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y0605 wrote:其實結構上RM跟MM差異在馬達座那邊簡單講RM就是中置馬達(恕刪) 好像相反囉~MM是中置馬達,RM是後置馬達...常常有人拿RM和MM二種車來比較~"表面"上看起來MM是中置馬達(馬達位於前後輪軸之間),理論前輪會分配到較大車重,因此前輪抓地力較佳....(請想像一下摃桿原理,後輪軸是支點,馬達在後輪軸前,相對前輪可分配到較多重量。)加上MM車較長的軸距,所以轉向僻性和RM相比是比較不足~但是換個角度來看是有比較高的服從性....(待續)
Luke Chen wrote:最近mini-z的文...(恕刪) 可以到這裡看看http://www.x-model.com.tw/eshop/其實它以前有個舊討論區,但是現在連結好像失效了...在mini-z剛上市,各路玩法百家爭鳴的時期,很多技術性的討論都在舊討論區。這家店可能是北部最專業的mini-z專賣店了...但是...評價褒眨不一~先聲明我並不是推薦這家店,新手消費建議在網路上多比價。當改則改,不要為了改裝而改裝....不過他們的場地的確是全北部最棒的。因為這裡的人是把mini-z當成比賽車在玩。心臟不夠大顆或小朋友不夠多的朋友不要輕易嚐試....
請教 audy617 文中寫道"表面"上看起來MM是中置馬達(馬達位於前後輪軸之間),理論前輪會分配到較大車重,因此前輪抓地力較佳....(請想像一下摃桿原理,後輪軸是支點,馬達在後輪軸前,相對前輪可分配到較多重量。)加上MM車較長的軸距,所以轉向僻性和RM相比是比較不足~請問為何說MM是表面上看來是中置馬達,馬達在後輪軸前不就稱為中置馬達嗎?又提到"前輪可分配到較多重量"為何如此與RM相比還是偏向轉向不足勒?這小車可真是學問大
bioperl wrote:請教 audy617...請問為何說MM是表面上看來是中置馬達,馬達在後輪軸前不就稱為中置馬達嗎?又提到"前輪可分配到較多重量"為何如此與RM相比還是偏向轉向不足勒?(恕刪) 我認為主要是懸吊的關係...因為mini-z的馬達和後輪軸是一個模組~馬達甚至是車身的重量並沒有經過懸吊到達後輪這是第一點。再來就是mini-z的前輪和結構較完整的遙控模型車或真車不同點在於無法調整預載(preload),只能調整軟硬度。結論就是因為前輪沒有預載,後輪沒有懸吊,所以車子在過彎時不會有"重心轉移",或是該說是重心轉移的現象我們很難感受的到。因此MM也好RM也好馬達和後輪只能視為一個"總成",要討論馬達中置或是後置轉向特性的差異意義其實不大。還有一點就是,MM車的軸距和後輪輪距都比一代,1.5代,和二代的RM車來得寬~這才是MM車被普遍認為轉向性能不若RM的主要原因。但是~只要將前後輪的輪胎硬度作適當的搭配,讓後輪喪失一點抓地力或是讓前輪多得到一點抓地力,MM的車的轉向性能也可以很犀利...加上較長的軸距和較寬的輪距,MM的車仍然佔有一定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