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SON RD-1 ISO200 鏡頭Sumilux 35mm f1.4(第一代)此鏡為本人最喜愛的M鏡之一,尤其是全開光圈夢幻般的散景,是其他鏡頭所無法比擬的。f 2.0f 5.6f 1.4f 5.6EPSON RD-1 IS200 鏡頭Voigtlander 15mm f 4.5f 4.5
M8 ISO160 EV-1/3 檔案為jpg fine無後製鏡頭Sumilux 50mm f 1.4 ASPHf 5.6f 4.0f 5.6鏡頭Sumilux 35mm f 1.4(第一代)f 4.0f 5.6f 1.4
M8 + SUMILUX 50mm f1.4 ASPH B&W MODE 檔案格式JPG FINE無後製M8 + SUMILUX 35mm f1.4(第一代) B&W MODE 檔案格式JPG FINE無後製
既然butterdada兄提到這兩台機器的比較問題,小弟就提出使用這兩台機器的一些小小心得與感想。使用RD-1已經有將近三年的時間,當初購買後在使用上其實並不是非常滿意,總覺得跟底片機的拍攝效果有些差異,但是隨著熟悉程度的提升,尤其是相機設定逐漸找到竅門之後,其實RD-1真的是台不錯的機器。RD-1得JPG FINE格式如果根據鏡頭的特性而改變設定,所拍攝出的影像,不必進入繁複的後製就可以表現出M鏡的特點,尤其是層次感與透視感,在加上準確的白平衡,讓畫面相當的令人滿意,這也必須歸功EPSON深厚的韌體編寫功力。RD-1使用到現在,整體的穩定性極佳,從來不曾有過當機的情況,機身仿傳統RF相機的設計,也是讓人感到滿意。但是RD-1與M8拍攝效果最大的差異就是,RD-1因為對比較大,所以再使用一些現代的ASPH鏡頭時,必須將設定值調整到接近標準的狀況,否則會出現些許過飽和的現象,也因為對比較大,所以一些暗部細節與層次不是那麼明顯。M8在使用初期讓人感到失望,當機、白平衡的準確度一直困擾著我,但是隨著韌體的更新,白平衡已經達到讓人滿意的程度,但是比起RD-1的自動白平衡似乎還有一段差距。當機的問題在韌體更新,以及使用原廠建議的SANDISC記憶卡之後,到目前也不再發生,可能是SANDISC記憶卡的穩定性真的比較好。M8上市之後許多網友對其畫質的表現並不滿意,小弟在拍攝時畫面也是有濛濛的感覺,即使將對比、銳利與飽和度調至最高,依然無法徹底改善這個問題。直到有一天在家裡隨意拍攝衣些花草時發現,鏡頭的焦距並不是那麼準確,而且都有焦點後移的現象,因此特別將這幾顆鏡頭送去給人調整,調整之後不僅對焦更準,整個畫面的層次感與透視感完全的改善。M8雖然沒有RD-1那種較高反差的表現,但是卻更接近實際的拍攝狀況,並且更忠實的呈現M境的優點與特色,但是因為CCD的感應敏銳,因此必須要求更精準的合焦,為此小弟又加購了一個1.25倍的接目鏡,有時底片機所能夠容許的些許對焦時的誤差,在M8的身上是絕對不被允許的,如果使用M8能夠精確的合焦,那麼所呈現出的影像,絕對是能夠表現出最真實的LEICA M鏡風味。因為小弟以前是從事雜誌的工作,所以長期以來都是以拍攝正片為主,在掃瞄的過程中也是以滾筒掃描為主,所以我認為校色與調整這件事,應該是美編的工作。直到使用數位相機之後,小弟也一直認為攝影的樂趣應該是在構思、取景以及按下快門的瞬間,後製不應該占去我們絕大部份的時間,所以小弟一直也是以JPG FINE的格式作主要檔案格式。M8是否要改6 bit我並不知道,但是根據自己的經驗,鏡頭合焦的容許誤差必須要更精確,我們可以找個目標本體,在全開光圈的情況下與拍攝物體以45度的角度來對焦,看看鏡頭的焦點是否有後移的現象。如果鏡頭的對焦沒有問題,在加上熟練的運用相機的設定,M8是絕對可以表現出LEICA M鏡風味的。以上是小地使用這兩台機器的一些心得與淺見,提供給大家分享,也希望大家能夠多多交流。
MP + Sumilux 35mm f 1.4 ASPH富士RDP III 100度日光型正片 + 滾筒掃描M8 + Sumilux 35mm f 1.4(第一代)M8 + Summicron 90mm f 2.0(現行版前一代)
MP + Sumilux 50mm f 1.4 ASPH富士REALA 100負片 + 滾筒掃描M8 + Sumilux 35mm f 1.4(第一代)f 2.0 iso320f 1.4 iso320f 4.0 iso160EPSON RD-1 + Voigtlander 15mm f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