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ta919 wrote:
是啊, 只有口水, ...(恕刪)
居然去金門,
小心點阿,
雙颱很兇猛。
反正我們就讓大家覺得用leica都是有錢人就好啦!
有這種美麗的誤會也不錯 XXXD
回家去惹...
貼一些關於鏡頭的Q&A:
Q:現代鏡頭經過了幾十年的演進,不可能比古代手動老鏡差。
鏡頭在這幾十年的演進裡面,基本光學結構沒有任何的變化,主要的改變都是集中在用料上。材料、鍍膜技術、造鏡工藝,每一種都有進步。除了把成本壓低,還可以推出更大的光圈。
問題是,古代製造鏡頭,是不計血本放上最好的材料,做出來以後才決定賣多少錢。現代製造鏡頭,則是先決定好一顆鏡頭大概要賣多少錢,然後在有限的金額裡面做出鏡頭,還要想盡辦法減低成本來賺更多的錢。兩者從基礎上,就已經是不同的設計取向了。
先不論市場化的造鏡心態,光是「數位感光」和「環保鏡片」這兩大物理限制,便讓鏡頭設計帶來巨大的改變。
其實現代光學大廠,也一樣能做出古代那種精巧講究的鏡頭。但是以現代人的人工,製作玻璃花兩年的時間恆溫退火,誰能承擔這種成本?
何況還有一大堆用低成本造鏡,但是拼命衝高反差讓 MTF 好看的所謂副廠在後面扯後腿,誰還願意把鏡頭當成工藝品來搞?
Q:可是現代鍍膜技術這麼發達,彌補鏡片的不足應該綽綽有餘啦。
鍍膜其實是一把雙面刃,它讓鏡頭成像的色彩更艷麗,抗耀光更強,但同時也抹殺了鏡頭成像的氛圍感、油潤感、以及立體感。
鍍膜雖然能提高鏡片的透光量,但實際上是這樣:如果光線只有 80% 能透過鏡片,加上鍍膜便能透過 90%,如此便能說鍍膜提高了 10% 透光量。鍍膜的實際作用是光線過濾器,也就是在光線透過鍍膜時,選擇要過濾掉哪一段的波長。鍍膜的真正概念,是「減法」,而不是加法。
問題是,鍍膜沒有聰明到可以辨別什麼該濾掉,什麼不該濾掉。在過濾空氣中反射光線的同時,也把一些色彩過渡中的超微細節過濾掉了。這就是為什麼大家會說某些鏡頭可以撕開霧氣,因為鍍膜直接把霧氣當成耀光給砍了。
現代日本廠商做的鏡頭,還有個很大的問題存在。有玩過手動老鏡,或是近代純血德國鏡的族友可能會發現,藍色跟紫色的透過率非常高,所以暗部經常會發藍和發紫。
但是藍紫色透過率高,會讓紅藍兩色的正負色差難以抵消,這時如果玻璃本身材質不夠好,很容易產生紫邊,鏡頭設計上非常困難。現代根本不用高級光學玻璃,紫邊怎麼辦呢?只好從鍍膜上著手。
既然無法解決紫色的色散問題,那乾脆就不要紫色。用鍍膜刻意降低紫色透射光的強度,可以過濾掉較弱的紫色,但是正常的紫色還是能看到。這就是為什麼紫色是數位機的罩門,其實不是機身的原因。另外,因為降低了色差,可以讓成像看起來更加銳利,所以現代鏡頭樂此不疲。
某知名光學廠生產的現代頂級鏡皇,把藍色和紫色的透過率降低,然後提高紅色來掩蓋失去的紫色,造成嚴重色偏。竟然還有人把這當成寶,說什麼膚色粉嫩,實在有趣。
古代手動 MF 老鏡頭,特別是德國鏡頭,講究是色彩還原,包含了空氣中漫射雜光的那種最真實還原啊。
http://lovefool-tai.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