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光華商場,造就不少新一代台灣古董文物商人,他們和台灣第一、二代古董商所不同的,既不是世襲-承繼父業,也不是往來國際拍賣會上取貨賣貨的掮客,他們因兩岸商貿交流,因緣際會成為文物商人。現在,這些人中,有些在事業上的成就已超越第一、二代的古董商,甚至有些人在中國文物拍賣鼎盛時期的現在,經常是左右拍賣會,或是提供主要貨源的供應者,其中蔡小姐夫婦就是典型代表。
蔡小姐和我同鄉,是早期光華商場跑單幫的台灣文物商人;她和她的先生林先生及父親起先是做珠寶材料的小生意,後來因緣際會和台灣的朋友逛進中國文物店買玉,由於1990年代前後,中國經濟還沒起步,很少人收藏玉器,大批中、小件玉器,尤其是明清時期的玉牌、花片湧進台灣;前後大約四年,蔡小姐夫婦進了不少貨,但到了1994年時,她發現好的玉器越來越少,所以改攻福州一帶出產的壽山石;剛開始時,大多數壽山石價格並不貴,但由於壽山石的種類實在太多-包括芙蓉、田黃、水坑…,但由於我還是喜歡白玉,所以每當她有新貨回來,我都挑選白淨無瑕,幾乎透明的水坑石,沒想到十多年下來,我已陸陸續續收了不少後來讓藏家朋友眼睛為之一亮的好貨。
水坑石是福建壽山村東南約兩公里坑頭占所出產的石頭,由於長年浸泡水中,和和闐水玉一樣,潔白無瑕,並散放白色光澤,極為滑潤;難能可貴的是它比和闐白玉還通透;但如用放大鏡審視,會發現透明色石頭中還雜有些許小小黑色礦物沈澱;其實,這也是水坑石的鑑識特徵。水坑石除了透明白色之外,還有帶有紅色、黑色及褐色的品系,但透明白的品系,數量最少。我因為對和闐白玉一直情有獨鍾,在「愛烏及屋」心理下,只收藏透明白的水坑石,所以當2007年中華印石藝術收藏協會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壽山三寶」收藏展時,我便選了十件透明無瑕的水坑石雕刻參展,當時頗受藏家的好評,其中「傲視群雄」還被選作封面。之後,有些商家及藏家問我是不是能把這一批藏品割愛,我因為實在太喜歡這些作品,而且現在想買這樣的貨色實在也不太容易而婉拒。
如今蔡小姐全家已在台北市市民大道上開了一家印石店,有空我偶而也會上他們的店串串門子,她還記得當年賣了不少明清白玉和水坑石、芙蓉石給我,她的丈夫林先生問我是不是能把當年他賣給我的壽山石回賣給他,因為這幾年來中國有錢人變多了,收藏壽山石的人口也激增,只要材夠大,質地不錯的,都能回銷賣到當年買價五至十倍的價錢。林先生說,壽山石中漲價幅度最高的還是田黃石;其實田黃的數量原本就不多,加上這五、六年來中國社會送高官大禮蔚為風氣,物以稀為貴的田黃自然水漲船高,成為引領流行的高價送禮文物!
不過,這種因流行而水漲船高或炒作現象似乎不是喜歡文物朋友們所樂見;所以,我認為我的水坑石在文物層次的價值,一點也不會比田黃差;所以,每當我從錦盒中取出這些作品時,心中總帶有幾分喜悅和得意!莫非,玩物喪志?!
本系列文章同步刊登於《 隱。久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