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chris wrote:
之後我注意了一下常在賣鏡頭的人....我只能說:網路上的分享 有時可能是有目的的!
依我的目的:我樂見於鏡頭降價!! 期待鏡頭變貴的人:......??
很多朋友跟我說何必去擋人財路....我很好奇我究竟有擋到甚麼財?甚麼路?
不過就是訊息分享..........(恕刪)
都成年人了,自己要善用自己的判斷力。言過其實的吹捧式分享,那只會被人吐槽到爆。
正如同你講的鏡頭降價論我也不相信。
像是我在別的相機版上,一路數臭M4/3系統。 我朋友也是叫我不要揭人瘡疤。人家好不容易買了台M4/3的相機,給我這樣一說,好像自己馬上變成潘仔一樣~~~ 但是你看M4/3的使用者就會提出很多論點來捍衛他們的愛機。
Sony Nex-3, Voigtlander Bessa R2A, Nikon FM2
白金之星0117 wrote:
如果聖光現象是刻意設...(恕刪)
很多時候缺陷和特性往往是一體兩面!
以材料科學觀念來說,金屬材料是因為DISLOCATION線缺陷,因此可以不用達到理論應力才可以變形,也因此產生延性,而大部份材料特性都是在於缺陷利用,也因為這些缺陷才產生多采多姿特性。
像是紅寶石 藍寶石等本身都是氧化鋁結構,純氧化鋁是透明無色,但是因為內部一些雜質鉻 鈦 鐵等比例就會行程各種特別色彩。
鏡頭也是同樣,基本上,本身就是平衡光學缺陷,因為修正一方面缺陷完全去除,也讓其他原本缺陷變得棘手。
所以很多時候鏡頭設計都得依照當時背景妥協一些像差,要說是缺陷或著特性,兩者其實算是一體兩面。
像是邊緣失光修正和像散,光學變形與解析等各各之間往往視牽一法動全身,像對稱性能結構往往可以在變形與其他像差達到相當平衡,但是如果要再進一步解析與修正,通常就得偏離。
早期大多是以對稱性結構等簡單鏡片結構來修正像差,主要也是在人工設計,也受限鍍膜,光學玻璃與其他技術等考量妥協。
而35/1.4 PRE-a看到現象應該是彗星像差修正不足產生耀光,當然這個問題設計師也應該早知道,在約三十年才推出雙非球面的Summilux-M 35mm f/1,4 aspherical,雖然leica自己搞出來也生產這顆克服過去多方面問題,但本身非球面成本過高而產量稀少,後面也變回單非球面。
當然後面這些35/1.4 asph系列雖然修正大半問題,但是大小與光學變形方面就差上許多,不再向pre-a那樣嬌小與幾乎無變形。
其實LEICA 35mm RF本身創立時候,最重要一個方向觀念是在於本身夠嬌小與良好素質,只是後面leica m鏡頭發展越來越重視在解析像差等部份,一顆顆碩大鏡頭其實有點失去平衡,其實反倒是有點失去原本當初理念。
1977chris wrote:
小弟堆一下這段話.....(恕刪)
其實攝影世界發展來說,會從大相機往小相機方向,也是在於本身成像面技術與鏡頭技術越來越好。
而在人的世界中,很自然含人的照片往往背後價值意義更大,也使的人文照片地位來源。
要拍下當下人文氣氛照片,需要是能切入環境中,而不會造成太大氣氛波動。
簡單家庭照片,拿台大型相機即使可以拍下畫質極高品質,但是當下人的生氣與環境氣氛就很容易變生硬。
leica也是在這種想法之下,創立LEICA,也因此迅速成為記者最愛!
高速鏡頭就如他本身實質用途與意思,只是後面人弄得有點藝術層面。
後來又因為展現鏡頭光學與技術能力,以及市場需求策略,光圈規格越做越大。
想到最近Clash of the Titans! The Ultimate Leica M Super Fast 50/60 lens battle! By Kristian Dowling
對LEICA來說,50/0.95這顆高價可能還比一顆50/2.5還好賣,所以有時候也別怪LEICA目標方向與一些老用戶背道而馳。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