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捷運跟蓋巨蛋有點像,蓋蛋容易養蛋難(台北大巨蛋從他營運模式試算,幾乎每天都要舉辦兩萬人的活動才能達營運平衡),拉軌道已經很難了,經營軌道,更難,因為這涉及了整體的條件與搭配的解方。這個經驗去問殷琪就知道了,沒人搭的軌道事業,在屋頂拉再多五色旗也不會改善營運狀況。
以前讀過北捷的資料,記得台北捷運公司的資本額為70億,但是捷運系統單就機電設施的維護 、升級跟汰新,大概每五年就要燒掉一個資本額,從這裡就可以知道營運一個軌道事業是多大的挑戰,而這種挑戰其他城市一樣逃不掉,這種挑戰也不是為政者有沒有願景就可以克服的,而是每個交通解方都是在地的客製方案,必須由治理者提出一套[負責任]的適合在地方案。澳洲雪梨的人均收入比我們高,他們的政黨政治也比我們上軌道,但是雪梨市也沒因為這樣就一定要弄個整個都市系統的捷運,我想,這是因為他們有深思熟慮的討論過,決定他們不需要這種方案,因為交通這種基礎設施,是非常貴的公共投資,沒想好千萬別亂搞,沒搞好,就一定是災難。
是的,如果沒深思熟略就躁進盲動,捷運系統就會變成超大錢坑惡夢,相關公共預算會像黑洞一樣,吞食掉其他部門應該要推動事務的經費,不說國外其他城市案例,單單就台北捷運來看,新北投線幾年前就已經出現營運窘境,班車時距逐漸拉長已不符居民需要,甚至已經有人評估是不是該把新北投線整個改成電動人行步道。
這個經驗,顯見了城市建設規劃不當的代價,而這個代價是你、我要付,甚至是你兒女孫子要一起付。高雄的經驗看來已經出現了這種風險,有人認為只要高雄有完整路網就不會有這種問題,我認為這種說法把問題小看了。
從公共事業的學理角度來看,捷運這種公共服務設施,必須把整個基礎建設所節省的社會成本(交通、污染、 時間......等)與創造效益(周邊地價、社會公平.....等 )一起計算,大家在爭取建設時,都會放大了這部分的宣傳。但真實的捷運經營就是一筆收入支出的會計帳,每天開門就是各種支出,而且(相較於其他公共部門)是天價的支出,如果沒有既有條件(人口密度壓力、區間交通旅次需求、城市產業基礎.....)或是相關公共管理(大幅提高周邊區域停車費率以減少市民開車機會、優惠費率、區間接駁巴士、以及讓騎機車變成一件不方便的事.......),那麼,很可能因為路面車輛少了,騎機車照騎機車(很多人超愛停車時雙足落地處就是目的地),愛開車的更愛開車,或是覺得路更好開而大家更愛買車(如果道路面積真的因為捷運空了出來),那麼,捷運收入短缺壓力就會更加巨大,而且,會出現另外一個嚴重問題,就是[各種公共運輸選項彼此慘烈競爭],因為你沒讓原本習慣使用私人運具的使用者改用公共運輸,而是讓原本就是公共運輸客群在不同公共交通裡換了選擇,那麼不管是捷運、公車、計程車,可能都成為運量不足的倒楣鬼,這將衍生新的問題。
另外,有人談到新的捷運站體失去特色,
捷運站的特殊建築空間表現有多少討論的價值?我個人非常保留。
各位猜猜世界上最富麗堂皇的捷運系統在那個城市?答案是莫斯科。
這是因為前蘇共為了強調捷運是專為普羅工農階級服務的公共運輸,可以凸顯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治正確性,所以不惜成本把捷運裝飾的金碧輝煌,氣勢萬千。公共建築,多半都是帶有這種夾雜權力意涵的把戲,成為公共營造的起點,台灣當然不例外,但把戲政客人人會玩、也各有巧妙,甚至也偶爾會帶來提升公共的進步價值,對於捷運站體的思考,我認為應該回到捷運的「正辦」來檢視這項議題。
捷運,主要是解決城市的交通問題,不是透過站體空間型態來彰顯政府如何有為。政府確實有為,城市的產業興旺,交通旅次頻繁,配以合適管理方案,大量旅次被捷運所吸收滿足,城市活力頻繁卻不造成巨大交通困境,政府的有效治理自然會銘刻於市民的心中,自然為市民所認同,真的不需透過過度誇張的站體建築來昭告天下。
我的意思當然不在於反對有特色的公共建築,而是捷運有營運的挑戰,太特殊的站體建築將是具體可見的鉅額維護負擔,甚至變成一種公共風險,台北捷運劍潭站採用巨大龍骨懸吊式的站體,是很有特色,但是台灣是高風險的地震區,遇到超大地震時這捷運站會不會變成周邊最可怕的風險製造機?又如高雄捷運有個站體為了創造港都意像,仿造船殼採用一個大面積整體烤漆的入口飛簷,這站體在開張時一定如鏡面般燦爛(當然剪綵時主角的笑容一定也如桃花般燦爛),但台灣的多雨天候、帶著粉塵酸性的空氣,日子久了,整個船殼飛簷底下可能都是落水的水流漬痕與污塵,到時該如何維護清運?
當然, 捷運公司可能都想好有解方了,只是我想到貝聿銘在羅浮宮的金字塔,每年都要定期花大錢請「攀岩專家」(真的是攀岩專家喔,一般清潔工人上塔可能會出意外)由塔頂垂降才能清潔金字塔的玻璃,那高捷公司的對策是什麼?會不會很貴?如果很貴,會不會變成不應有的公共支出?如果太貴,會不會變成維護強度不足的形式作業?.........這些問題,其實都會一一反映在捷運營運的壓力上,也是一開始規劃時就應該要面對的課題,卻也是為什麼很多城市在興建捷運時,都採取標準站體,或是簡易入口的原因。捷運站體,真的,不太需要花枝招展(就是個入口罷了),空間也不要奇技淫巧(你/妳會在裡面冥想沈思體悟人生嗎?都是刷卡穿越疾行疾過),關鍵在於捷運能不能解決都市交通問題,沒什麼華麗站體與入口的巴黎捷運系統就是值得參考的例子。
同樣生活在台灣,我自然希望每個城市都很好,只是捷運系統確實茲事體大,沒搞好就會是財政災難,但代價都是妳我要共付的,所以多說了一點,也提供大家討論的參考囉。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