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黃金製成的。老實說,黃金博物館除了那塊大金塊以外,關於礦山的歷史收藏其實並不多,台金公
司結束營運後分別由台電與台糖分別接收台金的設備與土地,以前曾聽老家的父祖輩提到當年日本戰
敗,國民政府接收金瓜石礦區,日本礦業移交給負責接收的資源委員會物品中,包含從19世紀末從田
中組開始到國策公司日本礦業所收藏的礦石標本;原本黃金博物館開館時還滿懷希望的想一睹當年能
當成收藏用標本的金礦石風采,結果一路看下來大失所望,除了那個大金塊以外,其他就是一些老礦
工捐出來的物品,還有兩顆看不出有自然金的金礦石;唯一一顆自然金礦石竟然要用放大鏡才能看到
那麼一點點,看來日本時代的礦石標本並沒有展示出來,或許主管單位有特殊考量,也聽說台中的自
然科學博物館有自然金標本,不過據我所看過的照片與資料那應該是屬於瑞芳礦山(九份礦系)的金礦
石,金瓜石與九份的金礦生成環境不同,含自然金礦石差異很大,金瓜石的含自然金礦石因為地下熱
水溫度比九份高出許多,礦化與換質作用快速,很難形成如九份那種肉眼可見的塊狀自然金或結晶成
葉狀或羽毛狀的自然金,只有在礦床上部的金礦帶比較有機會形成自然金,但是這部分的自然金礦石
是最早開採的,絕大部分在日本統治時代就已挖掘殆盡,國營台金公司後期又將礦床上部的礦區做露
天開採(本山礦脈上層的大金瓜,也就是本山地質公園),現在幾乎沒有再發現的可能,要不是因為有
外國觀光客對黃金博物館沒有像樣的金礦石有所怨言,大概也沒人想提供照片讓大家看看金瓜石的早
期金礦石的樣子,廢話不多說,先從黃金博物館展示的礦石開始看起好了。
首先先看黃金博物館那顆要用放大鏡才能看到幾個小金點的礦石好了,從外觀看很像是含金褐鐵礦。

至於另外兩顆表面沒有自然金的金礦石就不提供照片了,應該大家也沒有興趣看...
因為是新註冊的帳號,應該會有限制,先放幾張照片上來,各位有興趣的話我在慢慢的補上其他照片。
在此聲明,這些照片中的礦石並非本人所有,而是故鄉熟識的父祖輩所流傳下來的收藏,照片請勿 任意轉載以免觸法,謝謝合作!
因為有網友認為看起來像是針鐵礦,彩色部分的確是跟針鐵礦是相同的成分沒錯,
跟一般針鐵礦的差異在於它並沒有單獨成礦,只是次生在自然金上面或是與自然金
共生,因為上傳Mobile 01的照片都經過壓縮,無法看出細節,一般針鐵礦彩色部
分是呈現金屬光澤,比較像是噴漆上去的感覺,與自然金共生的話會呈現出類似珍
珠色澤,要放大來看才能顯現差異,還有彩色針鐵礦一般都已整顆褐鐵礦/針鐵礦
化所以看不到母岩,但是金礦石是可以看到矽化的母岩部分。
因為用的是借來的基本款數位顯微鏡,拍出來解析度不是很好,不過還是請各位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