上至今還有不少徠卡fans迷戀CCD的成像風格,看這篇遊記後深感跟CMOS真的有很大的不同

agorave wrote:
萊卡拍起來真的感覺不一樣
立體感十足
光影十分強烈


Tokyo 胡 wrote:
拍的超美,我十月也要去德國,只有i7可以拍


ching43202 wrote:
謝謝分享德國不一樣的風光, 看來曾經居住過的人, 玩法就會和別人不太一樣, 會更深入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 如果版主再多加一些他們文化和歷史的文字敍述那就更完美了...


謝謝各位的肯定與讚美~~
也謝謝Ching大的建議,
還有一兩個城市的照片,
未來會陸續增加。
到時候可以增加一些食物照與街景人物。

德國很多城市依舊可以看到歷史性的一面,
很多都是戰爭之後,依照以往的建築重新建起來,
以萊比錫為例,二戰前,這個城市是德國第二大城,
戰爭時有三分之二被摧毀,
他們還是一步步地依照原貌重建。
雖然還是跟以往有不同,
不過仍可感受過往風光。


Orthoeric wrote:
M9 CCD濃郁的色彩以及暗部細節的保留都是我即使在買了M240之後仍然捨不得賣掉的原因
事實上至今還有不少徠卡fans迷戀CCD的成像風格,看這篇遊記後深感跟CMOS真的有很大的不同


謝謝Orthoeric大,
雖然M9是2011年時的產品,
時至今日依舊是屹立不搖。
雖然ISO不比新的機種,
但因為自己拍照很少超過ISO 400,
高ISO的問題,到不會造成困擾。
剩下的就是對於光影呈現的感覺。
CCD真的有一種很特殊的吸引力,
濃而不豔,恰到好處。

顏色濃豔卻不會看膩,強烈光影對比看起來立體感十足!

之前到柏林和德勒斯登時也覺得奇怪明明二戰把這兩個城市炸個精光,怎麼建築物都好像二戰前的風格,原來都是按照之前的設計重建
leicaanfaenger wrote:
八月趁著到德國參加...(恕刪)


看到萊比錫街景,讓我又回想到去年在萊比錫待了五天的美好回憶!

M9的iso80是一個很有趣的設定, 很高興可以看到用家發揮這個設定的威力
zm3514真是一顆精緻銳利,色彩飽和的鏡頭!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