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D300 wrote:
核融合是...(恕刪)
是在說「熵」吧?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6%B5
熵(音「滴」)
NTD300 wrote:
核融合是一個專有名詞...(恕刪)
【台灣大學物理系教授吳俊輝對「台東大學學生自製核融合反應爐」事件的看法】
我想這位學生的文章有點誤導了讀者, 我非常肯定他 DIY 的精神, 但頗不贊同他自稱 "
自行設計" 的論調, 而完全沒有引用出處。他做的是一個 2011 年 Intel 國際科展 (屬
我國大學保送競賽之一, 另一為奧林匹亞競賽) 中最高榮譽 "青年科學家獎" 得主
Taylor Wilson 之作品之一的複製品, Tayler 也因此獲歐巴馬會見並於 2012 年應邀上
TED 演講:
http://www.ted.com/talks/taylor_wilson_yup_i_built_a_nuclear_fusion_reactor
http://en.wikipedia.org/wiki/Taylor_Wilson
我對該作品很清楚, 因為那年我是評審之一。這其實是源自 1960's 年代的技術, 但由
Taylor 在 2011 大幅簡化並獲大獎後, 開始盛行。
此後, 自製 nuclear fusion reactor 就在美國的中學開始風行, 有不少網站開始介紹如
何製作, 在 Intel 國際科展中也陸續有類似作品出現, 但顯少獲獎, 因為該設計簡單易
做門檻低, 而原創作品在之前已給過獎。
這位台灣學生的動手精神在現今台灣確實少見, 很值得肯定, 但與其在文章中自稱是自行
設計, 他其實可以將製作過程中所參考的網站資料全貼出來, 以鼓勵更多中學或大學生來
參與。例如:
http://makezine.com/projects/make-36-boards/nuclear-fusor/
附帶一提, 該台灣學生的儀器中其實有可能完全沒有fusion 發生, 他似乎不知道裡面的
光其實主要是來自帶電粒子在 plasma 中被加速所發出的, 而不是 fusion, 當能量不夠
或有效粒子個數密度不夠時, fusion 並不會發生。即使 fusion 發生, 其能量其實也不
高。
Taylor Wilson 在 2011 年我們給他最大獎的主因有二, 第一是他大幅簡化了儀器設計,
第二是他還自製了輻射偵測器證明 reactor 裡有 fusion 發生。
來源:PTT討論區
cyh0120 wrote:
台灣大學物理系教授吳...(恕刪)
這位吳教授的論點有點怪, 一個原創想法有可能在很接近的時間裏頭在不同地區產生, 沒有誰抄誰的問題, 先發表的是贏家, 但不代表後發表的就是文抄公. 核融合是物理現象, 沒有誰是核融合發明人, 只有誰發現了高CP值的核融合機制而已.
那位美國學生得獎是因為簡化實驗設備, 請問他的團隊花了多少錢來進行這個專案, 樓主的團隊有多少預算來執行專案呢? 這位吳教授可以給個答案嗎?
如果是我兒子要做這實驗, 少說也會拿個百來萬台幣捐給學校實驗室當贊助費, 順便找幾個知名教授來幫我兒子背書, 省得像樓主一樣被一堆專家學者砲得體無完膚.
話說回來, 如果我兒子有這樣的天賦, 我早把他送到美國深造, 也就沒有被砲的問題.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