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

Leica的神話是否真的神化?


sota919 wrote:
忘了這台, 用過一陣...(恕刪)

的確這台在廣角鏡上較吃虧,所以小弟只能拿21當35用(X1.5)!
至於15(等效23)的鏡頭等小弟賺更多錢再來考慮吧!
器材能在適切的環境下使用,就是最佳組合。而"適切的環境"包含了個人財力、體力、攜帶性、場合等。所以有時甚至手機會比大砲強。

至於 Leica 是否真的神化? 端看個人的要求程度。

以下是小弟曾經同一時間、同一景、上腳架,用兩顆鏡頭(一顆是 Leica R50/2 拍的),同是底片。但差了約 0.5 EV。

Leica R50/2







另一鏡頭







雖然如此,因為上述的狀況,使用 Leica 的機會比較多。


潛水 ........
建議大家可以上一下來卡官網與blog去了解leica如何經營他的品牌, 他的目標使用者, 與設計Leica的目標使用者會需要的工具

沒有相機spec, MTF, 解析度, 發色...

http://blog.leica-camera.com/
http://blog.leica-camera.com/leica-videos/searching-for-west-the-online-premiere/
garrincha wrote:
看不懂是幸福的~!!!!看不懂是幸福的~!!!!看不懂是幸福的~!!!!看不懂是幸福的~!!!!

S2 和 M9 太貴了, 我沒有去注意. 但以我看版上 X2 拍的照片... 沒什麼好的.

我是幸福的. 嘿嘿.

born2run wrote:
建議大家可以上一下來...
沒有相機spec, MTF, 解析度, 發色...(恕刪)


真的不要過度神化 .....
請到官網隨便下載一個鏡頭的 "Technical Data",裡面至少有一頁是 MTF,一頁是變形與暗角。
潛水 ........
ericyun168 wrote:
其實數位RF還有另一...(恕刪)

難得碰到!
這顆同好真的比較少



不過,如sota919兄所說,在APS-C上就是比較弱勢些。
從2009年知道35mm full frame Zeiss Ikon digital RF in development
就期待到現在,因為對於數位機身,總覺得即使是X3方式或著使用CCD,基本上還是和底片類比方式是不同,只是數位便利性還是很高。



很多人把鏡頭在數位機身測試結果當作這顆鏡頭原貌或能力,實際上這個只是鏡頭在數位元件上的效果而已!
像是很多BIOGON結構老ZEISS鏡在底片上威力無窮,但數位元件就沒有那樣呈現。
像是OLPF就過濾掉一些鏡頭搞解析訊號,而光電元件也有先天S/N限制...


單純就解析力層面來說就已經存在不少問題
之前An unfair fight? 35mm vs Medium Format: Nikon D800E and the Leica S2-P

以及Erwin Puts所提到LEICA 280/4 APO測試極限解析問題。

後面像一些使用D800E高畫素時候也發現到即使在腳架上,也是會有微震問題。

要有足夠條件可以解析的成像面如底片或感光元件與外在環境影響,您才可以達到所謂原廠當初設計極限解析性能,如果是對比較低,而解析較高,很容易這樣就被判出局。

鏡頭在不同距離表現也是不同,有些近距離表現很好很利,但遠距離就沒有那麼好,有些則是相反過來。
所以使用者測試一直都只能當作參考就是如此。


一般像LEICA ZEISS MTF都是在無限遠條件測試,近距離表現就不一,因為有各自設計目的。
from Zeiss, Canon and Leica?


bert512235 wrote:
真的超級digita...(恕刪)


是阿,
所以實在是沒有什麼好特別的.
照片多看點先.

tagahu_1 wrote:
說的也是,所以很 Digital 這句是套用在所有數碼相機上,我以為是說發色和成像很數位才問問看要怎樣的畫面才不很 Digital


不然要套用在什麼上面?
發色, 成像這東西都十五頁了也沒人講的出除了形容詞以外的東西.
一邊講要用底片, 然後拿出來的又都只能是數位檔...........

照片拿出來就只能大光圈......
暗角.. 散景..... 都是再普遍不過的東西了....
diffusionless wrote:
難得碰到!這顆同好真...(恕刪)

真的很難得跟diffusionless大擁有同一顆鏡頭。
小弟當初挑CZ Biogon 2.8/21 ZM這顆並沒有作功課,純粹是焦段考量,上R-D1s等效32mm較接近小弟習慣的焦段(35mm)。
至於它的特性還有請教diffusionless大大開示!
bert512235 wrote:
我之前跟一位攝影記者...(恕刪)



是有不少記者「玩」徠卡相機

我的二手M6跟二支鏡頭,也來自類似的管道
那也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因工作關係,比不同鏡頭的拍攝結果,是常見的事
有時是放相出來比
有時是在燈箱上比(正片)
因為
攝影記者除了帶公司的相機外,也會帶自己的鏡頭、相機去拍
所以常有同一場景,有不同的鏡頭的拍攝結果可比
徠卡就是其中常見的「比客」

至於結果,我就不論了!
因那時沒有比勝負的感覺!
  • 5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