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格上鑄有銘文,,銘文上記載屬於誰的佩劍,,,,,據他說是這幾十年內,從大陸出土流到香港,,他十幾年前買的,,,總共一兩百件商周青銅兵器,,,後來在台灣與大陸國家級博物館都辦過展覽,,,博物館也出過書,,,,,
好奇所以幫大家咕了一下越王勾踐和“越王勾踐劍”大名鼎鼎,但勾踐的孫子越王不壽則鮮為人知,而僅存的一柄越王不壽劍今年秋天將首次公開展覽。 台灣收藏家龔欽龍8月4日(2003年)在上海說,為了慶祝南京博物院建院70週年,10月18日,他將攜帶自己珍藏的越王不壽劍和越王州句複合劍等38件青銅兵器前往南京,舉辦“龔欽龍藏越王劍暨商周兵器特展”。 越王不壽劍是2001年在海外問世的,這把青銅劍長69釐米,是所有問世的越王劍中最長的一把。它的劍鞘、劍莖(柄)都緊密地纏繞著絲織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曹錦炎認為,在劍鞘上纏繞絲繩形成橋形紐孔作佩劍的勾係尚屬首見。 越王不壽劍問世後,解開了越國史上的一個不解之謎。根據《史記》和《竹書紀年》的記載,越王不壽確有其人,而根據《越絕書》和《吳越春秋》記載的越王世系,並無不壽的名字。越王不壽劍問世後,證明瞭《史記》和《竹書紀年》的正確。 越王州句則是不壽的兒子,勾踐的曾孫。越王州句複合劍的劍脊和劍從(劍刃)分別採用兩種含錫量不同的青銅,分兩次鑄接而成。在出土的吳越青銅劍中,有許多斷劍殘劍,但“青銅複合劍”由於其機械性能優越而大多保存完好。這種劍的代表就是越王州句劍,其科技史意義不亞於越王勾踐劍。 據悉,南京博物院正在和有關方面聯繫,商借越王勾踐和越王者旨於賜(勾踐之子)的寶劍,把這場特展辦成越王劍“四世同堂”的展覽。 上海博物館研究員譚德睿說,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是中國古代青銅器技術繼商晚期西周早期之後的第二個高峰。鋒芒畢露、美侖美奐的越國青銅寶劍被列國譽為極品,越王寶劍更是上乘之作。不壽後來死在自己兒子朱勾(就是州句)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