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 在當時用途來說, 真的是非常夠用, 而因為G2的定位而言算是一台dc 偷渡了一些單眼的功能, 也是手賤開始慢慢了解什麼是光圈什麼是快門...也許不用看下面的屁話一堆很多人就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了, 不過還是容許在下抒發一下
也許有點不恰當, 不過我認為玩攝影最可怕的就像是吸毒一樣, 開始研究攝影入門知識之後當然了解到了什麼叫單眼, 當時認知到了有一台傳說中的 5D, 進而看到網路上的分享了解到所謂全幅所帶來的細膩畫質, 這些零零總總不管是開箱文或是所謂分享毒照 (這裡有名的各位先進你們都有份不要笑), 也真的慢慢毒化我內心的小宇宙, 默許以後賺錢一定要買一台單眼來玩玩看
直到畢業之後開始一段時間開始有點積蓄, 其實所謂的單眼夢想有些微的淡忘, 總是當時 5D出來已久 一直有傳言 5D 2再不久之後就會發表, 所以也就默默的刻意淡忘. 不過當時好樣的 nikon 在業界投下震撼彈 - D3 發表, 一頁又一頁的開箱文, 分享那高iso的純淨. 終於在發表後的將近一年入手了 D3, 雖然他是個人第一台單眼, 功課做足了其實按按快門也並不難, 最難的反而是相機要擺哪裡.
不是專業攝影師的我也不甚以為意, 拍的開心慢慢學習的過程, 紀錄我的世界, 才是主要的目的
於是跟著這一台怪獸一起成長, 也慢慢摸清楚他的個性, 這期間又開始厭倦自動對焦的感覺而出賣 24-70
開始入手一些手動對焦鏡, 直到這裡才開始安分, 開始享受一種單純的攝影快樂, 真的帶來很多寶貴的經驗以及快樂的記憶, D3真的是很可愛. 唯一的怨言就是它那壯碩的身軀, 畢竟逛街拍照帶著一個兩公斤的水壺, 不是這麼的瀟灑, 漢草普普的我, 一天下來肩膀還是頗酸
這又是一個可怕的伏筆, 總是當時的全幅數位只有他與其它幾台, 也沒有比較輕巧多少
所以入了底片機, 這邊要特別提一下底片機, 我必需要說, 他帶給我的快樂是最多的
那種不確定感, 那種非電子的攝影過程, 到現在數位就是無法帶給.
無奈, 底片要付出的是時間, 再這個時間不夠用的年代, 最後評估自己還是只能以數位為主, 所以回到伏筆.
心理總想著, 如果有一台全幅機, 又是底片機的大小, 該有多好, 應該沒這麼難吧?
不過他就是這麼難. 直到了一台相機出現, 他叫 M9.漂亮的機身, 輕巧, 簡潔的控制, 直覺. 還記得 9/9/9 那天的發表, 久久不能自己, 不誇張, 說夢到都有. 但是看到價錢之後(尤其是當時澳洲的天價), 心灰意冷...只好眼角瞄了水壺, 心理想著我們還是繼續相依為命吧
這總是在欺騙自己, 心靈最深處還是知道, 我終究會把它帶回家的, 於是, 努力的打拼. 賺錢
終於在去年, 有了些收穫, 加上價錢回到真實價格, 稍微算了一下, 似乎付的起 M9+一鏡 (其實又是在欺騙自己), 在幾個相機店留下購買意願之後, 就順其自然了, 有, 很好, 沒,錢存著也好.也很神奇, 我要的一機一鏡在我要回台灣放假的前四天出現, 二話不說法上付款, 第二天馬上提回家. 這一提不得了, 愛上了, 他是一台最接近底片機的數位機, D3被冷落不說, 根本是打入冷宮, 不過那又是題外話了..
大家都說攝影是條不歸路, 這我想很難有人能反駁, 一機一鏡絕對是開心夠用, 但是無奈人就是有無窮盡的慾望. 所以又想要入一粒 50 , 更無奈, 錢已經花過, 帳戶極度乾枯, 看了 50 lux 價錢之後, 知道短時間真的是不要想了.
此篇重點來了 (我廢話還真多啊..)
天無絕人之路, 強大的google跟我說, 你只要花將近九分之一的代價就可有有很接近 lux的50的味道
有趣, 經過了幾夜的資訊收集, 看了國外不少分享照, 終於肯定這粒是個人會喜歡的鏡頭, 價錢也沒什麼大困難, 就入手了. 只能說驚艷. 這種價錢, 卻有著這種散景, 這種焦內清晰度, 真的有點不想相信. 於是你會問, 買徠卡做什麼?很慶幸/悲哀的, 一分錢一分貨的真理, 還是不滅的, 賣個關子後面再提
其實個人不是很喜歡特別推崇特別的鏡頭因為我相信每顆鏡頭都有他特殊的價值, 什麼神不神鏡, 那真的我無法判定. 所以入手這粒可以說是意外, 她是我買過最便宜的 50, 但是表現真的很好 (或者說個人很喜歡或者說以現代鏡的標準). 以比較數據方面的角度來看, 它塞了非球面鏡,ED鏡片在裡面, 老實說以它的價格, cosina 真的夠誠意. 覺得如果有m機的朋友如果在預算上有點緊, 又想要享受非球面鏡所帶來的清晰感, 這粒絕對是首選. 有趣的是, 雖然這顆廣受好評,使用者不似乎多(?), 這篇可能就是有點為她抱不平而強迫分享吧?
以下
NOKTON 50mm F1.5 Aspherical
Focal Length | 50mm |
Aperture Ratio | 1 : 1.5 |
Smallest Aperture | 16 |
Lens Construction | 5 Groups 6 Elements |
Picture Angle | 46º |
Aperture Blades | 10 |
Nearest Distance | 0.9m |
Diameter | ø 60mm |
Length | 54.5mm |
Weight | 243g |
Filter Size | ø 52mm |
Mount | L-Mount |
鏡身, 作工很不錯, 拿到手的時候其實算是很滿意, 光圈環手感不錯, 對焦阻尼稍微黏了一點點不過還是算非常好. 拿起來沒有徠卡甸甸的手感, 有點點空洞的感覺, 不過, 這是跟徠卡鏡比, 所以完全不公平, 基本上作工是沒什麼好挑剔的
與其他50比較, nokton 50/1.5 asph, nikkor 50/1.2, zeiss 50/2 macro, 可以看得出 RF系統的大優勢
連光圈較小的50/2都大的多, 雖然 50/1.2也挺嬌小不過她的矯正也是裡面最弱 (矯正少做小粒是相對簡單的), 而且她還沒上遮光罩. 值得一提的事, 這樣相對嬌小的nokton事實上在 RF 界, 其實還是算有份量的.
再好的作工, 如果沒有好的表現, 其他都是枉然, 來看看她的表現吧, 第一次試鏡就是要試試看她1.5光圈在微光+複雜光源下的表現, 還有什麼比演唱場地更好的試鏡場景?
夜晚因為需要全部都是光圈全開, 成像真的沒話講, 非球面鏡的乾淨感一覽無遺
不過攝影總是白天的時間多一點, 白天表現如何?來試試看縮小的性能如何 (有些縮有些放)
表現一樣犀利, 大光圈鏡頭再縮光圈沒有移焦問題是值得激賞的, 真的是有點過份的物美價廉
心得? 要說心得就是, 這樣好好一粒美鏡做什麼要停產? 嘖嘖
所以, 一定有人想問, 到底她有什麼弱點, 到底之前那堆屁話是在賣什麼關子.
用講的講不明白, 看圖一切了然
上為 路人甲 50, 下 nokton
答案就在這裡, nokton能有這種強悍的表現無非是因為他的非球面鏡, 大家都知道非球面鏡應當是跟貴劃上等號, 也應該是. 精確度, 良率都跟球面鏡不能相提並論, 那到底為什麼cosina可以把價錢壓這麼低, 就是用模鑄代替研磨. 小弟不才也不是光學專家不過平時愛看些有的沒有的訊息, 得知模鑄遇到玻璃有的大問題就是熱脹冷縮的問題, 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大概就是用高級樹指與玻璃做合成(這裡是猜測, 沒有實際資料證實), 其實效果也很好, 大多數場景都不會穿幫. 只有在這種光斑的情況下就可以看到像洋蔥圈的現象出現 (私底下觀察 Contax Distagon T* 35mm f1.4也有這個現象..難怪他的價錢也這麼親民啊.. ). 雖然老實說這樣放大真的很醜, 不過呢, 這種場景並不是常有, 也不是大家都這麼無聊會把照片放大到 1:1來雞蛋找骨頭, 平常的攝影這粒真的是沒話講 <---- 有關於洋蔥圈的問題, 都是猜測而已
另外有兩點也不算真的是缺點, 只能說個人表示的遺憾
1. 最短對焦只能到 0.9mm 有看到國外網友自行改鏡到 0.7mm 表現也是一樣好, 嘗試聯絡想拜託幫忙
目前是沒回應, 可能只能等有時間回台灣問基哥了..
2. 另外一點就是對焦杆的問題, 個人非常讚賞對焦杆的設計, 所以也在找尋方法自行加裝
如果以上兩點都能解決, 我想 50 lux 可以直接跳過專心看準 50 noct, 非常滿意
雖然已經是入手了還是很希望 cosina 能有天開竅把這顆復刻或是改良的第二版 - m moun, 最近對焦0.7mm ,對焦杆, 更小粒, 絕對賣得嚇嚇叫. 甚至再貴一點我相信都會有人非常感興趣, 因為再怎麼貴, 它都不會比 50 lux 的 4k美金來的不友善
希望這篇能給想進入 RF, 卻又沒有足夠預算入徠卡鏡的朋友們帶給一些選擇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