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條件
M mode,腳架,LV放大10x對焦,定時拍攝多張選一,焦點為無限遠,裁切範圍完全為景深內範圍...
先看原始圖片,因為沒辦法放大張所以給大家看gif,順便了解失光狀況

開放光圈的失光在縮一級後幾乎消失,如果只是想消除效果,F4會是最佳光圈
繼續縮光圈相較於F4曝光較不足,這點得稍加注意...(不確定是F4過亮還是其他較暗的關係)
接著是開放光圈與縮一級的散景效果差異,這邊我不多做評論

中央點裁切100%的表現...

這次測試不同於上次R50/2只測到F8
我特別增加了F11/F16/F22等macro時也常用的焦段
在中央的表現上,開放光圈即是可用光圈,縮一級的差異並不大,甚至不仔細看還看不出差異
較明顯的是開放光圈的失光,較F4有一定程度的差距,拍攝時依舊得注意這點...
衰退約從F8開始產生,但並不是快速的,唯F22這個最小光圈是衰退最快的,盡量避免使用
APSC的邊緣位置100%裁切...

邊緣的位置在macro拍攝時或許不重要,但只要拿來拍景深內的風景照缺點就明顯了
APSC邊緣的表現讓人驚訝,與中央點表現幾乎相同,開放光圈即可用光圈,縮光圈除了邊緣失光減少外,差異並不大
所以APSC的使用者,並不用刻意縮光圈來求得好很多的表現...
剛好此圖也可以看看色散的情形,但我沒有發現明顯可見的色散,相當傑出!!
最後是FF的邊緣位置100%裁切...

通常失光最嚴重的邊緣,畫質也是最差勁的
但看到APSC的訝異後,我更訝異極邊緣位置的畫質表現
一樣與中央,APSC邊緣的高水準,竟然在極邊緣也出現了
甚至說失光縮至F4就看不見差異...
總結
前陣子曾因為一支鏡頭讚嘆許久,就是Zeiss Makro-Planar T* 100mm f/2這隻微距鏡
他的超高水準表現可以參考photozone的review
高水準的演出都讓人忘記他還是一隻F2大光圈的鏡頭...
而這次R100macro則也讓我蠻訝異的,畢竟macro各家都是相當好的表現,所以我沒有抱著太高的期待去測
但不管是解析能力,失光,都讓人相當滿意,沒有愧對鏡頭上APO的頭銜...
所以如果您是此鏡的使用者,您大可放心的使用所有的焦段,稍加注意開放光圈的失光,與最小光圈F22"微軟"的畫質即可
以上照片看不到的(其他測試照),我也稍加敘述一下
耀光表現普通,鏡頭上遮光罩雖然用了但還是偶有耀光產生,頻率稍高了些
口徑蝕的表現則是不明顯的,所以散景算均勻柔美,想要漩渦散景的朋友可以不用考慮這隻了
二線性一樣也不明顯,比較起手邊的R50/2,這隻簡直是可無視二線性的狀況,雖然僅7葉片的設置,但散景表現卻是水準之上!!
最後補上官方網站的描述,簡直與我使用的感覺如出一轍...
這支鏡頭最佳表現的光圈約是在 f :4~5.6之間,但差異微小,肉眼也無法分辨,沒有彗星像差,也沒有任何變形現像,漸暉現像在實際的拍攝中完全沒有干擾,波長的校正範圍由人眼可見光一直到紅外線的範圍。
以上簡單測試,謝謝各位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