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造價幾十(?)億 花費近十年打造的開箱文...

別像炸弧線一樣爛就好了~~~~~
台灣蓋了那麼多條捷運~~~~為何沒有辦法培養國內捷運製車企業呢~~~~
難道還是為了回扣嗎~?

台北捷運真的讚啦, 羨煞我們這樣窮鄉僻壤的鄉下人....

只能開車上班....哎
錯, 安全是第一考量

契科夫 wrote:
全罩式安全門我去香港...(恕刪)
按一個讚! 五分奉上

感謝這些默默為所有公共工程辛苦付出的人
讓大家有更好的生活
我只在行天宮站進出過,發表一下感想
1.蘆洲線的入口到票口這一段像港鐵,都有一段距離,而月台就像高捷了
2.行天宮站的台語我聽到的就是中文直翻,不是一般媽媽口裡說的恩主公
3.行天宮站的1與2號出口是民生東路端,3與4是行天宮端,,而3號出口標示行天宮方向,卻只有一個手扶梯,而四號有2個
問題來了,這是唯一標示行天宮的出口,來拜拜的行動上沒有年輕人方便,無論手扶梯上行或下行都對他們不方便,
四號出口比較適合作為行天宮的標示出口


www.flickr.com/photos/jk251
還是希望高捷及配套的路網可以再完整密集一點
不管是輕軌,高架,公車網都好
相信習慣是可以透過學習而改變的

另外希望不要再用北捷賺錢(?)高捷虧損來說高雄不能再蓋捷運了(或是其他縣市)
兩者的成本差那麼多(一個是蓋好送給你經營,一個是要自己花錢蓋)
一個國家有城鄉差距真的是國家政策的問題,單靠地方政府努力是不夠的~~
還是希望高捷及配套的路網可以再完整密集一點
不管是輕軌,高架,公車網都好
相信習慣是可以透過學習而改變的

另外希望不要再用北捷賺錢(?)高捷虧損來說高雄不能再蓋捷運了(或是其他縣市)
兩者的成本差那麼多(一個是蓋好送給你經營,一個是要自己花錢蓋)
一個國家有城鄉差距真的是國家政策的問題,單靠地方政府努力是不夠的~~
MATOI wrote:

樓主只不過是分...(恕刪)


還是希望高捷及配套的路網可以再完整密集一點
不管是輕軌,高架,公車網都好
相信習慣是可以透過學習而改變的

另外希望不要再用北捷賺錢(?)高捷虧損來說高雄不能再蓋捷運了(或是其他縣市)
兩者的成本差那麼多(一個是蓋好送給你經營,一個是要自己花錢蓋)
一個國家有城鄉差距真的是國家政策的問題,單靠地方政府努力是不夠的~~

squeez wrote:
簡單的提供一些跟自己背景有關的看法,請大家參考。
...
從公共事業的學理角度來看,捷運這種公共服務設施,必須把整個基礎建設所節省的社會成本(交通、污染、 時間......等)與創造效益(周邊地價、社會公平.....等 )一起計算,大家在爭取建設時,都會放大了這部分的宣傳。但真實的捷運經營就是一筆收入支出的會計帳,每天開門就是各種支出,而且(相較於其他公共部門)是天價的支出,如果沒有既有條件(人口密度壓力、區間交通旅次需求、城市產業基礎.....)或是相關公共管理(大幅提高周邊區域停車費率以減少市民開車機會、優惠費率、區間接駁巴士、以及讓騎機車變成一件不方便的事.......),那麼,很可能因為路面車輛少了,騎機車照騎機車(很多人超愛停車時雙足落地處就是目的地),愛開車的更愛開車,或是覺得路更好開而大家更愛買車(如果道路面積真的因為捷運空了出來),那麼,捷運收入短缺壓力就會更加巨大,而且,會出現另外一個嚴重問題,就是[各種公共運輸選項彼此慘烈競爭],因為你沒讓原本習慣使用私人運具的使用者改用公共運輸,而是讓原本就是公共運輸客群在不同公共交通裡換了選擇,那麼不管是捷運、公車、計程車,可能都成為運量不足的倒楣鬼,這將衍生新的問題。


這個可利用高捷來實驗一下就知道結論是什麼了,把高雄的市區幾乎都劃紅線,汽機車一停就拖吊而且一定要做到幾乎100%的程度。這樣子再來看看高捷的命運會如何。

我也是愛騎機車一族,就算有捷運還是騎機車,直到後來不知是哪位機車人士,把機車停車位越弄越少,而且還要收費,變成騎了機車去買個書雖然直接到門口了,但找了半個小時找不到位置,而且還是繞到己經離目的地好遠的位罝停了(還是紅線勒),但又怕被拍照。
幾次後也只好乖乖的坐捷運啦,雖然離目的地有點遠,但算一算花找機車停車位的時間早就超過從出站走路到目的地的時間,再加上就算找到停車位還不是離目的地很遠,而且也是要花停車費,那跟做捷運到底差在哪裡呢?

再怎算還是撘捷運比騎機車方便了,而且又不用自己騎,也不用擔心過站,
到底是誰把機車停車位弄那麼少,還要停車費的,給我出來,我OOXX你...

雖然心裡真的很OOXX,但良知告訴我還是要支持這個政策,讓我變成捷運一族

squeez wrote:

另外,有人談到新的捷運站體失去特色,
捷運站的特殊建築空間表現有多少討論的價值?我個人非常保留。

各位猜猜世界上最富麗堂皇的捷運系統在那個城市?答案是莫斯科。 YES

...
,卻也是為什麼很多城市在興建捷運時,都採取標準站體,或是簡易入口的原因。捷運站體,真的,不太需要花枝招展(就是個入口罷了),空間也不要奇技淫巧(你/妳會在裡面冥想沈思體悟人生嗎?都是刷卡穿越疾行疾過),關鍵在於捷運能不能解決都市交通問題,沒什麼華麗站體與入口的巴黎捷運系統就是值得參考的例子。

同樣生活在台灣,我自然希望每個城市都很好,只是捷運系統確實茲事體大,沒搞好就會是財政災難,但代價都是妳我要共付的,所以多說了一點,也提供大家討論的參考囉。


芝加哥的入口也是超級沒什麼設計感,入口處的閘口還有事沒事就當機進不去,還要繞到另一邊的入口真的
連車子也常常在你看到他要進站時當機停在軌到上真是無言。

不過市區真的很漂亮就是了,如果台北市很漂亮的話,我想捷運不好看也沒關係,反正觀光客還是會喜歡來台北市看看,但如果台北市不漂亮,而捷運也不漂亮那我們城市的亮點也哪呢?

yujason wrote:
[文湖線]真的很兩光,每天都塞到爆,
車箱比過去的木柵線還擠,
真不知道當初規劃是不是沒把內科的流動量算進去嗎?
真希望文湖線能在這方面作點改進


大大您好
我有一個小小的疑問,
我撘文湖線從忠孝復興站出發是滿滿一箱人記得好像是中山國中站後忽然從很擠的車箱變成小貓2、3隻(非假日上午9:45分時),
這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我撘淡水線時,在這種非假日上午9:45分的時間沒遇到過一個車箱才只有2人。

那時真的覺得怪怪的,而且還一路都一直是這樣坐到了南港展覽館才下車。


  • 2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