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為什麼,我們會選Leica呢?

Zer09 wrote:
本人拙見

雖然還沒有領悟leica的真理,但至少手頭有一台二手收來的m9和35 f2.同時也有sony的a7系列。

感覺用leica更多的是在於“捨得”,捨棄其他的焦段,只專注於手頭一顆鏡頭能夠呈現出來的結果。
捨棄一些抓拍的場景(至少我的手動對焦速度完全比不上自動對焦的速度),更多的去等待一個時機的來臨,然後輕輕按下快門。可能這也是所謂的慢下來。

所以我一直把leica當練習機來用。 。 。 。在每天都會經過的場景裡試圖拍出一些新意。
可能是小弟我修行還是不到位,不像版內各位大大(比如烏大)能在任何場合下都用Leica。我出去旅行的時候還是會選擇sony的自動機+變焦鏡頭。 。 。 。


不敢說自己理解或是領會了什麼
不過我也慢慢成為那種不管甚麼場合都使用徠卡機
然後絕大部分時間都是一機一鏡的人

個人淺見是
關鍵就在於你回文中提到的 捨得...

因為清楚了解相機在捕捉許多特定場景上的限制
有時反而讓我可以將心力花在好好享受當下
放心地和小朋友玩耍而不用擔心錯失最美麗的光線

旅程歸來
雖然少了些大山大海的壯麗景片
(那通常也是攝影集中最常出現的作品, 所以自己拍不到就花錢支持專業攝影師付出的心血)
但是卻有著更讓人珍惜的照片和回憶
在臺灣,我發現太多人對於「暗房」的想像還在過往幾十年的神秘、擁擠或不可解的運作方式,然後就得到了刻板印象,認為暗房放照片就是時間與金錢的浪費。

事實上,歐美的暗房技術知識與設備早發展到精準可預估的水準,相關用品耐用又不太需要更新,讓暗房放照片時再也不用試誤放一大堆照片然後累得半死,而是輕鬆愉快的活動。

請參考以下書籍,比起買相機,買書連零頭都不到。
http://mail.waybeyondmonochrome.com/WBM/Welcome.html






風之和子 wrote:
在臺灣,我發現太多人對於「暗房」的想像還在過往幾十年的神秘、擁擠或不可解的運作方式,然後就得到了刻板印象,認為暗房放照片就是時間與金錢的浪費。
事實上,歐美的暗房技術知識與設備早發展到精準可預估的水準,相關用品耐用又不太需要更新,讓暗房放照片時再也不用試誤放一大堆照片然後累得半死,而是輕鬆愉快的活動。
請參考以下書籍,比起買相機,買書連零頭都不到。
http://mail.waybeyondmonochrome.com/WBM/Welcome.html


風大說的真好

真的,比起相機,放大機、相紙、葯水真的不貴。

我個人認為貴的是,每一次出門拍照的"時間"


大家好好珍惜能拍照的時間、和人物。


每一次都是"一期一會"

對了問一下,風大,下次大約何時要團拍?我好久沒拍了。想跟看看
平安、健康最重要

archtemplar wrote:
不敢說自己理解或是...(恕刪)


的確是這樣,尤其是有家庭以後,很難再背著幾公斤的裝備,早期拍日出,傍晚拍夕陽,三更半夜跑出去拍星空了。更多的只能是去多觀察細節性的東西。花時間去精修每一張照片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了。

但阻礙我完全投入徠卡的另一個原因是黃斑對焦。 。 。原先用徠卡鏡頭轉接過A7,對手動對焦是不抗拒的。但是索尼的峰值對焦和黃斑對焦還是差太多了。 。尤其是像我這種高度近視的情況下,速度要比峰值對焦慢50%以上。 (本人只用過M9,現在還沒錢買M10)...

另外徠卡Q可能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折中的選擇,但我看過樣片以後,感覺Q的髮色並沒有達到我對徠卡顏色的預期吧,感覺Q的髮色還是更偏日式一些。另外就是28mm這個焦段我比較“畏懼”,一方面本人更喜歡用50或者35焦段,感覺28有點太廣了。另外28跟手機的焦段完全重合,在光線好的白天,會不會被人認為拍出來的照片就是手機拍的

不知道您用的哪台機器,是否有很好的建議?
Zer09 wrote:
另外28跟手機的焦段完全重合,在光線好的白天,會不會被人認為拍出來的照片就是手機拍的...(恕刪)

有點好奇,當你在用Sony用28mm焦段在光線好的白天時拍會不會擔心被人覺得拍的照片是手機拍的
我是覺得啦,分不出單眼和手機所拍攝作品差別的人應該也分不出是28mm還是35mm吧
其實我28用的很少,定焦只有35,40和50焦段。

自己潛意識裡面也會覺得。。我有28的手機,為什麼還要買28 f2 (其實是沒錢)
大家好,我還是攝影新手,很高興認識大家
我接觸萊卡是從華為手機開始的
它獨有的底片模式色調真的很漂亮
所以看一看大家蓋大樓
比較之後
就決定要買M240
又買了Noct 50/1這顆鏡頭
萊卡的美真的是發掘不完
相機店的服務員聽到我第一台相機就萊卡還嚇了一跳
以為我是要半收藏性質的
現在還在努力學習攝影中
請多多包涵
Zer09 wrote:
的確是這樣,尤其是有家庭以後,很難再背著幾公斤的裝備,早期拍日出,傍晚拍夕陽,三更半夜跑出去拍星空了。更多的只能是去多觀察細節性的東西。花時間去精修每一張照片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了。

但阻礙我完全投入徠卡的另一個原因是黃斑對焦。 。 。原先用徠卡鏡頭轉接過A7,對手動對焦是不抗拒的。但是索尼的峰值對焦和黃斑對焦還是差太多了。 。尤其是像我這種高度近視的情況下,速度要比峰值對焦慢50%以上。 (本人只用過M9,現在還沒錢買M10)...

另外徠卡Q可能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折中的選擇,但我看過樣片以後,感覺Q的髮色並沒有達到我對徠卡顏色的預期吧,感覺Q的髮色還是更偏日式一些。另外就是28mm這個焦段我比較“畏懼”,一方面本人更喜歡用50或者35焦段,感覺28有點太廣了。另外28跟手機的焦段完全重合,在光線好的白天,會不會被人認為拍出來的照片就是手機拍的羞

不知道您用的哪台機器,是否有很好的建議?


我一直以來都不是會揹著重裝備出門拍照的人
就算是過去主力使用 DSLR 時
我也從來不帶腳架或是外閃(我用的 Df 還沒有內閃)
絕大多數時間都是一機一鏡(通常是顆 28mm 或是 35mm)
最多視情況額外加帶一顆廣角或是望遠鏡頭

徠卡 M機從 M240 後應該都支援峰值對焦了
不過由於個人覺得在拍攝速度上還是不及黃斑對焦難免有延遲
(當然也有可能是個人不習慣加上相機機種較舊的原因)
另外按下快門瞬間黑屏也感覺喪失了旁軸在構圖上的優勢
所以我並不常使用

我使用的機器是 Leica M (Typ 240)
主力鏡頭是 50mm 的 Summicron
這樣的搭配很像剛好還蠻符合你的拍攝習慣?
因為我自己透過土法煉鋼方式調焦時就是以 Summicron 50 為準
所以換上另外一顆較少使用的 Summarit 35 是會有跑焦問題
為了暫時解決這問題(送回原廠調整似乎是最佳解但實在太花時間)
使用 Summarit 35 時我會搭配 EVF 然後使用峰值對焦

這樣看來阻礙你全心投入徠卡的因素應該都能排除
除了色調這種有時比較主觀的考量外?
k906870 wrote:
就決定要買M240
又買了Noct 50/1這顆鏡頭


第一顆M鏡就是如此神兵
實在太令人羨慕了!
每次看到該鏡頭拍攝的照片都超級心動
只是那筆預算應該短期之內是很難批下來了...
感謝樓主分享這些生活中的記錄

那真的是相機有價
回憶無價!



希望樓主也能多多分享一些底片的作品
底片一直是小弟不敢觸碰的領域^^||
但每次看到高手們分享底片的照片時
真的都是充滿崇敬與讚嘆


小弟自身選擇Leica的經驗
也是上01被前輩的德毒毒到
原來會拍照寫下自己生活周遭的事物,會是一件那麼棒的事
在那之前,小弟也不曾正式研究相機
只是閒暇之餘拿家人買的相機拍拍照,記錄旅行
後來毒發之後,開始研究究竟是什麼樣的器材能夠拍出這樣有故事性的照片
讓我魂牽夢縈

殊不知
照片拍的好不好是相機後面的那個東西^^||
哈哈哈哈
不過我也就因此一頭栽進Leica的坑裡
我用的第一台Leica是當時的蠻主推的隨身機
X VARIO
概念像是變焦版小一號的M機
後來用了M機M鏡才算是真正體會到手動對焦拍照的樂趣

這一路上
承蒙版上多方先進與前輩不吝指教
讓我學習到很多
可以有這麼多、這麼棒的體驗^^
我那時候選Leica不可否認
它的歷史地位讓我對它產生好奇與信賴
當然
隨著自己知道的知識越來越多
也會端正自己原先既有的認知

但我想
如果能夠在器材端
盡可能的選擇好的器材
那拍不好的話
就應該精進自己的技術與知識
而不會一直三心二意追器材
告訴自己也許多花一些成本入手Leica
反而不會繞遠路吧^^||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