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文長多圖注意]自製等離子喇叭--初代機2.0(2017/01/03更新至2.0)

相當有意思的東西!

不過就高音單體而言,底噪似乎比傳統圈動式單體高了一些?
此外,您不做個響應頻率的測量嗎?
鼴鼠 wrote:
相當有意思的東西!...(恕刪)


  背景雜音可能因為PWM的調變沒有調整好、放電針接觸不良、電磁干擾等等的問題,會持續嘗試改善。MOSFET使用STP75NF75是因為它不容易損壞,但是就是太小聲而且閘極最低電壓較高(估計是底躁的來源)。
  目前正在嘗試STP80NF75L,它的發聲音量可以到很大,但是PWM很難調,就連工作時對溫度的變化也很敏感,還在熟悉調整當中,STP80NF75L可以很快讓鐵盒子開啟散熱風扇,輸出功率應該是比STP75NF75大很多。
  至於響應頻率測試,可能暫時不會接觸,畢竟應該先等這個裝置的工作環境特性與條件了解差不多之後再來測試,本土的相關教學真的太少了。
真神奇....還搞不懂發聲原理
kh9340519 wrote:
在文章開始之前,有...(恕刪)
這也太猛了吧

kh9340519 wrote:
在文章開始之前,有...(恕刪)

icewalker wrote:
真神奇....還搞...(恕刪)


謝謝大大提醒,竟然忘記加入發音原理,文章有補上了(文長用錨點比較好找),雖然只是個大概,不過可以參考一下。
傳統動圈喇叭必然要有磁鐵、線圈、紙管、音膜等零件,可以在分為驅動單元(磁鐵+導磁金屬)與振動單元(音膜+線圈),電漿喇叭好玩的點在於他沒有上述的那些東西,它是透過電流的頻率影響電漿密度,由於電漿密度隨電流快速的變化進而使得周遭空氣發生振動,於理論上來說幾乎沒有失真這個問題,而且還有相當良好的原音重現性質(動圈式的喇叭會根據音膜的材料、內阻尼大小而有所差異),因為沒有驅動系統,所以就功放來說還很省電! 隨著頻率越高,聲音的指向性會越趨明顯,電漿喇叭如果沒有用Horn的話,事實上是以全平面的方式發散(2D-360度,Z軸會隨距離提升明顯衰減)。

論缺點的話,因為能有效利用的電漿的體積有限,要做到很大、很粗的電弧是一件不太容易而且危險的故事,所以推動空氣的面積相當的受限(低頻推動的空氣要夠多我們才會有感覺),市售品多會將電漿喇叭作為超高頻、高頻喇叭所使用,甚至業者會直接建議分頻點直接做在10kHz,極限通常會定義在50k~100kHz,這也是樓主的玩具沒有低頻的原因,當然電漿的穩定度也是一個很嚴肅的原因。

市售品的價格要嘛一台機車,要嘛一台國產車,樓主可以自己DIY真的不簡單,值得鼓勵!
有需要量測SPL特性可以跟我說一聲~無響室隨時待機XD

angel771231 wrote:
傳統動圈喇叭必然要...(恕刪)

謝謝大大的指教,因為這喇叭的發熱太嚴重了,所以還在電路上做研習,SPL可能是好一陣子以後的事了...
目前又做出了一款使用ZVS驅動模式的喇叭單體,雖然幾乎不怎麼發熱,體積也很小,但是在音量、電漿穩定度等方面都不怎麼好,還想再繼續改進,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真的讓這種喇叭做進一步聲音測試。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