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同樣的問句也可以改成,為什麼拍照能不後製?為什麼拍照能不用底片?
以攝影創作的角度來看,實在完全不能苟同後製與不後製之爭、底片與非底片之爭,非xxx怎麼樣(自行代入),就無法創作了嗎?
更別提有些人以近乎病態的方式堅持片幅的尺寸,創作油畫、水彩或任何平面藝術,有人規定畫布一定得多大或規定某種尺寸,否則就不算平面藝術創作嗎?
非xx就是王道這類的梗,已經看到很膩了,如果說,花了十幾二十幾萬還要被規定怎樣才可以算是攝影的生活態度,那要不要說買保時捷法拉利上路就是得呸個兩三百才算王道?不然就是浪費錢?浪費了超跑迷眼中的超跑態度?
看在這個梗的份上,真是可憐了只買廉價DSLR的攝影同好,在王道堅持者眼中,大伙按快門的動作簡直連攝影都稱不上。
有些人喜歡底片味,有些人喜歡方便,都可以,但是互相認為對方的作法太不王道了,這種說法實在太污辱了創作的本質。
馬後砲-我假設萊卡如果今天沒有走出底片的框框,現在這個品牌還能不能活得好好的,還真是個天大的未知數。
leicabuyer wrote:
我的看法不同,數位跟銀鹽差異還是很大的,而 DSLR 跟 DRF 也是,因為它們基礎上所必須的攝影模式是不同的。但是如果是專研數位/銀鹽、DSLR/DRF、攝影技術知識上,當然用什麼器材都沒關係,那就是各取所需並行不悖。但有一點我一定較再次強調的問題點是,那就是『數位成像』,數位時代數位的成像就是那樣,些微的差異都可以透過『軟體後製』而調整出一個完全不同基底或原生圖樣的色調,那麼其實你用什麼鏡頭用什麼相機,都沒差沒意義了。如果有差、有意義,那也就是我上面說的:數位時代的成像要有什麼差異?那只是玩家自己自High自爽的名詞跟解釋罷了。
閣下說的對,也希望閣下永遠別把拍好、沖洗出的大作掃描後放到網路上來,電腦的顯示位元數鐵定無法表現你相紙上看到的感動和色階,放到網路上還得轉數位,而懂不懂PS都無所謂,不拉一下曲線還真不能表達閣下在相紙上所見到的感動,把攝影這回事和電腦、網路、數位連結在一起實在是大不赦!
只可惜,雖然你這麼做了,但是閣下的言論還是傷害到了許多由底片轉換到數位的玩家,以及沒有經歷底片時代卻也想玩攝影的人,在你眼中,那些玩家就是另一國的人、另一邊的傢伙,只是一群自High的非攝影人士,這話聽起來重,沒關係,我幫你講了,要鞭也是我被鞭。
並且,你說現在是軟體後製時代,有了軟體,什麼硬體都不重要了,那這樣我更好奇怎麼會有神經病想玩老鏡啊?不但蠢,更是自high到自我感覺良好之無可救藥了,反正,都一樣,你想這麼說的,對吧。
ddhhddhh2 wrote:
為什麼拍照不能後製?為什麼拍照非得用底片?
當然,同樣的問句也可以改成,為什麼拍照能不後製?為什麼拍照能不用底片?
以攝影創作的角度來看,實在完全不能苟同後製與不後製之爭、底片與非底片之爭,非xxx怎麼樣(自行代入),就無法創作了嗎?
更別提有些人以近乎病態的方式堅持片幅的尺寸,創作油畫、水彩或任何平面藝術,有人規定畫布一定得多大或規定某種尺寸,否則就不算平面藝術創作嗎?
非xx就是王道這類的梗,已經看到很膩了,如果說,花了十幾二十幾萬還要被規定怎樣才可以算是攝影的生活態度,那要不要說買保時捷法拉利上路就是得呸個兩三百才算王道?不然就是浪費錢?浪費了超跑迷眼中的超跑態度?
看在這個梗的份上,真是可憐了只買廉價DSLR的攝影同好,在王道堅持者眼中,大伙按快門的動作簡直連攝影都稱不上。
有些人喜歡底片味,有些人喜歡方便,都可以,但是互相認為對方的作法太不王道了,這種說法實在太污辱了創作的本質。
馬後砲-我假設萊卡如果今天沒有走出底片的框框,現在這個品牌還能不能活得好好的,還真是個天大的未知數。
閣下說的對,也希望閣下永遠別把拍好、沖洗出的大作掃描後放到網路上來,電腦的顯示位元數鐵定無法表現你相紙上看到的感動和色階,放到網路上還得轉數位,而懂不懂PS都無所謂,不拉一下曲線還真不能表達閣下在相紙上所見到的感動,把攝影這回事和電腦、網路、數位連結在一起實在是大不赦!
只可惜,雖然你這麼做了,但是閣下的言論還是傷害到了許多由底片轉換到數位的玩家,以及沒有經歷底片時代卻也想玩攝影的人,在你眼中,那些玩家就是另一國的人、另一邊的傢伙,只是一群自High的非攝影人士,這話聽起來重,沒關係,我幫你講了,要鞭也是我被鞭。
並且,你說現在是軟體後製時代,有了軟體,什麼硬體都不重要了,那這樣我更好奇怎麼會有神經病想玩老鏡啊?不但蠢,更是自high到自我感覺良好之無可救藥了,反正,都一樣,你想這麼說的,對吧。
to ddhhddhh2:
其實我看不懂你在說什麼?你"預設立場"蠻強的,而且已經幫我"扣帽子"了咧,不過我非常尊重你的看法發表,不浪費時間回覆你了。大家看的懂我描述的就行了。至於你後來說的一大串,那可不是我本意,那是你的意見,非我本身所描述之意。樓下網兄請繼續吧!看你的回文,想必能了解電腦背後打那麼多字的使用者,加油,請進步一點吧
leicabuyer wrote:
to ddhhddhh2:
其實我看不懂你在說什麼?你"預設立場"蠻強的,而且已經幫我"扣帽子"了咧,不過我非常尊重你的看法發表,不浪費時間回覆你了。大家看的懂我描述的就行了。至於你後來說的一大串,那可不是我本意,那是你的意見,非我本身所描述之意。樓下網兄請繼續吧!看你的回文,想必能了解電腦背後打那麼多字的使用者,加油,請進步一點吧
別這麼說,我怎麼會預設立場呢?純粹只是看到大大的說法有感而發罷了,而且你提到大家看的懂你的描述就行了,可偏偏我看見的不是那樣子,你的言談中帶有諷刺拍攝數位影像的人的意思。
leicabuyer wrote:
數位時代的成像要有什麼差異?那只是玩家自己自High自爽的名詞跟解釋罷了。
怎麼會沒有差異呢?相同的機身裝上老鏡和現代kit怎麼會沒有差別呢?當然了,如果您提的成像是洗出來的成像,確實談數位沒有意義,但是相對的,數位時代也有數位時代自己的東西,一個是類比一個是數位,當然沒辦法比,放大到一定程度,數位的只剩下一堆色塊方格,但是談這個就像拿類比的映像管和數位的螢幕要談優劣一樣荒謬。
早年我做圖都用映像管螢幕,現代為了方便性用了數位,剛開始幾年,大家會認為映像管的顏色較準,但是數位的東西過了幾年技術跟上來了,還需要繼續堅持映像管嗎?更別提雖然用映像管,但是缺乏專業挍色儀器,再好的螢幕也不過是亂配一通罷了。
不過我不會認為現在還在用映像管的人頭殼有問題或他們非王道,比方您之前的說法:
leicabuyer wrote:
其實那所謂的 "所見及所得" 對底片攝影玩家來講,其實在拍攝前、按下快門前,我相信你已經 "預視" 到你拍到的畫面是什麼了,因此更不需要那無謂的數位便利性。這才是我個人認為 Leica M 及 rangefinder 所要培養的一種攝影模式或是觀念,回歸原始拍攝底片才是王道!不是?
盡管我認同你提出的出自亞當斯 "預視" 的概念,但是我們也不能認為辦不到這點的人不能稱得上攝影(很對不起,你的說法就是讓我有這種感覺),更遑論認為採用數位的人,只是為了"無謂的數位便利性"。
如果你認為數位便利性那麼不重要或,怎麼說呢,那不太像嚴謹的攝影,那麼可以先問問婚紗業的攝影師同不同意,問問商品攝影師同不同意,問問急著要照片的客戶同不同意,難道他們做的事情不叫做攝影嗎?難道他們都辦不到"預視"這個概念所提的事情嗎?
雖然連電影工業都要轉型數位化了,然相信不會有導演或攝影師整天批判拿底片拍的還是拿數位拍攝的人怎樣怎樣,但是如果要拿自己所喜悅的來認為非我流的就是非王道,那麼這時候你不管怎麼澄清自己的看法是多麼正確,這實在很難讓人信服吧。
至於你認為我了解電腦背後打字的使用者,您太抬舉了我了,我只是以自身當做例子罷了,沒特別的意思,最後,大家看法難免不同,儘管你我互相不苟同,不過我仍然尊重你的看法,還希望兄台別因此而動了怒,你不浪費時間回覆我,我倒是很願意花時間化解歧見。
leicabuyer wrote:
ddhhddhh2
層次不同無法溝通,一個人如何發表他的觀點與描述,就能看出這個人的邏輯水平與思考邏輯。再次強調,你的回覆仍然強烈"預設立場"及"扣帽子",並"指桑罵槐"的批評罵了所謂"玩數位"的人而把帽子扣給我。哈哈
我以一句成語 "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來形容這串回覆是非常的貼切。看的人只要心是黑的、是攻擊的,即使明明事實擺在眼前了,仍會自以為是的見解為黑的。言盡於此,你請繼續吧,如果你覺得好玩的話,年輕人
你口口聲聲說我扣你帽子,我想,應該是我的表達實在差勁,否則怎麼會讓你認為我一直給你扣帽子勒?只可惜我認為我講的很明白了,儘管讓萊卡買家感到不舒服,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啊,畢竟,要每個人有接受不同意見的雅量實在很不容易,我願意原諒你。
話說,你一開始就說明了層次不同無法溝通,說的真對,恐怕這個世界上還真的沒多少人有你那般的層次能和你進行溝通,我明白中的的指出我見你言論所產生的看法,你卻用這種語氣回覆,你說的成語 "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也真不得不用來描寫我所看見的呢,在我眼中,的確啊,某些人的心是黑的,確實看見的果真的是黑的呢,您說是嗎?敬老資歷的人。
作為一個攝影以及創作的工具
實在不希望leica只剩下『質感』、『作工』、『工藝』等等可以被『普羅大眾』拿出來說嘴
作為一個可收藏的工藝品
那還是回去銀鹽的領域吧
-----------------------
不是說leica m9不好,
只是無論是做為創作的工具、或是收藏的藝術品
leica的價值,卻遠大於m9的價值
也許很多人覺得不在意
但是對照他的價錢,小弟卻是無法滿足阿
----------------------------
leicabuyer兄請息怒
您卻是講出了小弟不敢說的一些事
儘管小弟並非此領域的專業者
---------------------------
話說回來,相機都只是工具
還希望有m9的前輩們,在砲聲隆隆中
能讓我們負擔不起的人景仰一下leica的影像阿...
謝謝你們啦~
其實你在跟leicabuyer兄的討論中
你漏掉了一個環節,而這個環節是leicabuyer兄所不斷提醒的
若小弟沒領悟錯的話,簡單來說,就是『對於器材、以及創作媒介的掌握度』
您所說的創作的方向沒錯
就好像神雕峽侶裡面的獨孤求敗一樣
練到後來,樹枝可以為劍
但是
要練到樹枝可以為劍的時候
人家可事先練過一般的寶劍、然後玄鐵重劍的
而leicabuyer兄所提的
就是這個練寶劍、練玄鐵重劍的過程
而以前的暗房、銀鹽就是這些劍
而這些過程經歷過了
其實是否leica m, n, c等等未必重要
或是...該拿重劍去破大石時
不會拿個樹枝去破大石
雖然都可以
但是過程卻是差很多阿
我不清楚這樣的比喻你是否明瞭
但是我要說的只是:
提高『對於器材、以及創作媒介的掌握度』,對創作才會更有幫助
-----------------------------
當然有些人是練劍
有些人是收藏劍
您所討論的leica玩家包含這兩者
但是leicabuyer兄的討論,只針對前者阿
------------------------------------
不過還是要推樓主dvy兄的這句話:
可以理解 這裡您在強調的是結果吾人則喜歡享受過程 .......
這是另一種態度阿
我還是覺得dvy原圖的暗角和反差太誇張,leica鏡如果邊角失光這麼厲害,反差大到暗部細節全失,只能說有負威名與售價(當然我沒看過這樣子的)。我並不是反修圖派,只是leica鏡的價值這樣搞就沒意義了。
不過愛撫相機和鏡頭的爽度(所謂工藝的價值),他人又無法從看圖體會得到。如果dvy強調的是前者,何必po圖來問呢?應該要po機身鏡頭照才對啊…呵~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