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和Leica M11相伴的第一個月



從M11發表後到手,到自己買了第一顆Leica M鏡頭, 35mm F/2.0 11673,這組合在手上差不多經歷一個月,每一次的拍攝,都像新手般的學習廣納新知,並從中找出自己的應對之道

開始用Leica,也讓我過往處理照片的work flow大大改變,因為沒有原廠自己出的解Raw軟體,我後來選了Capture one,為此重新學習軟體的基本使用方式,都是全新的經驗

就順著這一個月來拍攝的照片,稍微談談目前對這相機的感受 只可惜台北這一個月來的雨天實在太多,被嫩嬰困住的時光,也不是想拍就能立刻出門的狀態,照片著實有點匱乏.

這是真正弄懂M機操作後的第一張照片,果然還是沒對好焦,但整體的色彩和氛圍讓我留下了它



我決定先講缺點或我還在適應的地方,首先就是手持的握感很差!
雖然因為銅而選了比較重的銀色機身是我的抉擇,但整體的一機一鏡組合重量上來看其實並不重,但機身本身手持感覺真的不好,很容易感覺到手酸,我想這也是Leica相對應有拇指柄和原廠手把的原因!





第二個缺點,在於M11搭配高達6000畫素的感光元件下,所帶來的反效果,對於安全快門的要求提高,尤其是沒有機身防手震的幫忙下,一些微小的晃動在高畫素下都無所遁形.也更加考驗黃斑對焦的功力.





第三個缺點,就是Leica在軟體的穩定性上,終究讓人有點疑慮,我遇過兩次被迫要拔電池才能解決的當機,而新版的韌體,目前網路上也有人傳出更新後頻頻當機的問題,這是我過往習慣日系廠商以來不曾遇見的.

還有額外一個我覺得不太方便的地方,就是記憶卡是藏在電池槽中,每回要拿記憶卡都一定要把電池取出,實在有點不便.



缺點概略性的說完 接著講講優點,其實大部分都是影像成果上的好表現

1 非常豐富的細節 6000萬畫素搭配11673近代鏡的風格,將畫面的細節很完整的保留下來









2 延伸細節的保留,得力於感光元件良好的動態範圍,亮暗部的細節也是充分的被捕捉,再藉由解raw軟體的幫忙,讓想要呈現的畫面都能有完整的亮部到暗部









3 再來就是優美的色彩過度所延續到畫面的pop up效果,個人觀察,Leica影像呈現的立體氛圍,不單純是藉由大片幅,大光圈淺景深所營造,仰賴的是好的色彩過渡搭配好的亮暗部細節保留和銜接,再加上飽滿的色彩和略強的對比,使得畫面都能變得協調且滑順,營造出一個平面產生立體的錯覺


(直出)







4 很棒的色彩演繹,有別於上一代機種系列的機身直出被認為太清淡,M11從Jpg直出就給了偏重口味的設定,對比尤其大,色彩濃而不豔,這樣的設定我想見仁見智,但絕對和過往的日系廠有蠻大的區別,而直出的膚色雖不像主流的白皙透紅,但是另一種迷人的表現方式


(直出)


(直出)


(直出)


(直出)

這一切到raw就打回原形,不過稍加調整後就能看出真實力,由衷希望Leica或軟體商之後又能完整支援M11 的color profile,讓使用者在調整raw檔時,能建基於機身直出的色彩上做修正




(直出)

在拍攝時,也習慣性會一張60MP的raw搭配36MP的jpg檔,就是為了後續調整時。能夠參考一下直出的色彩,目前,膚色的調整上,窮盡一切努力也只能暫且弄到7-8分像


(直出)


(直出)


(直出)


(直出)

5. 優異的高ISO能力,其實本來對於高畫素的高ISO能力並不期待,但因為剛拿到相機,許多操作不熟悉的狀態下,不小心讓ISO飆高,但出來的表現倒是出乎我意料之外


(ISO 8000)


(ISO 6400)


(ISO 10000)


(ISO 10000)

額外的小確幸,就是這一機一鏡的搭配,微妙的體積優勢,讓我可以在既有的Peak design 5L包款中,放入兩機兩鏡,M11+11673主攻拍照,R6+RF50/1.8負責嫩嬰還有錄影,這樣的組合不僅便攜,更能滿足我現在主要的需求



過往我都會很推薦自己手上購買的攝影器材,也希望有更多人一起來投入享受,但對Leica M11來說,其實我相當不推薦,畢竟萊卡這條路太hard-core了,不單單是預算上的問題,並不是高金錢就能立刻換到自己喜歡的影像,需要重新學習軟體使用,找出適合的色彩,銳利度和NR的數值,輸出成JPG的設定等等,再加上手動對焦,以及足夠大且好的螢幕,或許才能看出M11所能帶給你的美好,這一切的一切,都太過折騰人了




(直出)

當然,如果你本身就是萊卡玩家,M11或許是近代最值得入手的機種,要買趁早,畢竟現在晶片短缺,通貨膨脹,我發覺國外幾個大型的購物網都還是掛著缺貨中,等到供貨穩定,或許M11-P又現身了,價格更高貴一截,又會陷入到底要買哪一款的猶豫.




(直出)

我當然也知道,同樣的預算,可以買到三大廠現今的機皇加上一組很棒的鏡頭組,同時有更好的拍照效率和符合現代的模式,但對我而言,目前對這類型的機種,似乎沒有追求的慾望了







使用一個多月,對M11當然還在新鮮期,愛不釋手,還有太多想拍的畫面,枕邊人 aka M11贊助商,也是看過我拍過的照片最多的人,在瀏覽M11的影像時,悠然地說了一句: 這些照片的色彩,好像都是腦海中記憶的顏色!

感謝她,不僅是贊助商,又幫我這一個月的心得,做了結尾.



同文發表於網誌
和Leica M11相伴的一個月
2022-02-20 16:06 發佈
文章關鍵字 Leica M11
nthomas wrote:
從M11發表後到手,(恕刪)


超讚的

版大有試過用比較小畫素來拍嗎?

效果不知道如何?
nthomas wrote:
第三個缺點,就是Leica在軟體的穩定性上,終究讓人有點疑慮,我遇過兩次被迫要拔電池才能解決的當機,而新版的韌體,目前網路上也有人傳出更新後頻頻當機的問題,這是我過往習慣日系廠商以來不曾遇見的.

軟體改為與SL/Q系列相同以後穩定性也跟著變差了嗎?
個人的M10-P用三年,從-15度的雪原到高海拔的山陵線都不曾當機過的說。
風景映像。 https://yushenghsu.com
用平板可以看到滿版高畫質照片真是爽....
不知01何時才會改善這問題
nthomas
nthomas 樓主

的確 大螢幕跟平板看特別舒爽.01不知道何時改設定 用flickr太小的縮圖過來畫質還會變差很多

2022-02-21 21:29
感謝分享!

1. 有關手持握感的部分, 在M240時期機身更重, 即使上了有握把的相機皮套, 手指還是會痠痛, 到了M10-R改善不少, 我自己下一次買M機, 就想試試原廠手把, 使用相機套的握把感覺還是不夠直接, 但有保護相機的效果, 若是喜愛機身使用過歲月的痕跡感, 那就直上原廠手把吧!

"記憶卡是藏在電池槽中, 每回要拿記憶卡都一定要把電池取出", 所以他不能跟日廠相機一樣用USB直接下載相片嗎? 我以為M11已經改了相機底蓋設計, 應該方便許多, 若照你所說就沒有一次到位.

2. 有關6000畫素感光元件對於安全快門的高要求, 考驗對焦的功力這點, 其實從選擇 Leica M 的那一天開始, 手動對焦的挑戰就是存在的, 只能多拍幾張, 但在暗處拍照就真的很挑戰! 希望隨著銀幕解析度提升能有所幫助.

3. 有關韌體當機要拔電池, 我在M240時代偶爾會遇到, 但 M10-R 的使用過程中沒啥印象, 最多就是關機重開就好, 還沒到需要拔電池.

4. "由衷希望Leica或軟體商之後又能完整支援M11 的color profile, 讓使用者在調整raw檔時, 能建基於機身直出的色彩上做修正", 這也是我肖想很久的東西, 但是 Leica 大概不想讓別人拍出跟他一樣的味道, 這也是它的賣點, 只綁定機身直出才有, 他們大概定義 DNG 就是使用者自己發揮的時刻.

5. 經歷了 M240 色彩風格, 來到 M-10R的時候有些不適應, 不過大概是年齡也增加了, 心境上逐步調整接受了較為平淡的色調, 覺得有需要的時候自己動手調整已經成了常態, 看來 Leica 有聽到大家的聲音而在 M11 改善.
nthomas wrote:
從M11發表後到手,(恕刪)
十多年前第一次接觸 M 系統也是滿滿的挫折感,但後期卻越來越能體會箇中的樂趣(都是評測才有機會摸到),我自己很難用言語形容它與日系機的影像差異,總之就是喜歡,恭喜入手這款好機!
✍ɪɢ|https://www.instagram.com/jml888.photography/
nthomas
nthomas 樓主

此樓能有吉姆林大大留言 蓬蓽生輝感謝版大

2022-02-21 21:30
吉姆林

[讚][拇指向上]

2022-02-24 8:47
恭喜一口氣踏入 Leica 家...

這篇也算01中比較好的M11分享,

不再是 Leica = 高對比高飽和的照片 ??

數位時代, 我覺得直出照頂多看合焦處利不利(準焦),

對照片整體欣賞沒有太大加分作用,

不後製調整真的浪費了每台花大錢買的數位單反或無反,

好的照片該有亮暗部細節, 也才能呈現好畫質, 這才是幫推Leica 最好的照片,

期待看到日後更多M11的分享...
http://www.flickr.com/photos/guess_tsai/
nthomas
nthomas 樓主

感謝賞析新手我持續努力!

2022-02-21 21:31
guess

來這套, 頂多算L家新手啦...以前都C家同好..

2022-02-22 13:10
我覺得拇指柄跟手把是必備品,尤其是裝上大塊頭鏡頭時,更是一定要。

大大摸索一個月就搞定M機,真的厲害👍。
以大大的功力,應該攻頂直上 35AA/2.0 (11699)。

我的第一台M是M240,用半年後黃斑移焦,折騰四年,滿滿的挫折。
直到調校準確後,才重起爐灶,現在覺得RF的樂趣無可取代。
露營雜記:snowpeakcamping.blogspot.com Bikes http://hd-fortyeight.blogspot.tw/
yang stephen wrote:
超讚的版大有試過用比(恕刪)


前輩客氣了
都偷偷學習前輩的美照
目前都用60MP照為主
但據說調為36MP動態範圍還會增加
打算之後來試試
Tsubasa~翼 wrote:
軟體改為與SL/Q系(恕刪)


這可能要賴之後更久的觀察才知道
網路上也有人拿到酷寒狀況下使用沒問題
我自己當機的情形倒是非常偶發 沒有什麼特別惡劣的使用環境下所遇到的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