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M10同遊一天

今天帶著Leica M9 及M10 來到香港的油塘, 先來路邊隨手試拍一張
快門的聲音清脆, 帶給人可靠的感覺。

看到這畫面想起自己學車時緊張的滿身冷汗。
學得好比什麼都重要!

170815_未命名_00001-2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Summicron-m 35mm F/2 asph 的焦外很美, 全開光圈的銳利度亦不錯, 警示燈內的細節也能好好的保留。

170815_未命名_00003-2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很喜歡Leica 黑白的表現,

運氣在攝影中也是很重要
這位路人其實沒有在指定的行人過路設施橫過馬路。偶爾間被我拍到了。
比起以往的Leica M9, 其反應速度升級很多。由開機至拍攝, 一氣呵成

170815_未命名_00004-2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鯉魚門, 香港維多利亞港東面入口,與西面的汲水門相對,分隔香港島筲箕灣和九龍東部油塘。
昔日的鯉魚門大部分村民都是農夫、漁民和礦工。直至60年代,漁村才開始出現菜館,並逐漸發展成為海鮮美食區。

鯉魚門命名來源,大概是因為地形的緣故,該海峽像魚口一樣,而「門」字就指海峽。坊間還流傳海峽常有鯉魚出入,鯉魚跳過收窄了的港口,化身成龍的說法。 [by wiki]

170815_未命名_00005-2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隨拍試一試鏡頭的抗耀光。
Summicron-M 35mm F/2 Asph 的抗耀光表現絕對是頂級。

170815_未命名_00007-2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海鮮店家的員工正在清洗水缸。

170815_未命名_00008-2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如果你認為放大看的細節很重要, 那麼Leica M10 可能不是首選。

170815_未命名_00010-2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它帶給我的是攝影的體驗。

170815_未命名_00011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 對我來說, Leica M10 帶給我的是一種: 嗯, 這就是攝影吧! 的感覺。

這是村內的一所學校籃球場。

170815_未命名_00012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因為眼睛看到, 然後想辦法去紀錄, 日後可以再回味一番。
這是我的攝影。

170815_未命名_00014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來點彩色照吧。

170815_未命名_00015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覺得這石塊很特別。

遠處人群旁的是鯉魚門燈塔, 主要為往來鯉魚門海峽的船隻照明及導航,已有五十多年歷史。這裡經常吸引一對對的情侶來拍照。

默默的祝福每一對戀人。

170815_未命名_00016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M10 的live view 配合峰值對焦為這種反差大的逆光場景提供幫助。
其實是幫助我保護眼睛。

欄柵以及其影子線條分明。

170815_未命名_00017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鯉魚門休憩公園旁的大榕樹,聞說相當靈驗。有人祈求平安, 亦有人祈求感情順利, 又會繫上絲帶。

看到伯伯路過的笑容, 相信的確很靈驗。

170815_未命名_00018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村屋大閘上的信。正當我想浪漫一點地幻想信的內容時, 我看到了那個電話公司的Logo。

170815_未命名_00019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住在市區的人, 看到這種村屋總會覺得很好奇。

170815_未命名_00020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鯉魚門的天后廟, 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其興建是為了保護漁民出海順利。

170815_未命名_00021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再試焦外表現, 對焦在左面的衣夾。

170815_未命名_00023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推著單車的村民。

170815_未命名_00025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現在很少拍風景了。
很喜歡香港,
因為其山, 水與城市都很接近。

170815_未命名_00026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鯉魚門石礦場

在80年代香港經濟轉型之前,打石業盛極一時,其業界人數在高峰期時曾佔全港就業人數的八分之一。如今舊立法會、舊中銀大廈及石板街等為人熟悉的中西區建築,就有大部份的建材來自其中一個市區石礦場—鯉魚門石礦場。80年代後,打石業日漸式微,礦場相繼關閉,昔日熱鬧的鯉魚門石礦場已人去樓空,只剩下破舊石屋、半壁尚待開採的石山與對岸繁華的城市景色,成為一眾攝影愛好者尋幽探秘以及拍照的好地方。 [節錄 Canon HK] [其實我也是C家的人]

170815_未命名_00028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以黑白照表現石礦山的紋理, 光影以及氣勢。
後期拉回一些亮部, 但可惜雲細節都已經失去了, 是我的技術不足。

170815_未命名_00044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再來一點彩色照吧

170815_未命名_00029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170815_未命名_00045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只要仔細一看, 其實不同形狀的石頭也很美。

170815_未命名_00032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170815_未命名_00036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170815_未命名_00037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正在用搖控自拍的攝影愛好者。其實我想為他拍一張, 但看他很享受就不打擾他了。

170815_未命名_00035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正在釣魚的伯伯顯得很有氣勢的。

我其實也很想上去, 但背著一台M10 一台M9, 還是安全地站在下面拍攝好了。

170815_未命名_00040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170815_未命名_00042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慣例的彩色照。

170815_未命名_00046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海浪開始變大。我也準備離開了。

170815_未命名_00049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仰望天空的雲彩

170815_未命名_00050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剛進村時, 村民善意的提醒叫我走小路, 避開看門的惡村狗
回程時看到它。你們覺得牠惡嗎?

170815_未命名_00051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170815_未命名_00052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170815_未命名_00056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我帥嗎?

170815_未命名_00057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三代同堂一起攝影, 左面的是爸爸, 中間的是兒子, 右面的是爺爺。
話說除了兒子外, 都是用旗艦級的單反…

170815_未命名_00063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回程時的雲彩, 這次真的是彩色


170815_未命名_00069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P.S.所有圖片JPG 直出, 僅crop 圖及光暗調整。
Setting: 對比 飽和 銳利 均設定在高。

後記:
Leica M10 表現優異,手感不錯。比起M9輕巧。
曾經想過入手s家a7,但那鏡頭大小令人卻步。
我希望得到的是一台拍攝生活的相機,拿著單反無反的機身加鏡頭,
感覺我的行動都受到影響。
Leica M10 滿足到我的需要。

M10比起一些高像素相機, 它在畫質沒有什麼優勢。
但是它的輕便, 它帶來使用體驗及樂趣遠比其他相機多
帶著單反時,有很多按鈕可以設定相機。原意是為了快速應付不同場景。
Leica m10 減少了機身的按鈕,在拍攝中反而可以更專注於畫面。
Liveview 配合峰值對焦讓用家能夠更精準的構圖及對焦。

在高對比飽和設定下,曝光需要加ev

35mm 的鏡頭在隨拍上比起我慣用的50mm 更易掌握。
看到跟實際拍到的相似。縮光圈銳利度及細節保留對得起它的價格。
抗耀光是我手上的鏡頭中最好。
光圈環很輕很順, 只要一根食指就能簡單控制光圈及對焦。

但是
缺點還是有的, 我在沒有更換過鏡頭的情況下, cmos入塵了…
回家打開差點兒吐血。

眼不見為乾淨...

自動白平衡穩定度不足。

電量上,在5小時的拍攝中我拍了大約250張
其間有使用liveview 會增加消耗電。
比起官方的數值有出入。但大致上足夠。

想更穩定手持,仍然需要外接手把。

配帶眼鏡仍未能看到35mm 框線,看來要轉配隱形眼鏡。
其實在單反也有看不到曝光數值的問題。
幸好liveview 解決了一切。
在這裡不說太多, 自己本身亦只是個用家, 不是器材測試專家。
專業的測試文網絡上很多, 而我只希望分享一點實拍照。

快樂就好。

感謝你抽空看完整篇分享。

P.S. M9 因為嚴重入塵, 相片在lightroom處理中…

Gear:
Leica M10 with 35/2 asph
Leica M9 with 21/1.8
Billingham Hadley Pro

Flickr:Fuyukawa Nagamichi
https://www.flickr.com/photos/157419826@N05/

Instagram: fuyuka0
https://www.instagram.com/fuyuka0/
2017-08-16 1:03 發佈
文章關鍵字 M10

fuyuka0 wrote:
今天帶著Leica...(恕刪)



謝謝樓主的分享^^
可換鏡頭板上的分享
多半以遊記類居多
除了專業器材測評文之外
很少看到這種由器材直出為主的作品
其實這種隨走隨拍的題材
給人也同樣輕鬆自在的感覺
同時發覺攝影的樂趣與自己的喜好
也恭喜樓主入手M10

PS.好奇師兄同時帶兩台數位M機出門
是依照什麼分類去選擇拍攝的相機呢?

首先謝謝你的回覆及支持。

記得自己曾經為了得到更好的相片, 付出很多心力時間。
這樣反而令攝影變成一種強迫自己的行為。
當帶有太多目的性, 得不到想要的畫面就感到失落。

購入了一台隨身DC作備用機是一個轉捩點。
每天帶著它拍一些日常生活的人及事
拍下我獨有的視線, 而非他人的視線。
得到的不是別人的一個讚好或分享, 而是滿足自己內心對於攝影的熱愛。
(當然有人喜歡會更好, 只是自己技術不夠)
我更喜歡這種直出的隨走隨拍。

能帶給閱讀者輕鬆自在的感覺, 我也很高興。


被問到為什麼會帶兩台數位M機出門,
主要原因是為了省略更換鏡頭的時間及避免入塵。
因為拍攝地點風勢大, 風中有機會夾雜著沙及海水, 換鏡風險會很大。
事實證明即使沒有換鏡, 仍有入塵的情況。只是暫時不清楚是鏡頭還是cmos
(cmos 的機會比較大)

其次是因為希望以不同視角去拍攝。
M10配上35mm 鏡的視角, 拍起上來很直覺很輕鬆。
而 M9 配上 Voigtlander 的21/1.8, 鏡頭發色本身比較淡, 配上CCD的發色剛好能平衡。

還有一點其實我也擔心電力不足夠應付長時間拍攝情況。
所以亦當作是備用相機用。

借此機會亦順道分享一下以往的作品

151122_未命名_00001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4678678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4343783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DSC_7569 by Nagamichi Fuyukawa, 於 Flickr
fuyuka0 wrote:
首先謝謝你的回覆及支...(恕刪)

財力夠
我認為二機二鏡是上策
拍的真好 每張都看得很舒服
樓主覺得m9的ccd對上m10的cmos在色彩上還有在優勢嗎
PS.怎麼好像最後刪除掉了一張雲彩😂

fuyuka0 wrote:
首先謝謝你的回覆及...(恕刪)


師兄既是如此鍾愛LEICA黑白照片
怎沒考慮入手MM?

hillside wrote:
財力夠我認為二機二...(恕刪)


M9是二手購入, 而且一直在玩老鏡, 及一支voigtlander 21/1.8
價位其實與全片幅單反相差不大

但這樣二機二鏡彈性更好, 而且較輕便。
Munar wrote:
拍的真好 每張都看...(恕刪)

謝謝你的支持。

色彩優勢是有的, 但很輕微。

我認為M9對上M10 的最大優勢在於立體感
在我的角度, 立體感其實是光與影的細節紀錄能力。
兩者缺一不可。 有陰影才有立體感。
CCD 的相看起來就是比較立體

淨下的就是電量以及維修的問題。

剛才上不到flickr, 將來會後補一些M9 直出實拍。

P.S. 被發現了, 其實是希望能減少重複而且構圖相近的相片。

小明2006 wrote:
師兄既是如此鍾愛LEICA...(恕刪)


我也考慮了一段時間。
最後決定入手可以拍彩色的M10。

將來會考慮入一台底片機拍KODAK
體驗一下黑白,比較一下再決定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