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更新測試圖片]相場曲率對於Leica M轉接Sony FE的影響

===更新的部分===

小弟會關注這個問題,主要是發現Leica M鏡在A7II的表現並沒有像許多網站講得那麼差, 可是使用Leica M的先對焦再構圖的拍法卻出現移焦的問題, 因此有了研究的興趣, 事實上許多M鏡若考慮相場曲率(field curvature), 其實表現大有可為

其實在國外一些比較專業的網站其實已經有在探討這個問題, 可以google "field curvature"

小弟第一次發測試文, 若有不專業之處請見諒, ex, zeiss zm在A7II邊角失光其實不嚴重, 是一開始沒有考慮到固定測光, 新的21mm, 35mm summilux已經都在相同測光條件進行,另外本文調焦存在一定的誤差,圖片解晰度也不同,照片結果不能作為鏡頭之間比較解析度的依據(Leica 35mm summilux vs. Zeiss ZM 35/1.4)

此外, 關於準焦面的定義, 以M鏡而言, 似乎比較是當對焦5米時, 5米半徑的球. 然而目前許多的測試是5米以外的平面, 這兩種定義的結果在高解析的測試下差異很大, 本文的準焦面以等距的球型為準焦的定義

==============

小弟是Sony FE(A7 II)新手, 不過有一些Leica鏡, 對於Leica鏡在Sony FE的適應性問題, 網路上有不少討論, 不過似乎比較少人探討相場曲率的影響

小弟測試了幾顆鏡頭,包含35mm/Zeiss/ZM, leica 35mm summilux FLE, leica 21mm summilux, 基本上只要針對想要清楚的部位對焦, 在光圈全開的條件下, 都可以得到清晰的影像,底下秀完整的實驗結果

關注告示牌的字體,在中心對焦,在光圈全開的條件下,邊緣的部分會因為失焦而變得模糊,在這個條件下若針對邊緣對焦,大致可以恢復解析度,縮光圈到f4~f5.6時,以中心對焦,邊角也可以得到令人滿意的影像,也就是說相場曲率不匹配的現象變得很輕微了

一般測試的時候,會看一張圖各個區域的清晰度,然而失焦時,leica鏡的散景會跑出來,由於leica鏡的散景有其特色,因此變成各種邊角崩壞的形容詞

Leica鏡頭相場曲率不匹配的現象在Leica M機(M9)並不明顯,同一顆Leica鏡(35mm FLE),中心對焦,邊緣區還是清楚的,這個優點對於手動對焦的迅速方便性有很大的幫助,顯然Leica M機的感光元件設計上存在一定的曲率來符合其鏡頭特性,然而是不是這曲率有助於讓Leica鏡可以明顯比較小巧輕便,可能就需要各位前輩的comment了




A7II, Zeiss 35mm wide open, 中心
[更新測試圖片]相場曲率對於Leica M轉接Sony FE的影響
A7II, Zeiss 35mm wide open, 邊角
[更新測試圖片]相場曲率對於Leica M轉接Sony FE的影響
F1.4, 1/2000秒
[更新測試圖片]相場曲率對於Leica M轉接Sony FE的影響
F1.4 1/6400秒 (很抱歉沒注意到測光)
[更新測試圖片]相場曲率對於Leica M轉接Sony FE的影響

A7II, Leica 35mm summilux, 中心
[更新測試圖片]相場曲率對於Leica M轉接Sony FE的影響
A7II, Leica 35mm summilux, 邊角
[更新測試圖片]相場曲率對於Leica M轉接Sony FE的影響
中心區, 以中心對焦, F1.4
[更新測試圖片]相場曲率對於Leica M轉接Sony FE的影響
邊角區, 以中心對焦, F1.4
[更新測試圖片]相場曲率對於Leica M轉接Sony FE的影響
邊角區, 以邊角對焦, F1.4
[更新測試圖片]相場曲率對於Leica M轉接Sony FE的影響
中心區, 以中心對焦, F4.0
[更新測試圖片]相場曲率對於Leica M轉接Sony FE的影響
邊角區, 以中心對焦, F4.0
[更新測試圖片]相場曲率對於Leica M轉接Sony FE的影響


A7II, Leica 21mm summilux, 中心
[更新測試圖片]相場曲率對於Leica M轉接Sony FE的影響
A7II, Leica 21mm summilux, 邊緣
[更新測試圖片]相場曲率對於Leica M轉接Sony FE的影響
中心區, 以中心對焦, F1.4
[更新測試圖片]相場曲率對於Leica M轉接Sony FE的影響
邊角區, 以中心對焦, F1.4
[更新測試圖片]相場曲率對於Leica M轉接Sony FE的影響
邊角區, 以邊角對焦, F1.4 <==略好於M9上的表現, 令人訝異
[更新測試圖片]相場曲率對於Leica M轉接Sony FE的影響
中心區, 以中心對焦, F4.0
[更新測試圖片]相場曲率對於Leica M轉接Sony FE的影響
邊角區, 以中心對焦, F4.0
[更新測試圖片]相場曲率對於Leica M轉接Sony FE的影響

M9, Leica 21mm summilux, 中心
[更新測試圖片]相場曲率對於Leica M轉接Sony FE的影響
M9, Leica 21mm summilux, 邊緣
[更新測試圖片]相場曲率對於Leica M轉接Sony FE的影響
中心區, 以中心對焦, F1.4
[更新測試圖片]相場曲率對於Leica M轉接Sony FE的影響
邊角區, 以中心對焦, F1.4
[更新測試圖片]相場曲率對於Leica M轉接Sony FE的影響
邊角區, 以中心對焦, F1.4, 向前微調, 表現較佳, 與A7II邊角對焦相當, 然而M9這樣的調整已經是盲調
[更新測試圖片]相場曲率對於Leica M轉接Sony FE的影響



相場曲率到底存不存在? 應該說對不同相機而言, 原始設計的曲率定義是否有明顯差異, 可以看底下兩個例子, 同樣是Leica 21mm summilux裝在M9和A7II是否覺得清晰區域在邊緣長得不太一樣

M9, summilux 21mm, wide open
[更新測試圖片]相場曲率對於Leica M轉接Sony FE的影響

A7II, summilux 21mm, wide open
[更新測試圖片]相場曲率對於Leica M轉接Sony FE的影響



2016-09-04 9:00 發佈
如果有曲率的話,Leica 早就拿出來宣傳了。應該是感光元件每個像素前的微透鏡的功勞。
別忘了,底片也是平的。
Chungcho,

謝謝指正, 原文指leica sensor是包含CCD/CMOS sensor, IR filter, micro lenses等的泛稱,
born2run wrote:
小弟是Sony FE...(恕刪)

廣角、失光
那不是鏡頭的相場彎曲
那是斜射光通過CMOS前面的封裝玻璃/LPF/IR Cut等等元件堆積出來的折射散射
全部拆掉就可以得到鏡頭原本的表現了

萊卡鏡頭在萊卡機身表現好
是因為CMOS前的玻璃厚度只有A7的一半
而不是萊卡的CMOS有曲率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born2run wrote:
小弟是Sony FE...(恕刪)

要克服鏡頭斜射光的問題, 首推A7R2...
邊角的影像品質得以大大提升~~
鏡頭的數位修正也有差
很難講要如何才能完全呈現鏡頭本身的原本成像
大大,您誤會了。小的是說,萊卡的感光元件應該是平的,沒有曲率。

M240 解決斜射光的方法,在新機推出之時,官方有說明。在這片新的 CMOS 感光元件每個像素之前有一微透鏡。
小弟從 M9 換到 M240 後,覺得邊角失光的確有改善,應該就是這片CMOS 的功勞。

至於感光元件做成有曲率?官方從來沒說。而我的意思是,如果真的把感光元件作成有曲率,我相信一定會被徠卡公司拿出來大做文章。而那些以前為底片機設計的 X枚玉,現在裝上去應該邊角成像會慘不忍睹,因為底片是平的。

抱歉我上篇留言太簡短了,補充一下。抱歉抱歉。


如果感光元件真要有曲率,應該是球面比較合理,不會是單方向有曲率。這事很多人討論,可是好像還沒有聽說有廠商量產。
有曲率的感光元件,兩三年前才聽說Sony研發出來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各位大大, 我想一定是小弟原文寫得太模糊, 以致於以為是sensor有曲率, 現今技術cmos是平的, 這是無庸置疑的, 然而cmos的上層還有許多元件, 比方說micro lens, 有可能會輔助產生略微有曲率的有效感光

之前關於A7II鏡片厚度的文我也大致了解, 但如果是這個理由, 應該無論如何都無法讓A7系列得到滿意的邊角畫質, 然而這和我的實驗結果並不match, 事實上是可以在A7II得到不錯的邊角畫質的, 關鍵在於對焦時對於field curvature的理解與控制, 比方說21mm summilux@1.4的邊角, 可以做到比M機中心對焦還要好,

field curvature的理解對於我們評斷一個鏡頭的好壞有一些新的認識, 到底對焦是一個球還是一個面比較合理, 遠景近景的field curvature會不會有差異, 其實對於pixel peeping比拼銳利度時都會造成影響

不論如何, 手動對焦流暢度的體驗絕對是M機M鏡最佳, 然而有時候還是會想要尋求A7機身功能與M鏡小巧高畫質的組合, 希望本文可以找到一些曙光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