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ology wrote:
即便是Zeiss,提供的MTF仍然很有限(大多只有兩組光圈和一個拍攝距離)
不同的光圈和拍攝距離可以產生相當多的組合
而大多數的鏡頭在不同的條件下會有不同的表現,散景也是其中之一
二線性散景和球面像差修正確實為天平的兩端,沒辦法兩樣都好
話說回來這35/2的MTF看起來會讓我覺得還有殘存的球面像差
因為f/4的中央表現意外的差
因為和原始討論串有出入,故轉移到ZM的Leica分區(雖然這是NEX-5N作為機身拍攝)
F4狀態下,中央區的MTF號稱有400 lp/mm的解像力
實際上,實拍的效果會和您想像的會有差距
光圈的ring應該要考量是否為"爆掉"的區域,以此區域來說,那的確是爆掉的
這支鏡頭同樣也利用了球面像差的不足校正,大光圈,搭配陽光下光圈全開的人像表現也是其中一個亮點
要修正球面像差而引入非球面鏡,則是近代鏡頭的幹法<=ZM 35 F2仍然沒有導入非球面鏡,因為Biogon結構不太需要
實際上,以sigma的實拍圖來說,要挑剔二線性等等的,我並不建議利用"光暈"來判斷的另一個理由如下
高光爆掉的時候,往往會以為外面有個ring,但在一般的曝光沒爆掉的狀況下又不會有
真的要要求沒有那個ring,那只能期待哪家出了類似Minolta STF結構的鏡頭
一般評論散景的,多數是拍攝樹枝與樹葉混合的背景,評斷其實否有前後景busy的傾向
以前面那張與下面這張來做為例子的話,實際上是沒有此傾向
要糊的更亂七八糟一點,可以引入過度的球面像差,這時候還是得牽扯出Leica始作俑者的七枚玉
不過先上個夜間環境下的測試,ZM 35F2 光圈全開

三百萬像素
至於F4的解像力不足,可能是您的誤解
可以參考以下圖片,F4的光圈下拍攝,轉RAW,無銳利化,無後製,原圖1600萬像素上傳flickr後被flickr縮圖的結果
我只能說,實際上我嫌棄Biogon 35F2的地方在於縮光圈後會太利,而非不夠利;這點也可以從日本的寫真雜誌上評論ZM 35F2時只用了兩個字"刀割"來說明

F4,300萬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