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歸路也得停、看、聽 wrote:也許倈卡在數位的世界裡還沒能找到自已的味道吧.......(恕刪) 接觸到Leica從M3開始...那味道吧那味道無論是M或者是R...就是那份Leica味吧但無論是M8或者是M9...都是一次又一次讓人失望!令人找回部份Leica味是在5D2+R嘗到甜頭問題可能是在那sensor....好像M9是用上KODAK CCD吧希望Leica早日找回自已的味道吧
其實,我也分不清什麼味打什麼味...或者貼些劣作...對不起,比較少是用 Leica 鏡拍的...B&L baltar 40/2.3Rodenstock 35/2.8 heligonCarl Zeiss Jena 50/1.5 sonnar (wartime with T coat)Voigtlander 50/1.5 nokton (老福)Leica 50/1.0 noctilux
mrgadava wrote:學過行銷的人都知道..這樣一來會不會把自己品牌的價值玩到很低落..怎不好好經營底片相機(鏡頭)呢..隨著數位的散佈.我覺得玩底片的反而會比現在多一些......(恕刪) +1認同這樣的觀念L高層不應該忘記他們最重要的傳統資產--底片機一昧跟隨別人的腳步,反而失去了自己的味道,可惜啊!
morlin2001 wrote:但是~數位化時代的攝影....變數太多了!轉檔程式、螢幕校正、描述檔、色彩管理、環境光源......不像是之前的底片時代,變數較為單純~......(恕刪) morlin2001大大您好,您的論點引起了小弟的興趣。您覺得底片時代變數較為單純,是否能再多做一些敘述呢?從底片到照片沖印出,中間有哪些步驟呢?謝謝。
humminghuman wrote:morlin2001...(恕刪) 這麼說好了~當你洗出一張得意的照片,先不管用了甚麼底片、藥水、相紙、多少顯影時間....結果你非常喜歡這張相片,拿給他人一同分享,正常人的視覺感官的感受應該雷同....(除非視覺有異於常人), 因為就這麼唯一的一張相片。攝影展裡的展示牆上也通常只放拍攝者最愛的那張作品。但是我所說的數位化時代變數太多指的是:同一張JPG檔案,在不同的螢幕、列表機,甚至同一台螢幕不同的瀏覽器或看圖軟體,就有不一樣的顏色表現結果。小弟笨拙~且為後生晚輩, 沒有經過底片時代繁複過程的洗禮。真的很抱歉無法回答您提問的底片沖洗過程。
看完這篇有兩個想法1.這隻50/2.5不儘光圈小Summicron 50一級,最近對焦距離還少了0.1m,這樣有競爭力嗎?2.無論底片或數位時代,只要你有心且能力許可,都可以不假他人之手處理你的底片或數位檔案,變數這東西很難說, 我覺得兩個世代都有其誤差,以底片來說,你拍的測試片在不同時段送到同一間沖洗店/工作室,是否有相同的品質?前陣子去1839藝廊, 邱奕堅老師在為某個以微距花卉為主題的展覽引言,他也提到了當時看135的正片時感覺強烈,但是放大到展覽的規格時, 感覺減少了許多, 他下次若再策展時會思考這個問題...攝影者也表示他為了這個展覽跑遍了台北各手工放相工作室,依舊令他不滿意,結果這次展覽,他(應該)是選擇數位掃描/輸出這些變數是在觀看時出現的,說真的,似乎沒有統一的標準,再加上不同廠商之間的規格... 誰才是標準?數位和傳統有無互補的契機? 能在1839藝廊展出的作品算夠水準的作品嗎? 如果算,那用底片或數位,甚至底片拍攝加上數位掃描及輸出還是重點嗎?以上離題了, youtube上有許多影片在討論M9, 它就是唯一的FF數位M機,市場定位也很清楚,希望"哪年"也可以接台M9來試試, M9.2之類的後續機種快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