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Leica M9 鈦版限量套組開箱評論 (from stevehuff-photo)

filmlife0614 wrote:
無言了...,會...(恕刪)


真正的攝影藝術家應該是不可能去排隊
不知道賣肝換錢的工程師和炒房炒股投資客會篩選哪一個... XD

就像是中國的定價策略一樣
東西分成賣給有錢人和窮人的兩種策略
台灣可以看到的一些國際品牌反而常比台灣更貴上一些

leica會賺是會賺,但是長期來說以leica產出的好作品應該是越來越枯竭了
kcus10elibom wrote:
Leica或任何一家相機廠的核心價值還是要靠照片這個最後的成品來證明,浮誇的吹捧沒有底終究會破的~

《頂級攝影器材》的作者趙嘉雖然年輕,但作為長期使用M系統的攝影師,看到Leica這些年來走高價/精品化的策略,還是會感慨對攝影工作而言Leica是一種愈來愈不划算的投資。M機的設計是為了走入人群中記實和報導類題材所用,偏偏這種照片和商業攝影比起來並不好拍也最難賣錢。


分享一個看法, 跟上述前輩所言很類似

小弟曾聽一位從年輕開始玩Leica M的叔叔說過類似的話,
大致上在表述及感嘆,
Leica M在攝影師心裡的"價值轉變過程",
以前Leica M正風行走入在攝影師的圈子裡時,
那時的"徠卡攝影師生態圈"(類似我們現在的網絡社群),
不少人可以大聲的拿出M拍攝的作品, 來跟同好分享攝影的經歷過程....
有好的作品的人, 才夠資格在這圈子裡被稱為大哥 (類似我們現在的前輩or大大...之類的尊稱)

但在一二十年過去了的現在,
那位叔叔說:
現在要在"徠卡攝影師生態圈"講話要大聲, 要有份量的, 要備受尊崇的大哥(前輩or大大),
他們"能拍出什麼作品"已經無所謂了,
因為都不是有心於攝影藝術創作發展的攝影師(同好),
現在的這圈子裡,
有玩過, 有用過, 有賣過, 有收藏過哪些Leica M鏡頭機身數量的那些經驗
遠比他"拍出來的照片的質量"來的重要......

他舉個例子, 讓小弟無言.....
他說以前有個什麼Summilux, Noctilux, 這流的稀鬆平常, 大家會去看攝影師的表現, 能不能駕馭這鏡頭?
而現在, 只要能買的起 Noctilux 或頂級新鏡時, 每個人都是大哥了,
能不能駕馭鏡頭反而不是重點, 他們擁有哪些鏡頭才是重點,
而他們拍出來的相片質量, 就是普通的照片而已, 根本一點不值得評論



感想:
不過似乎不只徠卡有這樣的現象,
而是目前大眾社會下, 因為各式攝影器材的氾濫與容易取得之下,
很多人好像容易價值顛倒, 成為器材控, 而攝影藝術的本質, 漸漸消失無蹤
攝影藝術創作才是本質, 器材只是工具, 是不是這樣?

小弟夠嫩了...
還沒資格做評論

以上感想經驗交流交流~謝謝

shaozhuohong wrote:
當年leica 從 IIIg 過渡到 M3 時, 一臺M3的售價也是奇貴無比。Bresson 等人不是照樣用M?


當然HCB家裡本來就有錢是個事實. 20初頭, 沒做事可以先買台相機來玩.
Sony Nex-3, Voigtlander Bessa R2A, Nikon FM2
filmlife0614 wrote:
全球限量500組的Leica M9鈦版限量套組
...(恕刪)

除了 限量、Leica、鈦材質 之外,
它還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一個對攝影不懂的人 疑問中


M9 鈦版 特色一覽──
■僅供應500套
■配備獨特螺牙旋入式圓型遮光罩
■使用堅固高級嚴選的材質
■採用Kodak CCD影像感測器, full-frame 全片幅感測
■RAW檔案採用 DNG 標準格式,
■支援Leica M-mount 鏡頭
■堅固的金屬機身設計, 使用鎂鋁合金,
■低調輕便的RF相機取向 (但是紅標可一點都不低調)
■快門速度在 32s-1/4000s, 支援 B 快門,
■ISO 感率範圍在 iso 80-iso 2500
■銳利的影像取向, 沒有 Low-pass 濾鏡, 莫爾條紋可以用軟體去除,
■提供機頂的閃燈熱靴
■內建 UV/IR 濾鏡,
■2.5" LCD 螢幕
■大型的rangefinder觀景窗, 0.68x放大率
■採用 SD/SDHC記憶卡
■鋰離子電池

filmlife0614 wrote:
感想:
不過似乎不只徠卡有這樣的現象,
而是目前大眾社會下, 因為各式攝影器材的氾濫與容易取得之下,
很多人好像容易價值顛倒, 成為器材控, 而攝影藝術的本質, 漸漸消失無蹤
攝影藝術創作才是本質, 器材只是工具, 是不是這樣?

真是講得太好了....
拍拍手


kcus10elibom wrote:
有意思的提法,但是忽略到一個重要消費群:職業攝影師。並不是所有新進的攝影師都有追求奢侈品的虛榮心,如果只是要務實的拍照謀生,Leica這種訂價策略只會把這個消費群趕跑,但這個消費群卻會提供真正有價值的照片,而不是蒐藏家、市場炒手和閒錢過多的業餘玩家。Leica或任何一家相機廠的核心價值還是要靠照片這個最後的成品來證明,浮誇的吹捧沒有底終究會破的~



《頂級攝影器材》的作者趙嘉雖然年輕,但作為長期使用M系統的攝影師,看到Leica這些年來走高價/精品化的策略,還是會感慨對攝影工作而言Leica是一種愈來愈不划算的投資。M機的設計是為了走入人群中記實和報導類題材所用,偏偏這種照片和商業攝影比起來並不好拍也最難賣錢。



一部M9,加上兩顆必要的現行50/2, 35/1.4,新品價已經快台幣五十萬…一張一張拍要什麼時候才能回本?花得起這個錢的人有多少肯/會走入人群、浸入社會中拍下震撼人心的照片?


以現在Leica的客群來說,業餘愛好者跟職業攝影師的比例恐怕超過1000:1
Leica不會為了那一小撮窮攝影師就放棄一大票有錢員外市場的
而且接觸過一些真正的職業攝影師,就會發現他們的器材往往相當普通
畢竟藝術市場上照片能賣錢都是因為影像內容,而不是因為是Leica拍的
對於有本事的攝影師來說,拿台M6跟一些便宜的福倫達鏡頭 拍幾張照片就能賺一台M9了

hiidog wrote:

除了 限量、Leica、鈦材質 之外,

它還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一個對攝影不懂的人 疑問中


你不是不懂攝影
是不懂有錢人的心理
就拍照來說,紀念版相機跟普通相機沒有差異
就收藏市場與心理爽度來說,天差地遠!

devilnd wrote:
以現在Leica的客群來說,業餘愛好者跟職業攝影師的比例恐怕超過1000:1
Leica不會為了那一小撮窮攝影師就放棄一大票有錢員外市場的
而且接觸過一些真正的職業攝影師,就會發現他們的器材往往相當普通
畢竟藝術市場上照片能賣錢都是因為影像內容,而不是因為是Leica拍的
對於有本事的攝影師來說,拿台M6跟一些便宜的福倫達鏡頭 拍幾張照片就能賺一台M9了


good point!

做為自己愉快的拍照, 我會用M機M鏡, 享受不急不徐的拍照過程...
做為工作的拍照, 相機鏡頭隨手快速更換置放, 我會用不心痛的配備...

M機M鏡用於商業攝影比例不大, 目標市場不在這塊...

wesshung wrote:
但代理商興華拓展表示,預購不代表可拿貨,會先調查買家背景,再將名單送回總公司審核,符合「資格」才可購買;
...(恕刪)


若買到這組器材的人,其身家背景及口袋深度不符普羅大眾的「認知」

不知道會不會被恥笑
http://www.flickr.com/photos/austin1962/
有兩段影片, 小弟覺得不賴

一個是前陣子論壇上鬧的沸沸揚揚的Bruce Gilden,
用徠卡M(Rangefinder)街拍,
大抵上採用泛焦的方式snapshot,
至於有沒有侵犯個人隱私的拍攝作風不好做評論
但小弟覺得他把RF的優勢表達的很不錯,
RF器材輕便, 低調不具侵略性, 鏡頭素質優良, 廣角優勢, 泛焦方式速拍(snap)....



另一個是Leica M8當時的一則不錯的廣告文宣影片,
小弟很喜歡Wim Wenders在影片中對於Leica M的介紹與敘述,



若覺得Leica M太過於高貴,
不妨可從Cosina的福倫達來玩玩RF, 也不錯說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