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論器材]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對照 (六枚、七枚、八枚)

才剛處理完 Leica 35mm 八枚、七枚、ASPH 的較量,現在又幫長輩處理了一下六枚,機會難得,不再來補個六、七、八枚比試比試怎麼說得過去?比起上一個系列,ASPH 比較像是來參加表演賽的,因為非球面鏡片的加入,幾乎等同於 Leica 鏡頭一個時代劃分的界線,但這次比較有看頭的地方是,六、七、八枚都是超過 30 年以上的<s>老玻璃</s>鏡頭,這麼年代久遠的老頭究竟可以上演什麼戲碼?有請看倌們細細品味了!

依序都是六、七、八枚。先照片(每張都可在 flickr 看大圖),然後是個人心得。












這是用六枚拍的第一張,也是第一次使用六枚,從掃描的結果看起來,相同的光圈快門條件,六枚的發色相較於學姐(八枚)、學妹(七枚),表現出的是一種濃郁且厚實,暖調的感覺!因為拍攝條件(光線)還不錯,所以絕大部分都是使用光圈 5.6 或 8 下去測試,因為這兩檔最能看出焦點內外各的優缺點。

這一組應該是 5.6,對焦在人偶的臉部線條,整體地景的輪廓都相當清晰,不論邊角和無限遠的表現,也都在水準之上。惟六枚散景的層次感略顯單薄,虛化的程度有點階梯式的曲線,並沒有慢慢實現過渡的感覺,像是來不及融化的冰淇淋就被吃光一般,留下來的就是略為硬軟的口感記憶。

拍攝時間大約是七八點的早上,有陽光但太陽照射不到的陰影處,色溫略帶輻射冷調,Kodak E100G 在這種場景也會呈現帶點籃紫色的色調,七枚算是最為忠實還原現場的鏡頭,八枚也還不錯,但相較七枚就更加清爽些,縮光圈拍攝之後二者焦內差異不大,但在無限遠的地方線條的紮實程度明顯不如七枚。













刻意挑了比較多彩的場景來測試鏡頭發色,但起頭的基準就有點不同步了,因為這顆六枚發色明顯偏暖,相較起來非常明顯,不若七枚八枚的忠實,卻又不像 ASPH 那種對色彩的飽和度有加強的感覺,銳利也沒那樣的力道。這也是拍底片的 surprise,要整捲拍完開獎才知道,也算一種樂趣。這一系列的比較,應該要改成較多著重在焦點內的明朗,跟焦點外的散景,還有對於亮暗部反差部份,色偏的問題就少點著墨了吧。

這顆六枚對色彩飽和度的表現是較七、八枚高的,一種厚紙板跟西卡紙的概念,雖然厚紙板明顯的厚,但是西卡紙也不是太單薄的角色。

櫥窗內中間站立人像的頭部輪廓,三者之中最好的是七枚,再來是六枚(但是跟樹影纏在一起了),最後才是八枚(較不明確),猜想應該跟光線的擠壓有關,八枚原本就是以焦內銳利度著名,散景並非其訴求賣點,從這個角度看起來六枚也算是有改善了八枚的部份「弱點」,而七枚就是從 A 到 A+ 的產品了!如果大家還有印象,請不要忽略 35/2 ASPH,其實她的實力也不容小覷,只是需要多一點後期(暗房)加工才能有所體會。

相同的比較也可以從「SPRING ARRIVAL」文字線條上清楚的分辨上述的說明。銳利度就是八枚贏,非常清楚(前頭的藍色太陽花)。













每一組對照的後製參數都是相同的,因為如果都調成看起來差不多那也沒什麼好對照了。這一組六枚看起來很暗,原因是她吃不進來冷調色溫,所以正常應該有點冷色調的地板陰影處,對於六枚這張來說,就變成整個色塊都疊在一起,不過地板的輪廓還是清晰可辨,椅子的紅就有點濃得化不開(三張都是,沒有刻意調整),飽和過頭了(是掃描成數位檔的關係,但結果也是從底片上反應而來)。

人行道的盡頭上方有一些線形燈飾,照片中呈現為細小的黑色線條,三者當中以七枚為最佳,八枚看起來跟七枚不相上下,但整體色彩走向清新,亮部的地方輪廓不如七枚紮實,是故看起來較為稀疏鬆散,六枚則是有點糊在一塊的感覺。

七枚跟八枚的地板都帶點藍色,相對於整體的畫面比較均衡,八枚對於色彩的表現又比七枚的飽和度來得低一些,所以大紅色的椅子看起來是八枚的比較好看(焦內贏)。













逆光是一定要對照的,這次在出門之前就把三顆的保護鏡通通拆下(但三顆都有上遮光罩),做一次完整的鏡片能力測試,所以結果就是鐵證,不會有被保護鏡影響的疑慮。

這一組可以分成上中下三段來對照,首先上段六枚看起來抗耀光能力最好,不但沒有光斑還有分岔的芒狀線條;七枚呈現輕微的光暈,但機可忽略,看得出芒狀結構但不是很紮實;八枚逆光不強,一直拖到右下方的光斑都很明顯。

鏡頭的抗耀光能力有時候會很直接的影響鏡頭吃光線的能力,在無限遠(10m 以上)的 MAC STORE 招牌上,文字底下橫向的灰色線條,六枚的照片就較難辨識(還是看得出來);八枚吃進來的光線比較多,線條最為明顯,但身為暗部的元素卻有點過亮;七枚則恰如其分。這是個人觀感。

照片下方椅子的斜影,六枚跟七枚差不多都很結實,但因為六枚偏暖的關係,清晰度有點不夠明朗,可以單獨把六、七枚的影子做比較,七枚的照片影子是影子色調,地板反射光線是就陽光的顏色,一點也不拖泥帶水。八枚的影子線條就沒那麼明朗,這一組是對焦在無限遠,所以前方的影子應該是屬於焦外的部份,得到這樣的結果也算合理。













路過看到一堆立牌躲在一邊,直覺得有趣,好像上工前躲在休息空間裡竊竊私語、交換八卦一樣,作為擬人化的構想,不要靠得太近拍攝,這樣才有一種窺視的刺激感。

六枚的影調力道稍微重一點,比較缺乏細節,如果構圖元素不夠分明,這樣的感覺會很明顯。以前景的矮仙丹來對照(焦點以外的部份),八枚的底下兩個角落,變化得較為劇烈,六枚跟七枚的差異非常小,不過更精確的來說,七枚比六枚多了一片鏡片在處理光線,所以這一組的矮仙丹,七枚看起來層次感會略顯活潑,因為上下有點「拉長」的緣故,並且焦外一直到邊緣都呈現一種井然有序的趨勢,六枚就比較沉穩一些,並且越靠近邊緣的地方會有越劇烈的變化,像八枚那種,不過距離並沒有很長。

對焦在小心地滑的立牌上,焦點(立牌)處的清晰度就是八枚 → 七枚 → 六枚,並且順光的時候,因為七枚比八枚的色調稍微飽和,所以在陽光打到的那片立牌上,第二行英文的第一個 W,八枚最為清晰,七枚還可辨識,六枚就快要看不見了,這是鏡頭在區分光譜上的能力表現,並非一昧的要飽和或是鮮艷就會漂亮,細節有了,照片才會更耐人尋味。













六枚解像力在三者之中是較弱的,雖然是對焦到無限遠了,但是倒影猶如多了一到反射工序,反射到鏡頭裡又更考驗鏡頭的能耐了,三張照片裡六枚的照片看起來就沒那麼討喜。

因為是倒影,所以對焦直接拉到無限遠處,整個鏡面內容應該都是焦內的部份,八枚應該是解像力太好,所以地磚本身的線條也是意外的鮮明,看得出來火焰木跟路燈的銳利線條,同時也被地板的輪廓給干擾了。七枚受干擾的情形稍好一些,反差比八枚略大,火焰木的暗部剛好將地板深色的部份同化,比較沒有互搶視線的感覺。













對著天空測光,結果地板黑掉,最初是想看看鏡頭對藍天的表現如何,結果如前所述,六枚暖調,這組測是也沒什麼意思了。對焦在扶手的末端,當下還被反射的陽光弄得眼睛什麼都看不見,想想真是無聊 XD

不過排除六枚暖調這件事,六枚的藍色在三者當中是比較厚重的。七枚跟八枚則相差無幾,七枚反差略大,所以多藍那麼一咪咪。八枚則還是解像力猷勝一籌,從台階上的警告標語可以得知。













這一組想要拍攝的是順光的線條,大部分的情況下,順光的照片都會比較好看(因為光源充足),同時也可以比較一下大反差的場景之下鏡頭的表現。

景深夠深,三張照片的左半部線條都很鮮明,沒什麼大問題,六枚在大反差的場景當中,最亮到最暗的色階顯得比較不足;八枚解像力好,從右半部手扶的透明梯玻上,反射出來的影像她捕捉得最為清楚。但色階上不如七枚來的寬闊,從柱子上的略為暖黃,跟手扶梯下方的金屬部份看來,七枚捕捉到更多的反射光線。

一個(七枚)對光線的演繹較為敏感,一個(八枚)則是對影像的細節更為擅長,那麼說好的六枚呢?不好意思,這組裡面她是體無完膚了。













有點角度的逆光,E100G 的藍紫色就很容易在暗部出現,六枚跟七枚拍攝過程不到一分鐘,換成八枚時間就跳到七點零七分,畫面裡的時間元素,有時候是最佳的刺點選擇。人的表情也是,但是倩玉姊姊這張沒什麼看頭,就融入背景算了。

這一組縮到最小光圈(F16)拍攝,對焦也超過十米,理論上是整個畫面都在景深裡面,再有哪邊不夠清楚,一定就是鏡頭本身能力不夠了。基本上三張都在伯仲之間,沒什麼問題。













臨停接送區的臨字,三個口最能辨識的就屬七枚,光圈 5.6 也是自己很喜歡用的光圈之一,因為不僅可以讓主題夠清晰,有明顯的跟背景有分離感,焦外的散景也能維持在一定的辨識程度,甚至在反差上都可以得到很棒的結果!

在遠景(畫面上大的左邊最遠的陰影處)的地方,八枚的清晰度稍微遜色於六枚一點,六枚的暗部雖然反差略深,但線條稍比八枚分明一些,但整體最好的還是七枚。光圈縮到 5.6 以後,焦內的犀利度,六、七、八枚也已是相差無幾了。













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可以光圈全開的場景可以測試,就來驗證一下前頭提到的散景形狀吧。

八枚大致都比較接近正圓,六枚跟七枚其實蠻接近的,七枚多了一片玻璃,層次感比六枚豐富了一點(或許可以把七枚這個部分稱之為從六枚而來的改良),可以從樹上或是欄杆上有幾處連續的光點去做比較,六枚如果反差沒有那麼大(右下角地磚),也許散景會跟七枚更接近也說不定。

對焦點在左邊那片有點逆光的葉子上(應該不難找),八枚最利也最結實,再來是六枚,全開的七枚焦內線條是稍微薄弱一點。如果很喜歡看大光圈的照片,其實八枚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七枚跟八枚在順光的時候,跟前頭手扶梯那組一樣的,七枚可以捕捉到比八枚更多一點現場光源,從矮仙丹的部分看就很明顯的,七枚的綠比八枚油亮,且七枚最為歌功頌德的地方,看官們不妨稍微盯著中間那棵樹上方末梢,七枚的立體感是贏過八枚的!這是前後景相互合作而來的結果,不是單獨對照焦內的犀利度或是焦外的清晰度誰優誰弱就可以有的。

光圈縮到 8,嚴格來講 5.6 以後,八枚的焦內銳利度優勢就會漸漸下滑,這裡指的是比較的結果,並不是說八枚的解析度會有下降,單獨看她還是相當屌的。

七枚雖是比八枚少了一片鏡片,理論上進光量會比較多,但事實上不應該有這樣的邏輯,不然六枚也不會交出這麼大反差的成績單,因為鏡頭設計不只是看結構,還需要看材質,跟鏡片的曲面設計,設計之初一定有其時空背景跟目標,符合預期才會推出成為量產產品。後人在玩這些老鏡的時候,應該要多了解各自優點跟弱點,善用鏡頭,才不會愧對於她,也可以多拍點自己喜歡的東西。

單獨來看六枚,個人覺得她各個方面其實都有 90 分上下的水準,底片上或許有諸多可以精進的地方,例如偏暖的校正,數位時代她的缺點反而變得不太需要在意了,因為相機或是數位暗房的白平衡是可任意調整的,反差也是,硬要說的話就是細節沒辦法像七、八枚那樣豐富,但這當然是先天上的缺憾,後天要補足的話大概只有靠嚴格的挑選場景去避掉了。


Of course to be continued,底下是器材清單。




相機:
Leica MP

鏡頭: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III (6-Elements),261xxxx(1973)。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IV ((7-Elements, pre-asph),324xxxx(1982)。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I (8-Elements) with goggles (Canada),174xxxx(1969)。

底片:
Chrome1 - Kodak E100G,全彩沖掃。




延伸閱讀:
各世代結構圖
「8枚玉」、「6枚玉」、「7枚玉」、「ASPH」
吃飽了撐的:萊卡35毫米系列鏡頭評賞
萊卡35/2 Summicron,六枚玉、七枚玉、八枚玉測試對比
compared Leica Summicron 35 ASPH Fle with 8 elements
LEICA 35mm SUMMICRON Sharpness Comparison
Leica Lenses 35mm-40mm Tests








.
2015-05-08 16:18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器材 對照 35
驟覺六枚偏暖深沉的發色,原來也頗有韻致。似乎與Summilux 50 v2,在縮光圈時的味道很相近。

shavian wrote:
驟覺六枚偏暖深沉的發色,原來也頗有韻致。似乎與Summilux 50 v2,在縮光圈時的味道很相近。


兩者生產的期間有些重疊,調性有點類似也算合理,不過手上的 50/1.4 v2 並沒有偏暖的現象,倒是拍過一陣子的老福也是很明顯有這現象!
Plurk:www.plurk.com/little_hat/invite Blog:little-hat.blogspot.com

lhat1217 wrote:
兩者生產的期間有些...(恕刪)


以暖調來說 老福>SUMMILUX>多數日鏡
http://www.flickr.com/photos/bertdesign/

bert512235 wrote:
以暖調來說 老福>SUMMILUX>多數日鏡



所以被我賣掉了,拍正片一直暖呼呼的好煩 XD
Plurk:www.plurk.com/little_hat/invite Blog:little-hat.blogspot.com
依序都是六、七、八枚。先照片(每張都可在 flickr 看大圖),然後是個人心得。












光圈全開的利度跟細膩,依然是八枚勝出,六枚光圈全開也相當扎實,頗有 35/2 ASPH 的姿態,七枚全開有點軟,這大概是她唯一的致命傷。焦外的部份八枚較為浮動,反差略低,缺乏安定感;六枚厚而且重,反差最大,有點沉的存在感;七枚反差適中,細節也在三者之間焦為中庸。

光圈 F2 配上 ISO 400 底片的樹蔭底下,沒有陽光快門印象中只有 1/8,這是現代拿數位相機比較難體會的一種情境。













這組個人覺得相當有意思,相同的光圈快門,拍攝時環境光線無明顯變化,角度差異也不大,三顆鏡頭拍出來的就完全是三種風貌,非常明顯,不若其他對照組還會有些重疊部份。

七枚所吃到的光線,明顯比六枚、八枚來得多,六枚略暗七枚大概不到 1/3 格,非常接近,八枚差七枚大概有半格左右,以上都是目測抓個大概,因為調整的參數三張都是一樣的,所以這樣推斷還算合理。

八枚雖然乍看暗了一些,但是仔細比較焦點內的榕樹本身,八枚的細節卻是最多的,樹幹、樹根的線條跟皮紋,處處鉅細靡遺,灰階的階調也是最為豐富;其次是七枚,仔細比照榕樹中段的紋理,七枚的細節比較六枚來的精緻且清晰,六枚雖然也紀錄了不差的細節,但細膩度跟灰階就是差了一點。

散景的部份,六枚的照片略暗七枚約 1/3 格,故比較遠處大樓的陽台線條,六枚比七枚感覺來得清晰,但更進一步的對照,七枚的照片裡大樓看起來是更遠的(散景虛化更帶柔勁),這個結果表示,七枚拍的照片,整張看起來,焦點內的主題會更為突顯、立體,相對而言六枚的照片整體就會差一點。而八枚並不以散景見長,但是她從最亮到最暗豐富的細節跟灰階,在三者之中是最厲害的。













這組看暗部的感覺差沒很多,但六、七枚照片很明顯的有點不同,在中間右邊的陽台,七枚照片中那個部份,來得比六枚更亮一些,這表示鏡頭對於焦點內跟焦點以外的光線處理方式不一樣,如果還記得六枚在拍正片時有些呈現暖調,在黑白底片上可以當作是多加了一道濾鏡的感覺。但同樣的快門時間,吃近來的光線有了「內建濾鏡」上的差別,在最亮到最暗的對比上,就會有點不同了。

再來看到右下角,延伸出去的遮陽棚架線條,剛剛陽台的線條六枚比七枚清晰,而在這個棚架的部份,六枚卻來得比七枚模糊,從焦點開始(照片上半段的棚架)沿著實體場景的距離一直到最遠,棚架末端看作中景,大樓陽台作為遠景,六枚是銳利 → 模糊 → 清晰,七枚是銳利 → 清晰 → 模糊,八枚也是七枚這種走法,這不是產品上的瑕疵,應該是當時在設計跟其他因素上的妥協。簡單講究是層次感的豐富與寡,並非要以「模糊」二字去為鏡頭下註解。

八枚黑的更黑,白的更白,在陰影處使用八枚似乎都會得到整體的反差略大於六、七枚的結果,並且在灰階上有著驚人的呈現,如果單獨作最佳化,結果相信會是三者中立體感最好看的。













這組也是光圈全開,當時太陽還沒升到太高,用的又是 ISO 400 的底片,快門速度不用擔心,趁這個機會趕緊多測一組。對焦點在瓢蟲背部的紋路上頭,距離小於一公尺以內,七枚光圈全開除了偏軟,還有些焦點前移的感覺,六枚、八枚的瓢蟲背部都很犀利跟清楚,七枚的焦點則是落在瓢蟲的腳上去了(還是人的問題?)。除了這個部份,跟最前面那組「樟樹」一樣,六枚跟八枚的焦點內都相對扎實,此外八枚又較六枚細膩一些。

散景很容易比較,從右邊到左邊像一道滑梯般的順過去,七枚是緩緩加速下降的溜滑梯,八枚是一開始有點小小落差,然後一路緩降下去之後,還有一大片軟墊的滑梯,六枚是坡度略陡的滑梯,滑道末端是公園常見摩擦係數頗高的黑色 PU 墊子。













每一組照片都是從六枚開始,所以快門速度都是以六枚測得的為主,光圈就是都調一樣的整數,沒在管他有沒有口徑、葉片哪裡不一樣,那太囉唆了。

以這組來說,六枚的反差若是以「剛好」來說,那麼七枚就顯的較深,然後八枚反而是最低,跟前面的對照組有些不同,不曉得會不會是拍攝環境不完全處在陰影處的關係?

縮光圈到 5.6,焦點內已相差無幾,比較樹幹的部份,六枚跟八枚反差很接近但六枚略深,灰階的過度八枚還是豐富,比起七枚也一樣,焦內細節也較多,七枚立體感看起來較好,當也可能有反差大加上有比較的原因。雖然有點晃到,散景以遠方的大樓來看,七枚是最好,八枚次之,六枚居末。













走出林蔭的區域,來到這坨林投樹的前面,配上後頭有人在樹陰底下休息,畫面看起來更有生氣,剛好再測一組。

因為後面的人也要入鏡,記得光圈是開到 8,結果七枚看起來反差最低。除了反差各異之外,焦內的林投樹解析度三者差距以相當微小,但八枚得到的照片還是能看出結果最為細緻。

後頭在樹下休息的人作為焦外散景,六枚看起來較鬆散,七枚線條稍微犀利(樹上的牌子),八枚只稍差七枚一點點,幾乎也不相上下。













好不容易陽光露了臉,植物園裡以很難找到什麼面積大一點的受光體,因為光線不是被茂密的林葉擋住透不過來,就是被深色的樹皮樹幹給吃掉,走著走著突然發現有個老者正在運動,木棧道跟椅子剛好也成了面積頗大的受光面,恰好可以拿來呈現斜射光線的場景。

對焦在椅子上,所以整個椅子以後的地方都算在焦點內。來看看那椅子沒有吃到光的那面椅背,八枚的差略低於七枚一咪咪,看起來更精緻一點,六枚反差最大,線條也最不清晰。再來看看把畫面切開的那棵林投樹的左下角那塊礁岩,八枚的細緻度勝過七枚,六枚一樣居末。













好不容易等到了陽光,不多拍點怎麼行,即使取不到好的畫面也是要有光線,拍照有光先贏一半(誰說的

先來看看後頭可愛的小圈圈,雖然角度不盡相同,但各自的特色還是各自明顯,六枚的圓點像塗抹了不均的膠水,要黏不黏,要分不分的,得到的型跟狀都不是太令人欣賞;八枚則是塗抹算是均勻但有些塗得太薄,黏不夠牢靠,有些滑掉原來的位置,滑過得地方看起來稍微帶點綿密的、滑滑的感覺;七枚算比八枚好一些些,至少都有塗上八、九成的膠水,貼工也稍微整齊有條有理,乍看不驚豔,久看最舒服。類似的部份可以看左下角椅子上的連續圓點,已經是一直線排列了,卻仍是有上述的感覺。

六枚反差略大於七枚、八枚(前頭樹幹上的黑影),八枚反差最為適中,跟細節最好,七枚則是稍利於其他兩者一些些,不過沒很仔細看都不會看出來這些微小的差異。













黑白照的逆光當然也是該來測試看看,畢竟光作畫在色彩跟黑白的畫面上,也是不一樣風貌的呈現。八枚的光斑最為明顯,這個不需要多解釋,但是在近端的草地跟沙土上的細膩度,還是可以看得出來八枚的描寫力依然驚人,遠端的步道細節也是。

七枚的抗耀光能力是三這當中較好的,不過直接對到陽光還是會出現很明顯的光斑,遠端的步道跟近端的草皮跟沙土細節上就沒八枚豐富。

六枚對直射光線的控制可以說沒處理的很好,好像沒經過鏡筒折射一樣就直直的射進底片,導致所有的細節都被光線嚴重的影響,變得不清不楚。之前有提到這次測試三顆鏡頭,都是沒有保護鏡跟有加遮光罩,所以六枚應該盡量避免面對直射光跟斜射光線的場景,否則光線影響畫質的機會相當大。













經過一夜安靜沈澱的草海桐,清晨醒來上頭已悄悄佈滿清了點點露珠,在陽光溫燙暖活緩慢的蒸去之前,還有一旁影子懷抱著的幾株鮮綠,似乎正在加緊滋養著最後一點乾渴,慢慢的將玉露消化殆盡。

拍照的時候經常會有機會發生這樣的盲點,先印入眼簾的畫面或者元素,覺得驚豔或者好看,一股腦兒的就拍了下來,忘記還要先觀察光線的配置。以這組為例,焦點擺在殘存露水的葉片上,但是葉片處於暗部,通常這種構圖畫面,一開始的眼光都會被亮部給吸引,然後在回過頭來暗部看焦點,這樣是屬於不好的構圖,如果不是必要,建議應該避免。(我好用心良苦

主要會影響到上述的,就是相機的自動測光系統對於光線的感知,焦點的位置通常是整張照片最想表達的地方,卻因為焦點以外的亮度影響到相機測光表的判斷,導致拍出來的結果焦點位置遠比其散景區塊來得暗,簡單說有點本末倒置。所以拍照的時候對於光線的敏感度一定要集中精神才行!(我真的不是在解釋

這組來說,其實是以為葉子本身的顏色夠綠夠深,以為是整個畫面的中間區域,結果忽略了人眼跟相機測光系統之間的差異,機器認知的光線跟陰影之間的反差級數是不像眼睛看到會經過人腦修正,所以拍出來就讓焦點內的葉子黑掉了。(我錯了

六枚看起來反差稍微大一點,但是暗部的細節還是有的;七枚反差還算可以,但是也因為亮部過於凌亂,導致焦點幾乎要被河蟹掉的感覺;八枚雖然灰階豐富,但是也拯救不了這樣的失誤。引以為戒!













右方的林投樹樹幹上的紋路,焦內的表現六枚感覺較厚實,七枚感覺犀利,八枚則是細膩;樹幹下方有一塊影子,反差由大到小為:六枚 → 七枚 → 八枚;散景以左邊陽光照著的那一團算是樹根的部份來看,八枚較為疏鬆,七枚立體整齊,六枚也是鬆散,力道介於七枚跟八枚之間。

每顆鏡頭的特色,有在對照組裡頭呈現出來,或有特別容易變識的例子,都會盡量提點,讓讀者更容易觀察跟理解,若有不足或是感到疑問之處,都很歡迎提出跟我討論。並不是非常科學跟嚴謹的條件下進行這樣的測試,目的第一是自己沒有玩過為了好玩,其次是希望可以為一些摸不著頭緒的朋友提供一些挑選鏡頭的參考跟建議。所有的心得都是比較之後的結果,單獨來看每一顆鏡頭,都是很優秀的。


To be continued,底下是器材清單。




相機:
Leica MP

鏡頭: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III (6-Elements),261xxxx(1973)。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IV ((7-Elements, pre-asph),324xxxx(1982)。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I (8-Elements) with goggles (Canada),174xxxx(1969)。

底片:
BW1 - Ilford HP5 Plus 400,彩韻沖掃。








.
Plurk:www.plurk.com/little_hat/invite Blog:little-hat.blogspot.com
依序都是六、七、八枚。先照片(每張都可在 flickr 看大圖),然後是個人心得。












只要稍微有點逆光,八枚也是見光即死,即便加上了遮光罩。不過除了光斑,八枚的「透」真的是少見的清澈。

以這組來說,換了一支底片,六枚還是偏暖,證明不是底片的問題,對焦點在畫面中央,記得光圈應該是 8,景深蠻深的,六枚右側也有點不太明顯的「露光」,反差稍高七枚一些,整體還是優秀;七枚在處理有陽光的的場景時一樣是忠實還原,光線該黃的黃,陰影該藍的藍,抗耀光能力在三者當中最好;八枚反差最低,不曉得跟她的穿透力是否有連帶關係?雖然有明顯光斑,但亮暗細節也不馬虎,三者左上的天空藍都有保留下來,上方的龍骨陰影處,跟下放護欄的背光處細節,也都十分清晰。













這一種施工中的公共工程,未來完工之後就再也看不見這樣的畫面,也算是一種包含時間元素的影像,雖然此行並不以此為重點,但還是應該要提醒一下自己,拍照最重要的元素除了光線,就是時間(說穿了光線也是時間元素的一種)。

這一組光圈 16,對焦在無限遠,三者當中七枚的影像最為立體,六枚反差略高一些些但瑕不掩瑜,八枚發色比較清新,或者說是清淡。此外以三張照片中的怪手來作對照,還是可以窺見一二各姝所長,六枚的調性較為厚實,八枚較為細膩,七枚則感覺中規中矩。













時間元素當中,最為直接明顯的,就是照片中的「人」了,假使拿捏得當,成為照片中刺點的人像,是可以非常耐人尋味的,這也是紀實攝影之所以如此令人趨之若騖的原因之一。不過拿捏不當,拍了卻不知所云的話,或淪為偷拍,甚至連糖水片都沾不上邊,就非常可惜了。

這一組的設定跟前一組相同,光圈 16,對焦無限遠,幾乎畫面中的細節都在景深裡頭,都十分清晰(如果不是請拿去丟掉)。













沿著天橋走著,突然看到這盞有趣的路燈,姿態很像鴨子或是天鵝,但真正讓我感到有趣的是,遠方大樓樓頂的那台塔吊,有一點點互相呼應的感覺,如果不是在測鏡頭,我可能會裁切到剩下他門兩個,這樣畫面看起來會更有意思。

六枚的天空跟樹葉都被暖黃給披蓋,所以相較之下顯得有些拖泥帶水;八枚順光拍的顏色顯的更加厚重一些,天空的色調意外的在三者當中是最深最藍的,RDP3 應該也有幫上一些忙;七枚則介於兩者之間,從最頂端的藍到大樓樓頂那條天際線當中的漸層,七枚是最豐富好看的。

有興趣可以點開大圖,看看吊台上頭的纜繩,清晰度是八枚 → 七枚 → 六枚;不過吊台右方有一個花鄉的招牌,清晰度是八枚 → 六枚 → 七枚;花鄉招牌後頭的壽山輪廓,清晰度是八枚 → 七枚 → 六枚。色調確實是會影響整體畫面的,很有意思。













這一組先不管鏡頭了,這三張屬七枚這張最好,因為剛好跑者落在有光線照射的位置,剛進入在陰影處的瞬間,呈現了亮暗部的層次,跟整個背景互相呼應,是非常棒的構成元素。八枚的畫面則是第二名,因誤為老伯穿的適量色系的服裝,在暗部也有點對比效果,不過其他八枚跟六枚兩張的被攝目標因為都太規矩,從右側道路進入陰影處,所以就沒機會得到這樣好看的畫面了。

三者在暗部的細節其實都不差,六枚因為反差大所以細節較不明顯,不過該有的還是都在;七枚的反差個人覺得是最為適中的,有點暗又不會太暗,細節在若隱若現之間,最討人喜歡;八枚反差略低,但也壁壘分明,該暗的地方也是有夠水準。













這組雖然焦點也是在暗部,但因為不是黑白,添加了色彩感覺就不會那麼一翻兩瞪眼,並且蘇鐵的皮紋一節一節的涇渭分明,還是有點可看性。

六枚反差大,蘇鐵的細節也比較不好;七枚反差中傭,樹皮也沒有被暖黃的顏色吃掉細節,皮紋除了清晰度不錯之外,柔和的焦外過度也為照片增添了些立體感;八枚反差最低,細膩度最好,但散景就不若七枚好看。













這一組來說,六枚依然偏暗,但八枚就顯得有些亮過頭,七枚反差的恰到好處個人比較喜歡。對於金屬質感的描寫,三支鏡頭都非常不錯,八枚明快(亮一點的關係),六枚看起來略沉,七枚的感覺比較真實。













個人也蠻喜歡這一組的,除了光圈全開的前景深帶來視覺上的衝擊,更令人驚喜的是一個強悍的鏡頭,透過本身的描寫能力,在正片上曝光出超現實的影像,遠比現場看見的更具震撼效果,雖然不是耐看的照片,但每次看到還是可以津津樂道,會有一種想把鏡頭拿出來意淫兩下的感覺。

光圈全開時八枚的暗角,將銳利又細膩的焦點襯托得快要浮出畫面,帶點藍紫色的光暈,似乎是八枚光圈全開在沒有直射光線場景時獨有的韻味。

七枚光圈全開時並不會有特別明顯的暗角,除非是反差比較大的場景,是以反差原本七枚接大於八枚,這裡反而八枚勝過七枚,七枚相對變得輕快許多,焦點細膩不如八枚,但是利度可不差,加上畫面整體亮了一點,所以讓焦點的立體感更好了一些。

六枚反差依然大於七枚,偏暖的調性讓磁磚碎片更顯飽滿,有種暖烘烘紮實的感覺。













這一組來看,八枚的畫面就沒有那種完全處於陰影時的冷色調,可以慢慢摸透鏡頭的調性,也算是這一系列的附加價值,各種場景、不同光線來源、拍攝物距離、各級光圈特色、不同的材質......等等鏡頭的表現,都不是買來之後三兩下就可以抓得出分寸的。甚至搭配不一樣的底片,也常常會有令人為之一亮的驚喜出現,總之,要了解器材、拍好照片,還是要多多琢磨,才是唯一正途。

八枚在具有外來光線的畫面,反差會降低,同時細節的呈現上也會加強一些;七枚則會略比八枚增加一些反差,同時也會因此營造出更為立體的畫面,當然也是因為在散景的部份,跟七枚下降的曲線不若八枚迅速有關。

七枚遇到陽光時也會帶點暖黃色調,但不像六枚是充滿整個畫面,七枚的暖黃色調只會存在光線所到之處,以焦點這個球體來看,七枚也是綠中略帶點黃,不過六枚就綠得油亮起來,且散景下降速度更慢於七枚,焦點的分離感就沒那麼強烈,反差依然也是三者之冠。













六枚綠中帶黃,八枚綠中帶點青藍色,七枚單獨來看也是有點鵝黃,因為水面反射陽光的關係。雖然看似平面,焦點實則位於靠近左下井字交叉點,右上則屬於散景區域,整個過度的情形是從左下右上這樣跑。已經到最後了,就不多作說明了,這一系列有認真看下來的的(誰?)大概就知道怎麼看,或著哪支鏡頭的特性包含什麼了。













順不一樣的光線角度,七、八枚發色演繹的差距就更小了,不過還是看得出來,跟前一組類似的調性。八枚帶青綠的情況稍微好一些,但還是有一些些,七枚反差略大八枚也是一些些,七、八枚之間可以看看散景,也就是在水裡的那些布袋蓮,八枚還是散的太開(不然呢)。

那六枚呢,單獨看是不錯啦,其他的就... 就...... 那樣啊!(還是等等看最後一捲黑白的好了)


To be continued,底下是器材清單。




相機:
Leica MP

鏡頭: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III (6-Elements),261xxxx(1973)。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IV ((7-Elements, pre-asph),324xxxx(1982)。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I (8-Elements) with goggles (Canada),174xxxx(1969)。

底片:
Chrome2 - Fujifilm Provia 100F (RDP3),全彩沖掃。








.
Plurk:www.plurk.com/little_hat/invite Blog:little-hat.blogspot.com
樓主辛苦的測試,很有參考價值,感謝

如果能有轉接數位的測試,例如Sony A7等相機就更好了,

畢竟Leica M鏡轉接數位的用家也不少,

而且也可避免沖片偏色,或掃描失真等不確定因素。
我被六枚的復古風電到了。
lhat1217 wrote:
才剛處理完 Leica...(恕刪)

bike speed wrote:
樓主辛苦的測試,很有參考價值,感謝

如果能有轉接數位的測試,例如Sony A7等相機就更好了,

畢竟Leica M鏡轉接數位的用家也不少,

而且也可避免沖片偏色,或掃描失真等不確定因素。



沖片色偏、掃描失真的話,有也是同一卷、同一家店、同一時間作業產出的結果,這些因素的不確定皆已降到最低。

數位個人是覺得誤差會更大,畢竟這些鏡頭都是底片時代發展出來得,表現在感光元件上可能會更偏移當初設計的目的。
Plurk:www.plurk.com/little_hat/invite Blog:little-hat.blogspot.com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