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請問) IBM的十周年紀念郵票

小弟我很久之前收到IBM贈與的
IBM 10周年紀念郵票 還有連帶裱框
最近整理房間的時候翻出來的
沒想到保存得還不錯
請問這個還有價值嗎??

因為小弟對於這類的東西實在是門外漢
查資料也是無從查起



(請問) IBM的十周年紀念郵票

感謝各位版友

謝謝
2011-09-03 0:15 發佈
文章關鍵字 IBM 紀念郵票
這種大概類似個人化郵票類型,以收藏來說並不具價值,因為票面並不是以IBM設計為主體,應該是紀念性大於價值吧~所以板大應該可以好好收藏當作回憶!!

目前郵市並不熱絡~大都以興趣收藏為主,若要論價值性,目前以民國100年來說,可能要民國五十年代包含以前的郵票才屬於比較熱絡的流通,後面就以此類推....其他由高手補充!!
留著做紀念就好

價值就是票面上的50元,除非能找到要一起買框的買家

這類郵票收集的人少,也不稀有,也沒有研究價值,年代也不久遠,所以沒有增值的必要條件

Yu_Yang wrote:
目前郵市並不熱絡~大都以興趣收藏為主,若要論價值性,目前以民國100年來說,可能要民國五十年代包含以前的郵票才屬於比較熱絡的流通,後面就以此類推....其他由高手補充!!


目前的郵市可是熱絡的很,大陸市場崛起,帶動國郵古典票行情倍數成長

而台灣自己的郵票,早期的古畫古物類也行情大漲,價格是以前的兩倍以上

另外,受到陸客影響,老蔣類和風景類也漲不少

Rex wrote:
請問這個還有價值嗎??...(恕刪)


建議還是自己留著吧!
真要賣搞不好只值50元勒@@

郵票要有限制發行量的才有一些價值,
這些年的郵票都沒有限定發行量.....
James

James wrote:
郵票要有限制發行量的才有一些價值,
這些年的郵票都沒有限定發行量.....


更正一下你的說法,所有的郵票都是有發行量的

郵局的發行量會按照需求制定

現在新郵的發行量比二十年前發行量最大時少了很多很多

現在新郵發行量和四五十年前的發行量差不多了

IamGreener wrote:
目前的郵市可是熱絡的很,大陸市場崛起,帶動國郵古典票行情倍數成長

而台灣自己的郵票,早期的古畫古物類也行情大漲,價格是以前的兩倍以上

另外,受到陸客影響,老蔣類和風景類也漲不少

說得好!這真的是郵市的現況.....
很多老台郵都一直在創新高.....
經過這一兩年,如果行情沒番個兩三倍以上的,
那就該好好檢視一下手中的收藏品,
是方向錯誤?
還是純粹只是用來欣賞及怡情......
IamGreener wrote:
更正一下你的...(恕刪)


看來是我Lag了,
因為在我印象中,
民國七十年初集郵風氣很旺,
那時我也收了不少郵票。
(民國49年至70年初的小全張郵票都蒐集了一套)
後來有一陣子郵局發行的郵票量暴增,
台灣的集郵風氣也冷下來(少了排隊的樂趣,我也不想集了)......

看來手上的一些郵票已經又翻身了,呵呵!

一些散票


這一張是蒐集到年代最久遠的小全張,再往前的小全張就開始價格暴貴...買不起了






這一張是花最多時間才蒐集到的,找了一年多

James wrote:
看來是我Lag了,因...(恕刪)

恭喜了!您那些票品大多不是屬於怡情類的.....
那張駿馬圖小全張如是回流品,行情應有30個國父..
其他小全張雖是二線的,但漲幅也不小....

那張唐太宗要是能找到其他3位同伴,且還保持青春美麗的話,那就更恭喜了....
因為我上個月才剛從某個通訊拍賣,又熱騰騰的拍回一套邊角四方連帝王相回流品,
這次連佣金花了超過70張小朋友....

night owl wrote:
恭喜了!您那些...(恕刪)


請教一下,
回流品的定義是.....

唐太宗那一張可是我第一次向集郵社購買的郵票,
當時老板極力推薦,
可是也只有那一張,店內並沒有其它三張?

James wrote:
請教一下,
回流品的定義是.....


回流的意思是從國外買回台灣

中美斷交以前,中華民國是聯合國理事國,也算大國,所以中華民國的郵票,全世界收集的集郵者不少

現在台灣生活比較富裕,所以慢慢的再從國外郵商把那些流亡海外的郵票買回來

台灣是海島型國家,又靠近赤道,濕氣重,不利郵票保存

歐美國家氣候較乾燥,郵票比較不容易氧化、黃點、脫膠...

簡單來說,就是從國外買回來的郵票,品相較好,所以回流品就是品相好的保證

這點我是覺得很奇怪啦,回流不回流,都買家說了算,沒有根據

按照自己需求去挑想要的郵品就好了,再漂亮的郵票買回來,沒有保存好,也是會發黃

所以我主要都收集舊票和無膠票,沒品相問題

郵票是可以洗,重新上膠的,弄好像新的一樣...

PS.那張帝王像0.8元,沒什麼價值,重點票是其他三張

帝王像現在價格太高了,雖然他真的很漂亮,很有代表性,但畢竟數量太多了,等需求的人少,跌下來很快的,十幾年前就有不少人吃了虧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