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

讓他沉吧....

提到了, 然後呢?
beeater wrote:
他一開始就有提到泰勒...(恕刪)

Sundate. wrote:
那這篇到底在捧甚麼?...(恕刪)


其實大家都是在期待他說的,做得到但還沒做出來的東西啦,這些東西可就是國外前所未聞的喔~

我覺得樓主太心急了點,既然早就知道這玩意泰勒早就發表了,連教學網站都有了,何必急著發表呢?

我已經定了兩個升級套件下下禮拜會到
成品最後會是行動式的,只要灌一次氘,抽一次氣
就可以帶著走裝4顆18650電池就可以運作了 可以運作到裡面的氘氣消耗完變成氦


何不等兩星期等這個終極版出來再發表,最好連自製的中子偵測器都做出來,肯定可以叫全世界閉嘴。

根據台大教授的標準:
Taylor Wilson 在 2011 年我們給他最大獎的主因有二, 第一是他大幅簡化了儀器設計,第二是他還自製了輻射偵測器證明 reactor 裡有 fusion 發生。


如果4顆18650電池的能量就足夠產生核融合,獲得 Intel 國際科展中最高榮譽 "青年科學家獎",應該也是當之無愧吧。
簽到~~~

看來台灣還是有點救的!!!
今天看到你的新聞了~~接下來要看你的底子是否夠深厚囉!!!加油


Selu wrote:
----------...(恕刪)
心靈奧客 wrote:
其實這也間接打了某些言之鑿鑿的人巴掌,例如"從愛因斯坦以來的科學家都要跳樓"、"這只是一個氣體放電燈泡,絕對不是所謂的核融合"...就算這次未達到真正核融合的條件,至少樓主的原理和方向是有可能再加以改進而達成的,畢竟已有了Taylor的成功例子...
...(恕刪)




說這句話那位科學家現在不知跳不跳???
isohera wrote:
我學化學的不懂純物理...(恕刪)


人家明明有解釋....在440樓

熱核反應第一步就是要把電子去掉變成自由電子跟自由核子(因為氘只有1個電子)
這種狀態稱為電漿,在PTT還看到有人回說什麼連內層電子都沒去乾淨
氫只有一個電子哪來的內層電子呀,不好意思但我看到的瞬間真的爆笑了XD
熱核反應第二步,加熱電漿產生高溫,溫度是粒子運動的劇烈程度
粒子平均動能越大代表溫度越高代表我可以用電場當加速器去加速粒子
然後把這些被加速的粒子困在一個地方,那就會產生高溫電漿球了
這些粒子會被電場侷限住飄浮在空中,所以並不會碰到爐心白鐵絲
然後裡面氘氣很稀薄所以能量很低,但是溫度很高,很多人都搞不懂能量跟溫度的差別
一焦耳是不是很小? 但我把他壓縮在原子核大小至少會有上億的高溫
但我把一焦耳分在一杯水裡,水溫根本不會出現可觀察的變化
爐心內的狀況就是如此,要讓鐵絲升溫到溶解需要一定的能量而不是溫度夠就好
就像比熱一樣,假如我有一杯水100度C,把水的熱能量轉換到100克的鐵塊上
鐵塊並不會是100度,因為兩者在100度C需要的能量不一樣呀
超級稀薄但超高溫的電漿體,把能量轉換到鐵絲上頂多只有個幾百度而已
就像增溫層,溫度很高,但能量轉移到人體還是小到讓人覺得冷一樣的意思



心靈奧客 wrote:
其實這也間接打了某些...(恕刪)


我要是那個什主委的,我就說我是指當下這個產品無法核融合,你後來改良過而成功的不算.........





Sundate. wrote:


自創.... 有教授出來打臉囉 UCCU


【台灣大學物理系教授吳俊輝對「台東大學學生自製核融合反應爐」事件的看法】

我想這位學生的文章有點誤導了讀者, 我非常肯定他 DIY 的精神, 但頗不贊同他自稱 "
自行設計" 的論調, 而完全沒有引用出處。他做的是一個 2011 年 Intel 國際科展 (屬
我國大學保送競賽之一, 另一為奧林匹亞競賽) 中最高榮譽 "青年科學家獎" 得主
Taylor Wilson 之作品之一的複製品, Tayler 也因此獲歐巴馬會見並於 2012 年應邀上
TED 演講:

http://www.ted.com/talks/taylor_wilson_yup_i_built_a_nuclear_fusion_reactor

http://en.wikipedia.org/wiki/Taylor_Wilson

我對該作品很清楚, 因為那年我是評審之一。這其實是源自 1960's 年代的技術, 但由
Taylor 在 2011 大幅簡化並獲大獎後, 開始盛行。

此後, 自製 nuclear fusion reactor 就在美國的中學開始風行, 有不少網站開始介紹如
何製作, 在 Intel 國際科展中也陸續有類似作品出現, 但顯少獲獎, 因為該設計簡單易
做門檻低, 而原創作品在之前已給過獎。
...(恕刪)


大教授說話了,所以這棟樓,說核融合裝置不可能的強者,要不要來反駁一下大教授說的話?????
台灣大學物理系教授吳俊輝對「台東大學學生自製核融合反應爐」事件的看法

出處:http://ppt.cc/dhh2

我想這位學生的文章有點誤導了讀者, 我非常肯定他 DIY 的精神, 但頗不贊同他自稱 "自行設計" 的論調, 而完全沒有引用出處。他做的是一個 2011 年 Intel 國際科展 (屬我國大學保送競賽之一, 另一為奧林匹亞競賽) 中最高榮譽 "青年科學家獎" 得主 Taylor Wilson 之作品之一的複製品, Tayler 也因此獲歐巴馬會見並於 2012 年應邀上 TED 演講:
http://www.ted.com/....../taylor_wilson_yup_i_built_a......
http://en.wikipedia.org/wiki/Taylor_Wilson
我對該作品很清楚, 因為那年我是評審之一。這其實是源自 1960's 年代的技術, 但由 Taylor 在 2011 大幅簡化並獲大獎後, 開始盛行。
此後, 自製 nuclear fusion reactor 就在美國的中學開始風行, 有不少網站開始介紹如何製作, 在 Intel 國際科展中也陸續有類似作品出現, 但顯少獲獎, 因為該設計簡單易做門檻低, 而原創作品在之前已給過獎。
這位台灣學生的動手精神在現今台灣確實少見, 很值得肯定, 但與其在文章中自稱是自行設計, 他其實可以將製作過程中所參考的網站資料全貼出來, 以鼓勵更多中學或大學生來參與。例如:
http://makezine.com/projects/make-36-boards/nuclear-fusor/
附帶一提, 該台灣學生的儀器中其實有可能完全沒有fusion 發生, 他似乎不知道裡面的光其實主要是來自帶電粒子在 plasma 中被加速所發出的, 而不是 fusion, 當能量不夠或有效粒子個數密度不夠時, fusion 並不會發生。即使 fusion 發生, 其能量其實也不高。
Taylor Wilson 在 2011 年我們給他最大獎的主因有二, 第一是他大幅簡化了儀器設計, 第二是他還自製了輻射偵測器證明 reactor 裡有 fusion 發生。






Yup, I built a nuclear fusion reactor
www.ted.com
Taylor Wilson believes nuclear fusion is a solution to our future energy needs, and that kids can change the world. And he knows something about both of those: When he was 14, he built a working fusion reactor in his parents' garage. Now 17, he takes the TED stage at short notice to tell (the short…

Sundate. wrote:
既然不是自創

怎麼一堆人說他是天才?

難道我現在自己做出燈泡

就可以說是我發明的

然後把燈泡取作另一個名字

說畢竟是我自己想出來的我還是想叫這名字嗎?
...(恕刪)

雖然大家都唸過燈泡的原理, 不過也沒關係,
如果你現在開始, 不要上網查資料, 然後就能自已作顆燈炮, 我也會當你是天才.
  • 1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