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叔叔 wrote:貼近事件中心~讓情緒中性~才能得到好照片 這句話讓我想起一些身處戰地或是災難場景的攝影記者有時候你要面對keep shooting or put your camera down and saving someone's life..."讓情緒中性"..,感謝分享!
我們親朋好友婚喪都會叫我去拍照(攝影),也有人說他們認是一些得獎的人去幫他們拍照,但最後還是來找我(不算業餘只是喜歡拍照),他們說其他人拍得他們沒有感覺,有時候他們會拿來我也看了一下,有時候看的感覺他們是以拍人像手法在拍照,我的愚見是婚喪是要記錄現場氣氛,人跟人的互動,不是要拍人像婚喪喜慶最佳鏡頭稍縱既逝,沒時間跟拍人像一樣但也不是在拍個人照婚拍我會在大家休息時間,替他們拍大光圈人像,至於在婚宴中所用的鏡頭焦距我不用超過50mm的鏡頭,最常用的是nikon af 20-35mm f2.8這隻鏡頭遠近適當,能將2-3公尺的人入鏡,能將主人跟別人互動記錄下來範圍也不會太廣以上是小弟的淺見
取捨得當就好了....Jeff Ascough,也愛用大光圈鏡頭~Ascough用M6不過那是以前....Ascough近年全面改用Canon DSLR系列工作,也幫Canon代言了~Ascough的網站Ascough用5D3
Silenteric wrote:以下摘錄自一位老同學...(恕刪) 我覺得您的朋友說的很好好的婚禮照片輯當中,純綷美感的照片是點綴主軸應該還是紀錄的事件照片,雖然紀錄的部份不用唯美的方式當然也不能純綷只是紀錄當下的事件,否則就跟行車紀綠器一樣了而是抓到的timing是讓觀看者看得到人的靈魂,被照片裡的事件觸動到但台灣婚禮攝影的市場還是以唯美的照片為主流大宗,這原因有大半也是因為市場當新人希望自已的照片唯美的部份多於像新聞紀實,這...目前來說很難去改變現況我固定會幫文學雜誌拍作家訪談或作家的人物攝影,勉強算是有一點人文紀實的部份但因為重點還是放在人物上,所以心得對您可能幫助不大這類型的照片基本上與唯美無關,重點是拍到人物的氣質如同巴特說的:「氣質就像一道光明的影子伴隨著身體。一張照片若不能顯示氣質,身體便如少了影子」前兩年到台東拍攝陳樹菊新書的封面,她是一個不容易拍攝的對象也許是被媒體煩累了,即使事先她已經知道我是出版社的攝影專程去幫她拍攝我仍然很難在50mm標準鏡的距離內拍攝,因為這會影響她做生意,也會影響附近的攤商在她的心中,工作時一心一意的把菜賣好才是最重要的事於是我從見面和她打完招呼,就離她的菜攤有一段距離的拍攝中間恰巧有她在苗粟的老鄰居來找她,出現了一些很自然的互動,我覺得很不錯不過最後書的封面並不是用這些自然互動的照片還是選用了我在中午休息時請她拿著青菜讓我擺拍的照片但這並不是出版社的問題,而是封面使用的照片需要考慮到行銷的層面(不過這也回應到前面婚禮部份所說的市場考量)我想,人文紀實首要還是在拍攝者打從心底對人與事件的尊重你尊重了這個事件與人鏡頭下的人文紀實才有它表達給人的意義(ps.若偏新聞報導性的人文紀實有可能不是如此,但我想那又是另一個議題了)
不用想太多啦在台灣啊,顧客要的才是對要不然一堆日系、韓係...啊哩不達係的都可以當廣告詞原稿明明就爛的可以硬用ps或是lightroom改的莫名其妙然後說:這叫風格你拍了一堆親戚快樂的畫面新娘搞不好還嫌說:他們的照片幹嘛拍那麼多、我又不熟縱使你覺得這樣才是紀實
YANG0426 wrote:婚禮記錄的市場不需要...(恕刪) 我想樓主的意思並不是要針對婚禮紀錄討論但是你提出婚禮紀錄不需要專業這種言論我是非常不能苟同也許現在單眼普及所已出現很多水準稱差不齊的攝影師開始收費接案但不代表真正用心有實力的人也是這樣青青菜菜的在拍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