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haha1973 wrote:為了要讓孤大能看清楚...(恕刪) waihaha1973 大大,首先感謝您的抬舉,您太看的起小弟了.但是......先強調一下我不是一位專家,只是喜歡和同好討論分享而已.1.您所提到是否是年代久遠才產生包漿現象?小弟判斷會讓您有年代久遠才產生包漿現象的認為,應該是圖七的一些玉皮讓您以為是沁色所以才會認定此玉件年代久遠,玉件沁色後玉質大多會鬆散,可是您的玉件並沒有此現象.緬甸玉要盤到包漿小弟認為困難度很高,模氏硬度接近7 談何容易.所以小弟建議再送拋光一次會比盤到包漿容易多.2.此手工雕的玉件是否看的出年代?咳......小弟並非[秦神人] 況且他還有同學可助陣(顯微儀器與紫外線光譜...等),小弟只有一雙鬥雞眼與過時的電腦螢幕(View Sonic)有時還會罷工..........至於年代的判別小弟不是小弟的強項......抱歉了.如果說到美感小弟認為還需稍做修飾會更好一些.3.對於玉質的判別?小弟認為此塊玉件的質地應該像是接近馬牙種.馬牙種的特點是色夠綠且大部分面積是綠色,卻是瓷底,不透明.水頭一定要夠,不然難以增值.以上為小弟的見解,若有得罪還請見諒.
很謝謝孤大的回答,但因為這些照片都是手機照,所以我無法顯現出那個質感,孤大目前所看到照片的綠,都不是在第一層,但用手機照,卻都看到白綠混雜,所以我拿在手裡怎麼看都認為它是包漿,因為綠都在第二層,我以照片的魚身為例,照片在一般光線照是白多綠少,但強光照卻是全部綠色,我認為一個雕翡翠的師傅,不可能說雕一件玉,明明知道底層是綠色的,他不把它磨出來,偏偏要留一層白色的,而且剛好這形狀也是魚,所以剛好雕一隻白色包青底的魚~~~這有可能嗎?這就是我認為它是包漿的原因再次謝謝孤大以及版上回答的朋友
新桐 wrote:我多嘴回答一下:這位...(恕刪) 其實很多時候人會有揀到寶的心態..會忘了客觀的分析..雖然對玉石沒有很深的研究..可是看看.種.水.色.刀工.其實答案就有了..機器或手工雕刻..很明顯看的出來...可是有時是人性的問題會跳脫不出那個想法..就好像電視報導很老套金光黨騙人的手法..可是當局者迷...還真的會有人受騙上當...要知道值不值錢..也很簡單..隨便找間大一點的當舖..問他收不收..如果當舖願意和你談價格.表示也許你挖到寶了.連收都不收..幾分鐘立刻就知分曉吧...
以前只用10倍的放大鏡玩賞玉石,最近網購了兩只40倍的放大鏡,希望對翡翠玉石的結構,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結果之前認為是A貨的,用40位放大鏡看,都是石裂紋如B貨,現在沒有信心了。不知各位大大是用什麼輔具來鑑定翡翠的?40倍會太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