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來自德國、擁有百年聲學研發歷史的 -「beyerdynamic」,對於耳機有研究的發燒友們肯定對其不陌生,「beyerdynamic」源自 1924 年的德國聲學研發傳統,從電影揚聲器、早期動圈耳機到專業錄音室話筒,品牌長年的工程累積成為產品在聲學調教、機構設計與量產品質上的基礎。該品牌旗下的 T1、DT1770、DT1990 等型號耳罩式耳機,也是筆者當初入坑時與其他 高階/旗艦 耳罩式耳機參考標的之一;而「beyerdynamic」自家的耳道式耳機 - 「beyerdynamic Xelento Remote 2nd」 上次開箱同樣也讓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個以DT系列、T1等經典型號在錄音室與發燒友心中奠定不朽地位的德國品牌,這次帶來的是 「beyerdynamic」將過往深耕音頻技術的品牌基因融合真無線藍牙,所推出的旗艦真無線藍牙耳機 - 「beyerdynamic AMIRON 300」,而它的表現究竟如何? 就讓我們邊看開箱邊說~
開箱與照片集
>包裝&配件一覽<


▲ 在包裝設計上「beyerdynamic AMIRON 300」維持了該品牌一貫的設計語彙,黑色的背景搭配滿版品牌Logo、簡約的耳機3D圖及產品特色標示。

▲打開包裝,映入眼簾的是大大的「beyerdynamic」品牌Logo,掀開後即可看到充電盒本體及五對耳塞。

▲配件部分包含 五對各尺寸耳塞、Type-C充電線、說明書。較值得一提的是,「beyerdynamic AMIRON 300」所配備的耳塞有著簡易防止異物的橫向網狀設計,也同時減輕用戶在清潔上的負擔。
>充電盒本體<


▲充電盒表面採用了親膚材質處理,觸感極佳,中間有 beyerdynamic Logo刻印,充電盒在充電上支援Qi無線充電,續航能力上單次耳機約 10 小時、加充電盒合計最長可達 38 小時。

▲打開充電盒,耳機本體靜靜地躺在其中,盒內耳機與充電接點的設計讓放取順手且定位精準,且在充電盒開闔的絞鍊處使用霧面的金色配色,讓視覺上更有亮點。
>耳機本體<



▲耳機本體線條圓潤,機身透過外側面板觸控操作,觸控面板上除有著品牌Logo刻印外,同時有著一顆LED指示燈號,外側面板與入耳區域使用亮面銀色飾條作點綴,在機身側面也有著beyerdynamic 及AMIRON 300等型號刻印。
實際配戴感受上,得益於耳機本體輕盈、入耳導管角度與軸心設計,加上橢圓形耳塞的設計,在配戴穩定性及密閉性上表現良好,行走或通勤時相當穩定,基本不會有明顯移位感。
另外筆者在替換耳塞時,發現耳機導管有著上下的溝槽用於固定耳塞,耳塞同樣有著溝槽的設計,讓橢圓形的耳塞不會隨意滑動及意外脫落。另外原廠耳塞在設計上耳帽厚度較薄,雖能提供更為舒適服貼的佩帶感,但卻降低了耳機本體的被動降噪效果,假若實際配戴後想加強耳機的整體降噪效果,不妨可以透過更換他牌耳塞來做改善。
>連線與通話<

▲在連線規格上,「beyerdynamic AMIRON 300」具備Hi-Res認證,配備藍牙 5.3傳輸,並支援 LDAC與aptX™ Adaptive編碼,在 Android等支援高品質編碼的裝置上可將Hi-Res認證的效益最大化,也能更大幅保留聲音細節及提供更好的還原力。

▲在通話表現上,「beyerdynamic AMIRON 300」在左右耳各配置了3個MEMS 麥克風 (合計6個),以及搭配高通的cVc™降噪技術,能精準收取使用者的語音,並有效過濾掉背景的風聲與嘈雜聲。總的來說,6個麥克風的配置讓「beyerdynamic AMIRON 300」的通話可用性與口語清晰度屬於上乘,在捷運站、馬路邊等惡劣環境下進行實測,對方皆能清晰地聽到我的聲音,這對於需要頻繁通話的商務人士或通勤族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
>降噪與環境音<


▲在降噪模式下,「beyerdynamic AMIRON 300」提供了5段式ANC主動降噪,從輕度的辦公室降噪到強效的通勤抗噪,使用者可以透過專屬APP(MIY)自由調整,而5段式ANC提供了更細緻的降噪等級分配(從輕度到強力),在市區高鐵/捷運、咖啡廳與辦公室三種環境下我分別做了 A/B 比較:
1. 通勤(高鐵/捷運):中高等級ANC可降低低頻引擎與車廂共振,但在強風或車窗震動伴隨的高頻噪聲時,ANC的深度不及目前市場上最極致的機種,但整體聽感更自然、不會產生過多的封閉感及耳朵聽感上的壓力。
2. 咖啡廳(人聲與餐具聲混合):ANC在削弱環境噪聲同時保留部分人聲,用戶也可搭配通透模式能更清楚聽到對話。
3. 辦公室(人聲與電風扇風噪):這個場景下我想比較著重敘述風噪控制的能力,在電風扇側面對著耳機直吹的狀態下,「AMIRON 300」是幾乎聽不太到電扇風噪聲音的,整體風噪控制力十分優異。
而與之對應的通透模式,開啟後,外界的聲音能清晰且真實地傳入耳中,沒有多數耳機那種不自然的電子放大感,無論是與人交談或注意周遭環境,都無需摘下耳機。
結論:實際體驗下,5段式ANC的存在不是為了追求極端隔離噪聲,而是讓使用者在不同場景下選擇適合的降噪深度;它的降噪效果非常自然,沒有過度的耳壓感,能有效地隔絕大部分環境噪音,卻又保留了必要的聲音提示。
>獨家App<


▲搭配自家的 「beyerdynamic App」,本App幾乎涵蓋了你能想到的所有自定義功能,其中有著 多種EQ、降噪自適應開關、ANC風噪檢測、5段降噪/通透切換與韌體更新、低延遲開關、自定義操作手勢等多項功能;在ANC模式下可調整的自由度相當大,對音色調整有需求的用戶也能快速微調出自己偏好的聲音曲線。
實際聆聽感受
-聆聽設備: Iphone 15 Pro
-聆聽音訊來源: KKbox 無損 (AAC編碼)
在聲音單元上,「beyerdynamic AMIRON 300」與筆者過去曾開箱的「beyerdynamic Xelento Remote 2nd」同樣採用特斯拉發聲單元,加上拜雅自家的調音,說AMIRON 300是無線版本的「小 Xelento」也不為過。
在過往beyerdynamic 的耳罩式耳機中,筆者最喜歡的型號莫過於 DT1770 及 DT1990,雖二者在音色的詮釋上有些不同,前者聲音較為溫潤帶有厚度,後者則是均衡、細節豐富,不過二者在聽感上卻都十分討喜。而本次帶來的「beyerdynamic AMIRON 300」在音色表現上較於傾向 DT1990 那種細緻、細節豐富的聽感。
筆者聆聽的第一印象是 "橫向音場寬鬆、舒展",聆聽者可十分輕鬆的注意到音場周邊的樂器及聲音細節,這同時也是其在音色上最大的優勢 - 巨大寬鬆的橫向音場、伴隨左右的樂器細節大量包圍聆聽者。在部分複雜編制的曲目中,樂器及人聲的層次鋪墊到位,能在不掩蓋主角的前提下聆聽到大量的細節,讓聆聽者輕鬆分辨每一把吉他或是合聲的位置;換句話說,它不是把細節堆在同一個點上,而是把細節鋪散在左右,聽起來更有空間感,這對喜歡分離度與定位的發燒友來說,是很大的加分。
中頻線條明顯、帶有充足的水分不乾澀,人聲位置稍稍靠前、聲線厚度適中、口型明確;低頻部分以動圈來說量感抓得剛剛好,比起同樣是特斯拉動圈的「Xelento Remote 2nd」來說低頻可以說是收斂許多,在保留曲目該有的低頻量感同時,卻提供收放速度快、扎實的低頻,且低頻在力道及下潛深度上都表現得十分出色,能夠精準的給予聽者一記又一記扎實、精準的低頻重拳。
在「Ed Sheeran-Happier」曲目中,主唱的演唱聲線、喉音皆相當清晰,耳機要詮釋本曲的難度雖不高,但要 "唱的好聽" 卻不是那麼簡單,「beyerdynamic AMIRON 300」在此曲目中除能輕鬆將依些演唱、樂器細節提供給聆聽者外,也同時將厚度、氛圍感等拿捏得宜。
在「美秀集團-愛情的大壞蛋」曲目中,主歌修齊的聲線與背景的電吉他分離度相當出色,在其他樂器一次灌進來的副歌中,動態也能從容的展現,演唱者主角與陪襯的樂器皆有明確的定位及分離度,此曲目中筆者個人相當喜歡電吉他的表現,而「beyerdynamic AMIRON 300」詮釋下的此曲電吉他聲線清晰,整首曲目中能明顯感受到它的存在不被掩蓋。
聲音綜合評測下,「beyerdynamic AMIRON 300」的聲音表現絕對可以站穩真無線藍牙耳機的第一梯隊,在聲音素質及調音完整度,甚至不比同樣價位的有線耳機遜色,音色表現相當全面,是調整得相當出色的高階動圈耳機。
結語
整體來說,「beyerdynamic AMIRON 300」給我的定位很明確,他不是那種用浮誇規格堆砌而成的耳機,而是把自家能做到最好的東西 - 聲音,完全濃縮在耳機內,確實地提供給用戶第一梯隊的音色表現;它擁有旗艦級真無線藍牙耳機應有的一切:出色的降噪、清晰的通話、穩定的連線與舒適的配戴感;但它最核心的價值,依然是那無可取代的「beyerdynamic」獨家的聲音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