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

讓他沉吧....

太可惜了。如果生在美國應該是直接保送麻省理工學院。
我要更正一夏
我忘記補充
美國人他們用超短脈衝打種子
但那個種子是用玻璃封住原料、不是你的裝置
難怪剛剛講話都雞同鴨講

如果記者來了我是勸你盡量低調因為就我經驗.....
可是有網友說要商業化我覺得很難因為就美學效果來說
你就要跟電漿球競爭了
你跟別人說你的有核反應可是一般民眾不懂.....
而且你裝置做到核反應的成本一定輸一般電槳球成本

我也覺得水沒必要收
因為他今天是做一個小又精巧又能表達物理靈魂的東西
他今天只是無法證明、可是值得一試
因為國外業餘科學家有人做成功沒理由不做

至於這東西要做到期刊等級我也覺得很難
我不是做高能所以剛剛另一位網友提的反應速率量跟總量觀念我沒辦法理解
不過他如果真的是做高能物理同行會這樣說也是有他理由吧



Selu wrote:
可能我口才不太好吧但...(恕刪)

樓主精神值得鼓勵~
這真的是量少,不叫慢~
這不是口才解釋問題~
是在科學名詞上的定義認知正確度的問題~
強烈建議樓主把這個觀念修正過來~
因為在科學上,兩個人對同一個名詞的定義如果不同,會造成溝通問題,有時候在和其他單位配合研究時,會出現預期外的大錯誤~
未來在正式的研究成果要做成文件時,才不會有雞同鴨講的問題~
純建議,勿筆戰~

Selu wrote:
可能我口才不太好吧
...(恕刪)


如果照你說的,
那可能就有問題了,
因為核融合要發生,
先決條件就是粒子間的碰撞頻率不能太低。
不然粒子跟粒子撞在一起的結果不會是核融合,
而是會像撞球一樣的彈性碰撞。
要發生核融合反應,需要的是完全非彈性碰撞。
也就是像泥巴丟牆壁那樣黏上去,
這是需要很高的碰撞頻率的。(所以核融合的觸發條件比核分裂高得多原因在此)
碰撞頻率太低的話粒子間會傾向彈性碰撞。
所以你可能要再去確認一下是不是真的有核融合反應發生。

Selu wrote:
本來就會有電子躍遷的...(恕刪)


看完本文本就有想提出樓主是否真的有核聚變的證據
留言看到這裡覺得您很棒
同為理科學生真的很慚愧
期待您提出更多證據
加油!

myv3688 wrote:
收回來的原因是什麼?...(恕刪)


務實~嚴謹~創新,這是做研究的基本。

還有我不是老師,也一直都還在做研究。

Selu wrote:
----------...(恕刪)


台灣技術宅也開始點技能樹了嗎
有一天,我在我家頂樓看見了八雲紫,一時激動的說不出話來,直到稍微冷靜時,我喊了一聲:「紫媽!」於是,我眼前陷入一片黑暗......

Selu wrote:
----------...(恕刪)



真是太炫了~

給樓主拍拍手~

"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
人材啊!!
大膽假設,小心的求証!!
會不會以後你變成台灣的鋼鐵人...
  • 1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