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光影之外---誠徵紀實攝影的建議與心得

以下摘錄自一位老同學FB的文章
-------------------------------------------------------------------
"婚禮攝影,最好用新聞紀實的概念為主、唯美手法為輔。
婚禮是個活動、當中有許多事件,新人與親友間的互動是主軸,需完整忠實紀錄下來。
目前職業婚禮攝影最大的問題,在於過度強調局部細節、忽略事件完整性,以大光圈長鏡頭強化新人、卻模糊了周遭親人。只在意唯美光線淺景深的視覺,就不需要親友賓客在場了。
一個婚禮沒有了賓客親友就不算婚禮。
期待婚攝的攝影師們除了增進器材技巧、光線構圖視覺功力外,更應強化培養人文紀實這塊素養。
感動,不光唯美視覺,而是事件本身...
.........
台灣攝影師們常常參考觀摩國外婚禮攝影師的大作,我也常常觀摩學習。一般秀出的作品大都是很美的構圖、很美的光線、很幸福的表情。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國外習俗在婚禮之前新郎不能看到新娘穿白紗,所以他們沒有婚前拍婚紗這塊,都是婚禮當天現場拍婚紗。
台灣年輕攝影師誤解了,常把婚禮攝影當婚紗攝影拍"
--------------------------------------------------------------------
這則PO文挑起我兩個多月來腦中的一些issue,
我同學不是專業攝影師,功力不夠(他說的),只是單純分享他的想法,
不談婚攝,也請不要炮他的文章內容,
只就"培養人文紀實這塊素養"不知道各位有甚麼看法或建議?

我拍Leica因為當初喜歡Noctilux,
現在卻發現,如果少了大光圈淺景深...我不會拍照!
除了滿足視覺的貪婪外,好像少了點甚麼...

大約2個月前在Leica中文攝影論壇的認證會員攝影作品中,
看到一些很有共鳴的紀實攝影照片(D700拍的)
再回想一些大師的名作或是Oskar Barnack Award的作品,
罕有大光圈淺景深之作,
真的"不光唯美視覺,而是事件本身..."

同學給我的建議是放下大眼睛,試著用廣一點的焦段去觀察,
一段時間有些心得和疑惑後,再來討論,
並且送了句紀實攝影的名言給我:貼近事件中心,才能得到好照片.



光影之外---誠徵紀實攝影的建議與心得


2012-04-07 2:00 發佈
很早,很早以前,我就這麼看待婚禮了。
事件才是本質,構圖是架構事件與突顯主題的手法。
光線可增減事件情感的溫度。
光圈開到散景接近人類肉眼的餘光,更來的自然與耐看。
少一點事後在後製上的琢磨,多一點當下的觀察與情感捕捉,十來年後這批相片也許對新人來的較有意義。
我想,樓主您掀開了婚禮記錄盒子裡最底層的東西了~ 感謝分享。
www.jeffchen.tw

Silenteric wrote:
以下摘錄自一位老同學...(恕刪)


恭喜Silenteric大大和您的同學有了突破性的新看法...

不過不要太被器材給拘束了拍照的創意...

Noctilux雖然不是大多數紀實攝影名家的首選
但是大光圈 超濃郁的散景 和低光度的可用性還是不錯的紀實攝影的手法之一...

有句諺語說的好: "條條道路通羅馬"

好的紀實照片 = 羅馬
器材  = 到羅馬的交通工具

大家一起好好研究吧...

Silenteric wrote:
以下摘錄自一位老同學...(恕刪)

+1說的好
多年後,人們會開始在VCR跟照片中,尋找在另一個神度的親人朋友
這時才發現.....當時他已在神的光影中........根本找不到......哈!
10多年前D8時代我買了拍小孩,後來參加親友婚禮也帶去拍,然後燒成光碟送親友
後來再去時,常看見主人在親友聚會時會拿出來播放,一群人開心的回味,也尋找那些失去的身影
接著有婚禮時都會有人來邀拍,我都去湊熱鬧作義工,還要包紅包給新人.......最近才知這叫婚攝......哈!

除了新人以外,也讓其他人在不同時間都一再回味的,才是雋永的那一刻

+1
如果照片裡沒有拍清楚來婚宴的客人~那就失去婚攝的意義囉~
我也很喜歡用DV幫朋友拍求婚~結婚之類的
放到YOUTUBE上面~大家一起擁有共同的回憶~這種感覺很溫暖!

只有在眾人的歡樂中~這些儀式才有它存在的意義吧!
Silenteric wrote:
以下摘錄自一位老同學...(恕刪)


對於文中提到婚禮紀錄本身要強化自我觀察的紀實能力這點我很認同

也是我不斷學習的地方

但是我並不完全認同文中帶來使用了大光圈長焦段的手法就只是唯美的糖水照觀點

事實上一場婚禮中有經驗的婚禮紀錄會使用各種不同的焦段跟光圈搭配來抓住重點突顯主題

大家仔細去觀察看看一名有經驗的婚禮紀錄完整作品 一定包含了很多的豐富性

絕對不會是重頭到尾賓客都處於模糊的狀態



再來其實常會聽到有人說國外是怎樣台灣是怎樣

我覺得這也沒有必要

因為我們有自己的文化 我們大多數的人就是喜歡先拍婚紗 再舉辦傳統儀式加上西式的宴客

這不就是我們特別的地方嗎?

與其一直互相比較優劣,我認為更要互相尊重放寬心去欣賞好作品



以是我個人小小的觀點,如有不對的地方也請多包涵啦
微光顯癮-18%灰的半調子 http://www.wretch.cc/blog/zero159

Silenteric wrote:
以下摘錄自一位老同學...(恕刪)

大光圈鏡頭這種東西是兩面刃
殺敵超強
不過卻也在暗中自傷其身
用久了
說真的沒有大光圈不會拍照

我於前幾個禮拜對這個事情終於有所體誤

在轉FF之前APS階段去拍照時總是帶著
30mm f1.4
50mm f1.4
85mm f1.4
17-50mm f2.8 os hsm

我轉FF後去拍照包包內總是帶著
50mm f1.4
85mm f1.4
24-70mm f2.8

有動用的永遠都只有f1.4的大光圈鏡頭
光圈永遠都只開在f1.4-f2.0之間

這樣的照片
很輕鬆
因為基本上根本就不用考慮背景

只要考慮背景大致上的線條

之前只要有拿出24-70mm 或是 17-50mm 拍沒兩三張就放回包包內換回1.4的大光圈鏡頭
發現真的沒有大光圈不會拍照..其實
在剛入門單眼相機的時候
哪來這麼多大光圈可以使用?
還不是一顆變焦kit鏡練功
何時開始中了大光圈的毒?
何時開始依賴著大光圈的淺景深自以為的拍出好照片?
何時開始覺得淺景深代表著照片好壞的一切?

就像拿著倚天劍去切雞肉
從來都不覺得機骨頭很硬~切雞骨頭如斬豆腐
換了一把普通菜刀
卻發現連怎麼去古都不會

我也曾經誤入大光圈的自我滿足意識中
最近拍照才慢慢轉變過來
紅塵紛紛情難了,風雲變幻醉一場 慢慢長途尋真我,千杯難倒一酒湘 癡心躊斷緞愁腸,豪情傲劍渡河江
貼近事件中心,才能得到好照片
這句話是~真言
如同神國的語言~~~
入手單眼最常拍的是家人跟街頭隨拍~~~
總希望能在街頭看見讓人動容的畫面或故事
然後我能更碰巧的能拿起手中的相機
拍到事件的中心
但是
事實是~~~~
好的照片難尋~更別提貼近事件中心
而最近讓我最有感觸的事件
是父親在病房中去逝的畫面
陽光斜照父親病房
生命監測儀在病床前嘟嘟作響
面罩跟氧氣插管
延續父親的最後一程
傍晚黃昏的色溫
讓父親的蒼白的臉有一絲絲的暖色
我無能為力的看著病房的這個畫面
以我的攝影直覺
如果我當下拿起相機
拍下這一幕
應該會是相當讓人動容的光影與故事
這應該也是我最貼近故事中心.對我而言最好的照片
但是我卻選擇握著父親的手
漸漸由溫暖變成冰涼

貼近事件中心了
我卻不想拍下我要的畫面
更別提我們用旁觀者的角度
試圖把現實切片拍下來
我的感覺
貼近事件中心,才能得到好照片
這句話必須修改成
貼近事件中心~讓情緒中性~才能得到好照片
TripleNickel wrote:
恭喜Silenteric大大和您的同學有了突破性...(恕刪)


月前跟同學聊到這個議題時,他也是說恭喜...
又送了句話給我:"攝影師的成長,就是他對攝影的看法、想法與作法不斷去蕪存菁的過程"
希望這個過程的方向是對的。

謝謝樓上幾位對婚禮和大光圈的分享,
相左的意見,只要是理性的討論,我想大家都可以接受,
除了大光圈或婚攝的心得外,
其實我更想得到關於「人文」和「紀實」的分享內容
當然網路上不乏此類的文章論述,也看了幾篇
這邊上來聽聽01前輩一些心得,謝謝。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