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Leica M11 初測:新世代的 M (圖多)


2022年,徠卡推出來新一代的 M…M11。M 系列原本就是徠卡最經典的相機,連動測距對焦的方式從一開始到現在,始終如一,就連相機外觀都差不多,頂多就是按鈕數目的加減或位置的改變,連 EVF 也一樣要外加而且是選配,你並不需要 EVF 就可以直接使用 M 相機。

我們從這幾年數位 M 機的發展來看,CMOS 畫素的提升是最明顯的,這也與每一家廠牌相機的進步一模一樣,只是 M 機其餘的電子性能的提升就不是太明顯了。其實畫素的提升並不單單只是畫素,因為使用上了新世代的 CMOS,在色彩、測光、高 ISO 能力上的提升是蠻明顯的。


先說說 M11 機身與前幾代機種的不同。第一個就是按鈕位置的改變。機身前方取消了唯一可客制功能的按鈕,只剩下拆卸鏡頭與轉換光學景觀窗框線的按鈕。多功能按鈕則改到了快門的旁邊,機身後的轉盤變成可以按壓,所以相對就多了一個可客制化按鈕。

背部的功能鈕一樣非常的精簡,除去方向盤也只剩下三個按鈕,並將以前指示燈的位罝取消。將機背的觸控螢幕換成 2.95 吋 233萬 dot,而且LCD 有 IBIS,但一樣是不可翻轉。Visoflex EVF 也升級成 370萬 dot OLED。


再來是手感的改變,機身輕量化!黑機含電池只有 530g,比 M10-R 足足輕了 130g,拿在手上一定有感覺,但感覺最大還是金屬材質的改變。握在手上的塑膠感比較重,與以前的 M 完全不同。但銀機的金屬材質是一樣的,所以重量也一樣來到 640g,喜歡以前手感的人請購買銀機。新的 Thumb support 與前幾代的完全相容,但重量是不一樣的,給 M11 使用的重 30g,以前的重 50g,所以新一代的 M 對於輕量化方面可說是有在努力的。


還有一個比較大的改變,就是在選單中加入與 Leica Q、SL 同樣的快速選單,並且可以觸控操作(主選單不能觸控)。所以你幾乎只要在第一次進主選單設定完成後,其他的大部份的時候都不需要再進入主選單,平常拍攝時只要使用可觸控快速選單就足夠了。


M11 取消了行之有年的相機底板設計,改成像 Q、SL 的設計,電池可以直接彈出,但也需先拿出來才能取出記憶卡,換電池的的方便性是增加的,但取出記憶卡的步驟並沒有減少。但M11 居然內建了 64GB 的記憶體,這在危急的時候或環境讓你無法更換記憶卡時,就非常實用了。M11 採用了新的 BP-SCL7 鋰電池,與 SL or Q 的並不能通用。這顆電池的升級真的是一大進步,電池的容量比前一代足足增加了 64%,使用時間的增加讓人非常有感覺。使用EVF 拍攝了 175張照片,電池還可以剩下 20%,完全不用換電池,這是高頻率使用下的結果,不得不說讓人非常驚艷,若全程只使用疊影對焦,一顆電池應該可以拍超過一千張,這是唯一一台徠卡相機讓我出門不用擔心電池電量的問題,更不用說 M11 還支援 USB-C 行動電源充電。


M 11 的使用方式與 M10、M10-R 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同,所擅長拍攝的主題其實也並沒有太大的差別,那這次的更新,給人的第一印像或許就是 ”60MP” BSI CMOS Sensor。從 M10 到 M10-R,從 24MP 到 40MP,已經有太多的聲音說,我們真的需要那個畫素?好…所以這次 M11 直接使用”Triple Resolution Technology”,一直給你三種畫素的選項:60MP、36MP、18MP,隨你高興,而且在 36MP 與 18 MP 時擁有更好的 DR與更低的高 ISO 噪點,然後原生 ISO 再給你升級到 ISO64。我可以猜測,這片 CMOS 應該是目前徠卡全片幅中畫質最好的 CMOS,也是市面上數一數二好的

那…60MP 會不會對拍照造成負擔?你對焦是否會有更小的容錯率?微震所產生的 motion blur 發生率變高?能否拍出中片幅的感覺?以前的鏡頭有辦法撐得住這麼高的畫素嗎?如果你是徠卡長期的使用者,了解 M 對焦的精神,我相信這些問題你已經有答案了。現在我們先把這些問題放在一邊,先來看看這片 CMOS 的 DR 與 高 ISO,因為這兩者不會因為你的拍照技巧而有所改變。下圖是我經過某條小巷時眼睛所看到的,遠處的藍天與陽光照亮的建築吸引了我的目光,近處躲在陰影內的建築本來就不是太重要,所以暗部全黑對我來說並不是太大的困擾。


現在我們來對暗部做出非常極端的後制,我們將曝光值 + 2.1,暗部 +100,降對比與亮部,讓整個 histogram 左與右都不過曝與過暗,理論上,這樣可以把畫面中所有的細節都拉出來。



我們直接裁切暗部,放大 200% 來看,其實已經產生了許多紅色噪點了,但不得不說,暗部細節的保留是讓人很驚艷的!


只是一般拍照,通常不會需要這麼極端的暗部後制,最多就是像下圖的例子,你需要在逆光下拉回一點暗部,還原整個畫面,變成你眼睛所看到的樣子。


經過後制後,我們來裁切放大看看這位腳踏車阿伯的背部陰影的部份。基本上,這種暗部才是自然的,而且細節與噪點達到一個很好的平衡,沒有色偏,沒有雜色噪點,非常的漂亮!


那高光過曝還原的部份呢?老實說…如果高光處是你的主體,就不能過曝!沒有任何一台相機有辦法將過曝的細節還原回來的,你硬拉的結果只是產生一堆的假影。下圖的人物是過曝的,雖然用 RAWdigger 分析的結果,整體畫面過曝的量非常的小,這對電腦分析來說已經算是 ETTR 完美曝光了。



但不要忘了,你的人物是過曝的,過曝就是過曝,雖然綠色、藍色 channel 的過曝量不過就 1.5% 而已。後制以後,即使 ACR 上的 histogram 已顯示畫面中沒有任何區域是過曝或過暗,但當我們放大 200% 來看時,其實過曝處的細節還是喪失的。所以,你應該要更在意的是一片 CMOS 對暗部還原的能力!


下圖過曝處是太陽,像這種情況,你跟本不需要在意,哪有太陽不過曝的,一般情況,哪有眼睛直視太陽可以看到有什麼細節的,所以在後制時千萬不要硬降亮部而產生不自然的色階。


接著我們來看一下 M11 高 ISO 的能力。Leica M 的高 ISO 能力一向是出了名的差,但在 M10-R 以後就大大的改善了,在 M11 上更是有明顯的進步,已經不輸目前市場上其他廠牌的全幅機了。下圖是在晚餐在西餐廳內所拍,在光圈 f4 下,ISO 來到了 6400。
我將 DNG 圖檔帶入 ACR 中時,發現徠卡已經預設了降噪參數在 ACR 內,我不特別去改變它,因為這就是一般人帶入軟體轉檔後會得到的結果。如果全關,我相信沒有任何一台相機的照片是可以看的。所以我做了一般人會做的最平常的後制,拉高了暗部+67、降了對比-28、高光降低 -100、白色-20、黑色 +17、曝光 +0.25,無論任何的後制,幾乎都會增加噪點的產生,我正在模擬看這樣的結果。


下圖是上面這張 ISO6400 的照片裁切放大 "200%"的當果。在預設的降噪銳化參數下,加上算不小的曝光後制參數後,沒有明顯可見的雜色噪點,沒有色偏,噪點分佈形態漂亮,細節的保留非常的驚人!請記得,這是放大 200% 的結果,在一般大小下,你其實並不會覺得有什麼擾人的噪點。

如果你後制時再使用上第三方的降噪軟體,會更出色,讓你 ISO12500 的照片變成是可用的照片,這在以前的徠卡相機上是不能想像的。M11 是目前徠卡所有相機中包含中片幅,高 ISO 能力最強的相機。


Triple Resolution Technology…如果在需要用到高 ISO 的情況下,在快速選單內,將 L-DNG 變成 M-DNG 呢?就是說將 60MP 的 DNG 變成 36MP 的 DNG。下面兩張在 ISO2500 下所拍的圖,第一張是 60MP,第二張就是 36 MP的,在一般檢視下,並不會覺得有什麼差別。



但當我們放大200% 來看的時候,就會發現還是有差別的!36MP 的檔案擁有比較少的噪點,雖然我個人覺得,如果你有習慣使用降噪軟體的話,這兩者的差異是可以視而不見的。第一張是 60MP,第二張是36MP。



OK…最重要的兩個部份已經分析完了,現在我們來看一下 M11 的顏色表現。是的…當你把 M11 的 DNG 檔帶入 ACR 時,在 描述檔中會出現 “Profile M11”,難道這就是”徠卡味”的來源?



我想…並沒有這麼簡單,但兩個 profile 的顏色的確是有一點點不一樣的,特別是在暖色系的表現上。在大多數的圖片中並不是特別明顯,像下面兩張圖,顏色的差別是非常小的。
M11 profile


Adobe profile


但如果你的照片中暖色系占了大部份,就會發現差別。Adobe profile 的顏色比較”中性”,而 M11 profile 偏暖,所以會比較討喜一點。如果你的照片想要做大量顏色後制的話,或許 Adobe profile 會是比較好的選擇,但如果你像我只想微量後制的話,M11 profile 會讓你比較快達到目的。
M11 profile


Adobe profile


著我們來看 M11 另一項與前代不同的地方,就是測光系統的重新設計與快門延遲的關係。以前的 M (M5除外)在測光時,快門簾都是關著的,即使是在 M240、M10-R 上,當你開著 LV 時,要完成一次的曝光,相機還是要先關閉快門簾,測完後再開啟,然後關閉,完成一次的曝光,因此才有了使用 LV 拍照時快門的延遲感。
那現在的 M11,改變成無論你是否開啟 LV,快門簾在你開機後就會一直保持著開啟,所以測光時,光線是直接進到 CMOS,讓整體的測光比以前更加的準確。但這也帶來另一個問題,就是當你關閉著 LV,使用黃斑對焦時,相機要完成一次的曝光,步驟與以前 M240 開著 LV 拍照是一樣的,那樣不就連關 LV 拍照都有延遲感?


但現實的情況是,你並不會真的查覺!意思就是說,快門簾的反應已經被改良得夠快夠靈敏了,讓你不至於因為那一點點理論上的延遲而錯失了”決定性的瞬間”。我使用至今,在全程用黃斑對焦的情況下,也確實並不曾發生有因為快門延遲而錯失畫面的情況。


你要能分辦得出來,畫面的錯失,是因為對焦不準?還是快門不夠快無法凍結畫面?還是真的就是快門延遲造成的。這個其實很容易測試,你只要在快門夠快的情況下,利用”陷井對焦”的技巧,拍會動的物體就好。如果是快門延遲造成的,你會很有感。


那若使用 LV 來拍攝呢?我只能說,比起前一代,已經改善非常多了。我雖然無法知道確切延遲的時間,但你已幾乎感覺不到快門的延遲感。至於新加入的電子快門呢?在我一般拍攝的情況下,很少發生需要用到電子快門的情形,也就是快門速度超過 1/4000 的情況。所以 rolling shutter 是否很嚴重,我無法回答,但肯定是比 X1D 好的


現在我們開始來談一下 60 MP M11 的手動對焦。大家都覺得,畫素這麼高的相機,對焦的容錯率一定更低,那用黃斑對焦行嗎?還是一定要用 LV 對焦?沒錯,理論上畫素越高的相機,對焦容錯率更低,但前提是,你必需將你的照片放大至 100%~200% 來檢視,或是你真的輸出一張電影海報般大小的照片,才能分辦得出來。所以有時候所謂的”準焦”,是我們的眼睛欺騙了我們的腦袋,是我們眼睛看”整張”照片時傳達給我們的感覺。
理論上,準焦就準焦,有沒有達到 critical focus 與畫素毫無關係。你用 60MP CMOS 拍得不準,用 18MP 也一樣拍不準。所以用黃斑對焦的準確率會比較差嗎?我個人的經驗是並不會,因為有經驗的徠卡 M 使用者會知道在什麼情況下一定要用 LV 對焦,舉例來說,超大光圈加上需大方位平移對焦的狀況,直接用 LV 對焦是比較好的。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 M11 整體的畫質,能給我們帶來的細節、畫面純淨度,顏色渲染的特色,但這些是很主觀的,所以我的描述或許也是很主觀的。



60MP 的威力就是你拍到的比你想像的還要多



娘子,出來看蒼蠅囉!這種圖族繁不及備載,放太多也就無聊了,反正就讓大家看一看 M11 所能紀錄下來的東西。



每當有更高畫素的新相機上市後,許多人會有疑問說,防潮箱中的一些老鏡頭能不能撐得住 60MP 的畫素?鏡頭的解相力,在最完美的情況下,就是原廠附給你的 MTF 曲線圖,所以畫素再怎麼高,也不會讓你的鏡頭撐不住,頂多就是把你的鏡頭解相力發揮到極限而已。我們就來看一下,一些不同年代的鏡頭的表現。

下圖是用徠卡最新發表的 APO Summicron-M 35/2 所拍,這支鏡頭是目前 M mount 中畫質最好的,所以通過照片表現出來的樣子也恰如其分!


中央 200% crop


右下角 200% crop


左下角 200% crop


下圖用的是2006年發表的 M-mount 超廣,Tri-Elma 16-18-21/f4 所拍,我相信如果接在 M240 上只會更差,不會更好。


右下角 200% crop


左下角 200% crop


下圖是朝另一個方向,用2013年上市的 APO Summicron-M 50/2 拍攝被霧霾入侵的台北市


右下角 200% crop


左下角 200% crop


鏡頭紀錄的東西都在,只要有足夠畫素將它放大到可以被你的眼睛察覺。

200% crop


因此我在測試相機時,很少拍鏡頭光圈全開的照片,特別是一些大光圈的老鏡如 Noctilux-M 50/0.95。這種拍個一兩張看看鏡頭在新相機上的 rendering 的感覺就可以了,不然會讓人搞不清楚是在測試鏡頭的散景還是在測試相機。

200% crop




鏡頭素質好不好,有沒有立體感,縮一下光圈就知道了。我需要的是高畫素與高描寫力所創造出來的空間立體感。


這已經有點像中片幅相機的概念了。即然畫素這麼高,我就是要讓畫面中的細節有辦法被呈現出來,那種真實感要能出來!






每一隻鏡頭的描寫能力不同,接在 M11 上可以很清楚的被分辦出來。下面兩張圖使用了 Tri-Elma 16-18-21 /f4




以目前使用下來的經驗,如果你要我推薦唯一一支鏡頭用在 M11 上,我會毫不猶豫的說,就是 APO Summicron-M 35/2,我連舊 50AA 都會放棄。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徠卡會陸續更新 28、50、75、90 焦段的 APO M-mount 鏡頭。不要誤會我,我不是說 Noctilux 就不適合用在 M11 上,任何鏡頭都適合用在 M11 上,你一樣可以得到比較好的測光,ISO64 甚至電子快門的好處,你在高ISO時一樣會得到更乾淨的畫質,你相機會因為電池的改進而可以拍得更多張照片,你大概只有 60MP 的好處用不太到而已,特別是當你的光圈都保持在 f0.95時。但你若做大圖輸出,60MP 還是會給你帶來好處的。


那這一段時間使用下來,M11 有什麼缺點?對只是單純使用黃斑對焦,並且拍攝習慣非常傳統的人來說,M10 就已經很完美了,你若不需要更大容量的電池,在最常使用的街拍環境下,換 M11 並不會讓你得到等比例的好處。M11 的缺點也一樣來自於徠卡一直努力要改善的電子性能。EVF 的畫素與峰值對焦的準確性,不足以完全應付 60MP 照片的解析度,特別是需要快速反應時。EVF 的畫素與更新頻率還無法完全取代黃斑對焦的準確性,我想這也是為什麼 M 機還不可能推出只有 EVF 的機型的原因吧,當你的 EVF 還需要”放大”才有把握的時候,就知道還不行了。以目前新的 Visoflex 2 應付靜物拍攝也才剛好及格,其他的就不用說了。


下圖是利用 Visoflex 2,上腳架拍食物,利用 focus stacking 的技巧,一共拍了四張,最後合成一張。使用這種技巧最大的考驗就是 EVF 或 LCD 的解析度與畫素,M11 算是及格。



相機測到這邊應該差不多了,至於有些人還會測試 B&W conversion 的部份,我就不弄了。直接跟大家報告,根據其他專業網站測試的結果,M10M 的解相力還是會比 M11 轉黑白來得好一點。但 M11 的這片 CMOS 是目前市面上彩色轉成黑白最好的選擇,因為沒有 PDAF pixels 的困擾,所以不會產生一些明顯的線條(PDAF banding)。

100% crop


好…是時候寫個總結了。以 Leica M 的發展史來說,M11 的確是一個劃時代的產品,除了保留了傳統的光學連動測距對焦,終於在這代加入了電子快門。新一代的 CMOS 也將高 ISO 的可用性提升到與市面上其他牌產品相同的地步,有 USB-C,有 Wifi,可外接 EVF,以現代相機來說,或許就只是少了 IBIS,就讓我們期待看看何時會出現這個功能。如果你問我…手上的 M 值得換成 M11 嗎?無論你手上的是哪一代,我都覺得值得,我從 M10-R 升級到 M11 都有感了,更不用說 M240 or M10 了。


對 M11 的 Summary:
優點:
1. 目前畫質最好的 M 相機
2. 電池使用時間有明顯的延長
3. 有內建64GB記憶體
4. 高 ISO 能力讓人放心
5. 更準確的測光系統
6. 快門延遲的顯著改善
7. Triple Resolution Technology 還算好用
8. 加入了電子快門
9. 機身輕量化

缺點:
1. 相機的”待機時間”請直接關閉。目前若讓相機進入待機,喚醒時間過長甚至會當機,需要韌體的更新
2. LCD 的畫素可以更高,而且要高很多
3. 詳細選單應該也要可以觸控
4. EVF 畫素不夠高,更新頻率不夠快,目前只能說堪用
5. 電子快門應提供聲音選項,不然我都不知道是否有曝光成功

少年,要買一台嗎?


~ The End ~


若想看照片的參數,點擊照片進 flick 會有 EXIF資訊,只是光圈不一定正確,要比較方便看參數請點連結看完整版,當中還有與中片幅的比較哦!
也可以來粉絲網討論哦!

謝謝大家的耐心
2022-03-16 13:39 發佈
文章關鍵字 Leica M11
請問版主,目前高像素手持狀況還行?

好像一堆人沒防手震就崩虧了?
bike speed wrote:
請問版主,目前高像素...(恕刪)


還好丫,安全快門設定成 1/4f 就可以了,上面的圖我也只有那張義大利麵有上腳架也…
其實防手震還是其次,我比較希望有的是錄影功能,不需要很專業,只是為了旅遊或家庭生活錄個短片,這讓我一直猶豫要不要把手上的老M9升級,我有SL2,功能很符合我要要求,唯一就是有點重......
烏巴巴 wrote:
2022年,徠卡推出...(恕刪)

感謝Dr.鳥詳細分析分享。
請問義大利麵那個focus stacking是機身功能嗎?如果不是的話要怎麼做呢?
防手震功能不是架腳架做成四倍畫素嗎?
烏巴巴
烏巴巴 樓主

不是機身功能,與 pixel-shift 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這是增加景深的技巧,要用第三方軟體合成

2022-03-16 22:18
wilson.tom

abso0408 是烏大不是鳥大喔

2022-03-22 13:34
烏大這篇的分享好用心,像科學論文般的仔細分析和比較
其他大大說的「色調」,烏大覺的如何,或是進入後製差異不大?
烏巴巴
烏巴巴 樓主

M10、M11 原廠”色調”的不一樣要小心是因為自動白平衡的判斷問題造成的差異,我個人是不太去對色調做太大的後制,因為我覺得徠卡原本的就不錯了。

2022-03-16 22:21
法水

感謝 烏大的講解。M11 自動白平衡看來很不錯

2022-03-17 8:19
這才是最合理的徠卡數位機的照片...

色彩真實, 細節清晰, 才是好照片,

一堆後製到沒亮暗部細節...

顏色濃到噁心的油畫色調...

好像不把對比和飽和加到照片失真就不叫Leica味...

好在有烏大的照片和分享....
http://www.flickr.com/photos/guess_tsai/
guess wrote:
這才是最合理的徠卡數(恕刪)


拜託一堆口味重的人,不要覺得套色調是某某味...

那是你自以為,其實人家看了很難過

也不要有什麼直出黨,直出不後製才是德味最高尚

明暗部拉一些層次回來算不算後製?這都在合理範圍內。

要貼圖的話,儘量像版主,給我們眼睛舒暢一下,原汁原味最好。
有好長一段時間沒有上來, 原本一直認為, M10還可以戰好幾年
或許, 下次的相遇就是M12, 甚至是M13了

但是.... 看過烏大的分享後......
內心掙扎了幾分鐘, 還是默默的上了網站, 沒想到個人偏好的銀色版有現貨
好吧, 只能不爭氣的安慰自己, 這就是緣分..
現在歐洲打仗了希望不會太影響國際貨運的時效性...
bike speed wrote:
拜託一堆口味重的人,不要覺得套色調是某某味.
那是你自以為,其實人家看了很難過

創作沒有框架,可以不喜歡,但無需用自我的框架去貶低不同的創作者。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