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隨筆:有了Leica等頂級相機設備,還需要用到Lightroom等編輯軟體嗎?(字多無圖,慎入!)

前言:這個「心得報告」,寫好放在硬碟已經快兩年了。雖然沒有張貼出來,但常與朋友分享並交換這方面的感想。前一陣子米其林在台灣熱了起來,才想到要讓這篇文章重見天日,並再次review做了些修正。

------------------------------------

與標題類似的問題,常常出現在01論壇的各個角落。也常常看到網友大大們強調,其所張貼出來的照片,是用機身直出jpg,保證原汁原味沒有加工加料。我想以「做菜」來比喻「攝影」,與各位大大分享我的論點。

首先,要成為一位米其林大廚,我個人認為有三個重要因素:

1.廚房設備及烹調工具必須要齊全講究;比如說烤箱的溫度要夠高,瓦斯爐的火候要能完美控制,料理的刀具必須銳利等等。
2.廚師要有挑選與設定食材的能力;比如說青菜和魚類必須新鮮,牛肉的品種等級及部位要適合料理的目的,組合成一道菜的配料選擇要適當等等。
3.廚師烹調的技術;比如說刀功是否精湛,烹煮火候的拿捏是否得宜,調味料的選擇與食材是否搭配,以及上菜前的擺盤是否讓人賞心悅目等等。

另一方面,攝影與做菜對應的三個重要因素如下:

1.相機的機身、鏡頭、相關配件及拍照時的時空背景,就像是廚房的所在環境、廚房各項配備及重要的烹飪工具等等。
2.攝影題材的設定,以及按下快門前的相關配合動作,包含欲呈現主題的構圖方式,光圈、快門及ISO的設定等,就像是廚師對於原始食材的各項考量及遴選。
3.Lightroom等編輯軟體於畫面裁切,亮部、暗部、對比、清晰度及飽和度等等眾多參數的調整,就是廚師加上各項比例適當的辛香佐料,配合獨特刀工、烹煮技法及擺盤的完美展現。

所以Lightroom等編輯軟體重要嗎?相信各位大大的看法仍然見仁見智;或許不加沙拉醬的生菜最清甜,新鮮不用加工處理的水果最多汁,機器加工的食品(如工廠生產的即食商品,像泡麵及微波食品等)方便之下還是能夠很美味。但大部分的食材,還是要經過廚師的種種巧思,配合食材本身的特色處處斟酌用心,才能變成色香味俱全的佳餚。

為什麼我上段會特別提到機器加工的食品呢?因為所謂相機直出jpg,比喻成做菜,並不是指食材不用加以烹調,且未經過加工的製品。相對的,其烹調的技法,就是指相機廠商針對品牌成像特色,為其機身內部的軟體所做的原始設定;就算是以「標準」模式拍攝而成的jpg檔,還是會經過每個不同相機製造廠商對於拍攝所取得基本影像資料的加工再製過程,與RAW檔的原始食材(註:這也是為什麼取名RAW檔,它是生的,還未經處理)有很大的區別。換個方式表示,jpg是由機器人代替廚師料理出來的成品,不代表是食材本身的原味。如果您檢視直接開啟RAW檔與開啟所謂相機直出的jpg檔加以比較,您就會了解jpg檔其實還是經過軟體校正過的,通常在對比度、飽和度及清晰度上就可以看出區別。當然,或許有一天,機器人煮菜的人工智慧,能夠完全取代廚師的手藝,那廚師就沒有存在的價值(當然,機器人參數的設定,還是需要廚師指導);同樣的,屆時Lightroom等照片編輯軟體也必須要功成身退了!

最後,我還有幾個個人觀點想要表達:

1.或許有人會說,過去底片時代,許多攝影大師拍攝的作品,也沒有經過Lightroom等編輯軟體的處理,還不是可以成為米其林三星大廚?我想,底片成像過程,不管是手工或機器沖洗的過程,所用的藥劑種類、顯影劑處理的時間,以及水洗的過程等,也是影像職人(或者是自動沖洗的機器)的一種烹調技藝。另外,底片時代的攝影作品,講究的多是照片成像的構圖與其帶來的氛圍和內涵,也就是說,廚師挑選食材跟簡單料理的功力,大於廚師後端再加工的技能。然某些反差過大的場景,就算整體曝光再怎麼正確,暗部的細節不經過軟體的處理是救不回來的;如果拍照時曝光度提高,相對亮部又會過曝,也會失去更多細節;當然囉,如果以凸顯亮部主題的立場,讓暗部細節消失,也是一種攝影者想表達的模式,也就不需要再調整或修正攝影的結果。再者,許多拍照時使用的附加工具,如使用濾鏡、黑卡及現場打光等外部技法,未嘗不是另一種廚藝的展現。

2.有了Leica等頂級的廚房設施設備,還是要有好的攝影眼及基本設定技能(包含但不限於構圖、光圈、快門及ISO的設定,以及按下快門的時機等),來挑選絕佳食材並組合食材的搭配方式,最後還要有好的廚藝(如Lightroom)來料理食材,發掘食材另一個不同層面的原汁原味。

3.料理是一門學問,可以適當的加些香料來提升食材的美味,但不要過度加油添醋來改變食材的本質。所以Lightroom可以作為廚師技藝展現的工具,但太多的炫耀技法,出來的成品可能會讓人食不下嚥喔(舉例而言,像我自己,常常會在風景照片的編輯中把清晰度調的太高;那就像在煲湯中加了太多鹽巴,初嚐好像頗夠味的,但喝了幾口就不想再碰它)!

總而言之,每位攝影者在拍照時,對於成像的畫面是否是自己的理想,都有某種程度的期待。如果不能達到理想,在當時拍攝的種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下,就算重拍一百次,或是請攝影大師來拍攝,也不一定能夠達到想要的效果。這時候可以再想想,當時拍攝這張照片時,內心的想法與心境是否與成品接近,而使用Lightroom,只是讓攝影成果與心中的理想更為契合的一個輔助工具罷了。當然,如果您充分相信各廠牌相機內建軟體的人工智慧運算及造就出來的jpg檔,就足以滿足您的理想,那就不用想太多,直接拍jpg就對了;它可以讓您在沒有後續編輯的壓力下,很快能夠享受拍照的成果。

以上想法,大家笑看即可,千萬不要太認真,否則容易傷身喔!
2018-07-04 15:21 發佈
個人認為光信號一旦經過反拜爾的流程,其實就相當於已經開始後製了,如果為了“原汁原味”而刻意不去修圖,意義實在不大;如果相機廠商能在相機機內,就把相片的色調等調校到令使用者滿意的地步,確實可以省掉很多麻煩。但每個人口味相差非常大,如果要做出完全符合自己口味的菜色,Lightroom等流程還是必要的。
簡單結論, 修圖軟體對拍壞的圖是雪中送炭, 對美圖是錦上添花, 過度修飾則是畫蛇添足
^^A 請多多指教~
100多萬,HASSELBLAD H6D系列,無法直出 jpg,你們說要不要進電腦後製
個人覺得拍照跟做菜,根本兩回事!硬是要這樣比!根本就不對!

有常拍raw檔的人就會了解了!
PhaseOne也不知道什麼叫做直出jpg,然後它也不必用什麼LR,

它有自己專屬的軟體CaptureOne,處理效率讓LR看不到車尾燈還不用錢(db模式).
個人覺得硬體和軟體是相輔相成的
要不要學端看個人需求

一般用戶如果前置做好能充分發揮硬體滿足自己需求
不一定要學軟體

不過數位時代的好處就是
過去職人沖洗照片需要很多暗房器材
現在只要一部電腦就可以完成
我是覺得完全不學有點小可惜啦

但是專業人士當然一定要學嘍
因為專業接案不光是拍了自己看
有時候客戶的需求要靠後製才能達成
多一分功力市場上自然多一分優勢
引申:有了五星級主廚,還需要油鹽醬醋茶調味嗎? ? ?
數位後期處理其實還有不少進步空間

Lightroom、Capture one 等軟件,1-2年左右就會更新。而Leica 機內的firmware 或 Jpeg engine 多半只是停留生產年期附近。

過去M9 高iso 表現不濟,現在可透過最新lightroom、DXO prime denoise 處理,高ISO 處理上會較機身處理可用度會較高1-2級左右
細節可能會有所增加。。

現在的攝影愛好者,我看不到原因,只拍jpeg不留raw
起馬今天留著raw,10年後你還有機會在原相上大幅修改設定或改善畫質

攝影從來應該不設限、不要太相信品牌相所創造的廣告形象XD
2018年的今日,真心建議不防試試capture one 軟件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