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va01 wrote:各位好整理家裡發現一...(恕刪) 要鑑定古董,我不是專家,但是我覺得這並不太難,最基本的觀念是,你要知道每一個材料的物性,在經過長久的歲月後,會產生哪些化學變化?如果你知道玻璃經過一千年以後,表面及裡面會有什麼變化,那麼你就可以拿一些藥劑,在短期間內創造這些化學變化;玉也是一樣,陶器也是一樣,所以古物修護,甚至仿製古物,都是要去修讀物理化學知識的。如果你的理化底子很強,你可以去搞古董,或是去讀相關學科的。除了古物的物理化學變化要知道以外,製造方法也要了解。例如:以前工匠磨玉,是使用金剛石粉末做的解玉砂,倒在來回不斷摩擦的線上,還要不斷地加水;因此如果看到一個花瓶,上面刻有一條線,這一條線差不多要來回磨搓一兩千次才會形成。有一回,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專家們要鑑定一個花瓶時,孫先生斷定這個花瓶一定是贗品,在幾條平行線當中,其中有一條線歪了,按理,古代工匠如果在磨線的時候,方向歪了,他一定會即時修正方向,一兩千次的幾次磨歪了,不會看得到的,所以每一條線一定是非常準確的平行線;這個花瓶一定是使用機器切割的,因為一刀下去歪了就歪了。如果你手上拿著一個菩薩墜飾,你就用手指頭在上面磨搓幾下,如果你覺得有一點「細細的粗」的感覺,這就是使用機器切割的,因為鋸刀在切割的時候,會導致玉石的邊緣崩角,所以你摸的感覺會有一點點粗糙;如果你摸起來感覺是滑滑潤潤的,這是因為以古法剁或磨,慢慢地成形,感覺會很滑潤,這樣的玉應該是清末民初之前的玉。你可以到一些玉市場去摸看看,感受一下就知道了。很簡單吧!只要了解各材料的物理化學變化,以及製造過程與使用工具,就可以快速成為初階的古董鑑定專家了。當然,還有很多招,今天只講這一招就夠啦!因為,誠如北京齊先生說的,他們在上古董鑑定課的時候,心裡是萬般的掙扎,一方面培養鑑定後進是必須的責任,但是另一方面,只要講出一個鑑定的技巧,例如觀察某朝代瓷器底部的印鑑,第四個字的收尾形狀,有一點點微翹等等,因為當時寫的人是誰,這個師傅的手寫習慣如何如何?這個師傅的兒子接手以後,其手寫的習慣又改得如何如何?這個秘訣一講出來,他們以後就更麻煩,因為聽課的學員如果是仿冒專家,回去以後就改正了,這下慘了,博物館的鑑定學者專家又必須翻一個新招了。這也是人生有趣的地方。原文出處
圖片幾處有顏色部分看起來是怪怪的,不過也不好光從圖片隔空把脈.褐色部分若是玉皮還好,最不值錢的就是人工造假沁色.入土過的古玉,沁色層次自然,沁到肌裡且表面帶有土咬的跡象.染色玉多半也都是些質地不好的劣等玉,不像質佳的好玉配戴盤玩一段時日後會現溫潤感.古玉難懂,新玉只要質地好.雕工精美也值得收藏,盤玩後一樣會溫潤可人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