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如何能把M機用得順手?

chang17 wrote:
以前看過Capa的工...(恕刪)


chang17大大真的是被現代的輕便機給寵壞了...
您的八枚玉已經是M鏡裡小號的了...

拍婚禮要靠一隻普通廣角鏡取景 拍出來的成品可能沒那麼豐富...
chang17大大還硬要用ISO100的軟片更是使拍照工作難上加難... (M3 + Flash ... 粉難用吧...)

您說要如何抓到"不容錯過的畫面"... M系列不是神兵利器
靠的是攝影者 佔位 取景 抓時機 的洞悉狀況 觀察四周的靈感與藝術的Sense...

沒有那個毅力 耐性 體力 財力 就別用M了...

TripleNickel wrote:

chang17大大真的是被現代的輕便機給寵壞了...

您的八枚玉已經是M鏡裡小號的了...

拍婚禮要靠一隻普通廣角鏡取景 拍出來的成品可能沒那麼豐富...

chang17大大還硬要用ISO100的軟片更是使拍照工作難上加難... (M3 + Flash ... 粉難用吧...)

您說要如何抓到"不容錯過的畫面"... M系列不是神兵利器

靠的是攝影者 佔位 取景 抓時機 的洞悉狀況 觀察四周的靈感與藝術的Sense...

沒有那個毅力 耐性 體力 財力 就別用M了...


睡前回一下好了~我覺得兄台的最後一句話很有意思,也許反過來用問的:如果我有玩攝影的毅力、耐性、體力、財力,為何我要用M機?原來M是一種考驗攝影人毅力、消磨耐性與體力、以及測試財力的相機系統嗎?

說些個人感覺,一摸到M3這部銘機,我就體會到人類工藝與技術五十年來的長足進步。所謂抓取瞬間的能力,現代機器要比M3糟糕應該不容易~作一個被寵壞的數位之子,我應該要感到很幸運。

不過有幸有不幸…不幸的點這裡暫且保留,等我先試過幾卷底片後再來跟大家討論看看~

一直以來我都對紀錄式的影像感到興趣,並且注意到M機在創造這類影像上的重要地位。不過也許因為在它享有盛名的時代,相對於大型相機、120等機器而言是輕巧的,所以有這種成就吧…無論如何,這種成就是已經確定的,我只是好奇,當初是如何辦得到?所謂抓到「不容錯過的畫面」…目前按過24張後,已經稍微有些體會,不過也暫且不表好了。

然後再分享兩張照片…這照片讓我打消好幾次購入M機的衝動~是梅佳代和她的相機...
(這樣直接上傳很不好意思…不過我實在想不起來當初是在哪裡download的,有同好知道請提醒一下,感謝)




TripleNickel wrote:
靠的是攝影者 佔位 取景 抓時機 的洞悉狀況 觀察四周的靈感與藝術的Sense......(恕刪)


您說的這些功夫都練好的攝影者, 我想用什麼機都不成問題吧. 相幾只是紀錄用的工具. 選個順手的就好摟.

不過我想用M3來練功的話, 是可以強迫自己的攝影腦袋的快速進步. 只希望不要遇到太多挫折, 對攝影的熱情反而消退就好.

以前用M機的大師們, 是因為M機剛好是那時代最先進的相機. 用當代最進步的機絲做事, 很正常的吧? 就像現在靠照相吃飯的人大都是用機皇一樣的道理.

chang17 wrote:
睡前回一下好了~我覺...(恕刪)


小弟上回的結語是看大大對M機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和
大大使用後"水土不服"的現象有感而發的...
(很怕看到大大在頭幾次婚禮攝影之後的"幻滅"呀...)

小弟其實和brexchen大大一樣 也認為M3一機一鏡是"強迫式痛苦成長"的好工具...
固定焦距會讓取景 構圖的訓練紮實不會三心二意
手動機 + 手持測光表(或只是研讀測光表的手冊)會幫助對曝光控制的更深刻了解...

然而這條道路 對現代大多數人(特別是希望"馬上就會好"的)是繁瑣痛苦的...

至於"M機(其實應該包括螺牙接環機)的經典地位是怎麼來的?" "當初是如何辦得到?"

小弟也和brexchen大大一樣
認為那是"時勢"和先賢們自身天賦加上努力造就出來的...
M system裡還有其他機身
何必捨近求遠
用沒有測光的機種來折磨自己?
畢竟我們都不是專業的攝影師,即使是負片也很難用寬容度去掩蓋失誤

另外樓主想必已經開始習慣RF取景拍攝的方式了
剩下的只是一些習慣問題
等你再拍一兩捲就會上手滴

我的建議是
M3拿去換一台M6或是MP回來就不怕沒有測光了,戴眼鏡也不怕看不到框線
鏡頭建議拿去給師傅確認一下對焦環有沒有異狀
多裝一個grip也有幫助

至於拿Leica的方式
flickr上面查 self portrait leica有一些照片可以參考唷
如下


很一般的拿法,右手靠腕力跟指力支撐,左手捏住對焦環順便支撐重量




用左手中指(或是無名指)頂住機身的握法,我最常用這個姿勢
因為小弟手比較大,這樣可以讓手指空間多一點


左手托住機身用拇指或食指對焦,那表示你的鏡頭上要有grip比較好囉(或是對焦環很好轉)
小弟手大,用這個方式很卡,所以不常用

以上參考一下
希望你能儘快習慣這個機身
M系統鏡頭的質量一定很值得你去習慣它的
flickr.com/photos/henrie/
henrie wrote:
M3拿去換一台M6或是MP回來就不怕沒有測光了,戴眼鏡也不怕看不到框線
鏡頭建議拿去給師傅確認一下對焦環有沒有異狀
多裝一個grip也有幫助
.
希望你能儘快習慣這個機身
M系統鏡頭的質量一定很值得你去習慣它的

太感謝了,這些圖真是好教本。grip之前我也有看過,應該是有助快拿快拍的好物~
M鏡的鏡身和圖都是可怕的好物,我是從來不懷疑的

小弟在還沒拍只是把玩M3的時候,對這機器不大信任,不過今天在晴天下用泛焦把100度的黑白負片拍掉了,有種「果然好用」的感覺~雖然現在口袋空了,但似乎就如henrie大講的,有天一定要換台MP來試試~

brexchen wrote:
以前用M機的大師們, 是因為M機剛好是那時代最先進的相機. 用當代最進步的機絲做事, 很正常的吧?

TripleNickel wrote:
..那是"時勢"和先賢們自身天賦加上努力造就出來的...


確實~但更讓人感興趣的,是操作這機器快速抓拍的技法,畢竟這技法已經被大師的照片證明了確實存在。印象中植田正治的書裡有介紹他也用M機…雖然他的照片不是那種瞬間型的~

今天又在書店讀到給M機的介紹,說是snapshot的利器也很吹捧了一番。這雖然是通俗老梗的說法,但是我們看到許多用M機拍來分享的照片,好像很難證實這個優點/特點…原本我以為是各自用家的習慣問題,不過自己摸到以後才知道把這機器用好並不容易~

還是舉例說明好了,先貼兩張經典的芭樂照





Bresson把裝了50mm的Leica機視為是讓攝影師隱身的工具,為此他還把相機塗黑(Bresson見識到Leica後來出了那些金光閃閃的特仕機時,會搖頭嗎?…呵…)。wiki在Bresson條目,給Leica機形容是是:「Leica相機為攝影開創了全新的可能性––把這個世界滾動變遷的狀態,真實的補捉下來」。

還有在flickr M3 group分享的照片也是:





下面這種的當然也很好,不過能夠慢條斯理的拍,用雙眼或座架式還會更細膩,先不討論好了。




我本身也是M3的使用者
大概是去年八月開始使用的
其實對焦的祕訣就是常練習~
剛剛看到大大所說的拍婚禮
小弟我蠻常拿M3拍婚禮的








主要還是在手動對焦的速度
測光的話在一樣的場合下其實變動不會太大~~
拍多了就能自己判斷是該加或減一點曝光補償
這邊是我所有參加過朋友婚禮時用M3拍的照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whiteeyeboy/tags/%E5%A9%9A%E7%A6%AE/

如果在白天室外~蠻推薦你使用超焦的拍法
只要縮小光圈~~將焦距設定在三公尺左右
將會有一大段的景深都是清楚的
如此一來就只需要購圖即可

另外M3的觀景窗放大倍率是所有M裡面最大的0.91倍
在使用50mm鏡頭時~~
可使用右眼對交
再兩顆眼睛都打開一起看構圖(如果有隔著眼鏡會比較遠框線會沒有那麼清楚)


這邊是我所有使用M3拍的照片http://www.flickr.com/photos/whiteeyeboy/sets/72157622115603292/

萊卡M3是一部非常好的機器,他值得你慢慢去體驗
我知道我板上還有很多很資深的前輩有很多很好的經驗
小弟我也只是分享一點自己小小的心得
也希望大家能夠分享自己使用M機的技巧與方式囉
http://www.flickr.com/photos/whiteeyeboy/
chang17 wrote:
終於有幸摸到這傳奇的...(恕刪)


「可以抓得住精彩的一瞬間?」

只有「等待」二字送你!
==========================

回頭看
11樓的「靠的是攝影者 佔位 取景 抓時機 的洞悉狀況 觀察四周的靈感與藝術的Sense...」
都幫我說了

==========================

帶M6出國採訪二次
幸好不辱使命
雖然不是人擠人的新聞採訪
但活動的不可預測性也是少不了的

dgg wrote:
「可以抓得住精彩的一瞬間?」

只有「等待」二字送你!
...(恕刪)


除了"等待"之外,有時候運氣也真的很重要

M6 +Noctilux

http://www.flickr.com/photos/austin1962/

奧斯汀0857 wrote:
除了"等待"之外,有...(恕刪)



真是回味無窮
這張照片同時讓M50/1.0跟AGFA ULTRA兩樣東西爆紅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