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藍牙無線耳機市場競爭相當激烈的今日,音質表現、降噪技術幾乎已成為藍牙耳機的標準配備。從日常通勤到音樂聆聽,擁有一副優秀的藍牙降噪耳機,不僅能夠隔絕環境噪音,還能提供純粹細膩的音樂聆聽體驗。然而,各大品牌在技術研發與聲音調校上的取向不同,使得市面上的耳機產品各具特色。不過近年各大音響品牌對於耳罩式藍牙降噪耳機的更新頻率趨緩,因此在本次集評選擇的 ag WHP01K MK2、Apple AirPods Max、Bang & Olufsen Beoplay H100、Bose QuietComfort Ultra、Sennheiser MOMENTUM Wireless 4 以及 Sony WH-1000XM5 六款藍牙無線降噪耳機,或許都不算是新品,但依舊是目前各品牌的市售主力耳機。
這六款藍牙降噪耳機各自代表了不同品牌的技術理念與聲學表現,從 Sony 與 Bose 在降噪領域的長期領先,到 Apple 的產品生態系的整合,每一款產品都具備獨特的市場定位。布萊恩將會針對外型攜帶性、配戴舒適度、操作體驗、降噪與通透效能、語音通話品質及音質表現六大項目進行深入分析,並透過數據化的測試與實際體驗,分析它們在不同場景下的表現,幫助消費者選出最符合自身需求的理想耳機。
ag WHP01K MK2
Apple AirPods Max
Bang & Olufsen Beoplay H100
Bose QuietComfort Ultra
Sennheiser MOMENTUM Wireless 4
Sony WH-1000XM5
PS. 品牌排序依照英文字母順利,不代表任何意義。
▋ag WHP01K MK2

來自日本傳統音響品牌 Final 所監製的 ag 品牌,繼 2021 年推出 ag WHP01K 無線降噪耳機後,又為消費者帶來了新一代的無線降噪耳機 WHP01K MK2。耳機本體採塑膠材質打造,並延續前代使用簡約俐落的風格設計,搭配不易沾染指紋的霧面消光塗層,同樣能讓這款耳機展現其超越平價耳機的質感。橢圓形的耳罩外殼同屬中型尺寸配置,對於頭形較大的使用者來說,較容易出現耳罩壓迫到耳朵或頭帶壓迫到頭部的情況發生。

在收納機能部分,WHP01K MK2 具備可折疊結構設計,因此不像本次集評的其它款式耳機附上硬式收納盒,而是隨附具有束口功能的軟式收納袋,不用擔心收納空間不足的問題,還能放入充電線與 3.5mm 連接線等配件,比較可惜的是這個收納袋僅有基本的防潑水功能,在攜帶收納時還是要稍微注意防水與硬物壓迫。

從實際配戴舒適度來看,ag WHP01K MK2 的本體重量為 260g,搭配中型尺寸的耳罩機殼配置,相較之下,對於頭型較小的使用者來說,會有較為舒適的配戴體驗,能完整包覆耳朵,帶來不錯的物理隔音效果;但對於頭圍較寬的使用者來說,耳罩帶來的左右壓迫感就會稍微明顯一點,這也會導致長時間配戴較快出現悶熱感的情形,另也會耳罩無法完全包覆耳朵造成額外的不適感,實際的配戴感較爲受限。

ag WHP01K MK2 則是採用實體按鍵配置,按鍵為傳統機械式規格,在按壓時的手感偏硬有明顯的段落感,且在實際操作時即便有開啟降噪模式,還是能明顯的聽到按鍵操作時發出的清脆聲,這部分同樣沒有獲得改善。操作按鍵本的顆粒造型與操作功能配置有著明顯的差異,不太容易出現操作錯誤的情況,能夠減少操作學習的時間成本。
- ag WHP01K MK2 主動降噪效能
- ag WHP01K MK2 被動降噪效能
根據 ag WHP01K MK2 實際測試後所獲得的主動降噪與被動降噪圖表可以發現,這款耳機的主動降噪在 50-200Hz 堤頻段擁有不錯的降噪效果,最大的降噪深度接近 -20dB,這代表對於車輛引擎低頻轟鳴聲等環境噪音有顯著抑制效果。然而,在 200- 1000Hz 中頻段中,降噪效果則會逐漸減弱,這代表對人聲或日常環境音的抑制力有限。最後看到 1000Hz 以上的高頻段部分,則可明顯發現主動降噪效果幾乎完全,甚至在部分高頻段還出現微幅增強,這代表這款耳機無法有效抑制像是按鍵敲擊聲等高頻噪音。
從被動降噪圖表來看,則與主動降噪效果的圖表恰好相反,在 50-200Hz 低頻段的抑制效果相對有限,但在 200Hz 以上的頻段,被動降噪開始發揮作用,對於背景環境音有一定的削弱效果。最後在 1000Hz 以上的表現較佳,顯示這款耳機對於高頻噪音,如鍵盤敲擊聲、辦公室風扇聲等有較好的隔絕效果。簡單來說,WHP01K MK2 是透過主動降噪技術針對低頻音進行隔絕,並搭配被動降噪在高頻提供額外的降噪輔助。

在環境噪音來源相對較少的室內環境下,WHP01K MK2 能有效隔絕低頻的空調運轉聲音,但對於人聲的影響較小,而透過耳罩的被動降噪效果則可減少鍵盤聲及風扇聲。整體來說,ag WHP01K MK2 在安靜的辦公環境中能提供不錯的降噪體驗,但無法完全隔絕人聲,需要搭配較大音量設定的音樂播放聲音來達到完全的隔絕效果。而在戶外環境使用時,主動降噪技術能有效降低車輛低頻噪音,被動降噪能阻隔部分的風切聲與高頻噪音,使得日常在戶外環境下行走時能夠有更好的聆聽感受。建議在戶外環境下行走時,耳機音量也不設定的太大,以免降低對於周遭環境的感知掌握。

最後來看到在搭乘捷運與公車的大眾運輸環境下,ag WHP01K MK2 在 100-200Hz 低頻區間的降噪表現突出,對於引擎聲、車廂低頻震動的低頻噪音有明顯的隔絕效果,因此能有效提升搭乘交通工具時的舒適度。此外,被動降噪在高頻段的隔絕優勢,則能有效降低車內廣播聲與尖銳的環境噪音。整體來看,這款耳機適合經常日常通勤的使用者,能顯著減少移動中的噪音干擾。
ag WHP01K MK2 在低頻降噪方面表現優異,對於交通工具上的噪音有明顯抑制作用,高頻噪音則主要依賴耳罩的物理隔音能力。然而,由於主動降噪效果在中頻人聲上的隔絕效果有限,因此如果主要的使用場景是在辦公室或咖啡廳,可能仍會聽到部分環境人聲。整體而言,這款耳機的降噪效能足以應對大多數日常使用需求,也很適合時常搭乘大眾運輸的通勤族時使用。

從頻率響應圖表來看,ag WHP01K MK2 在低音頻段呈現明顯的遞減趨勢,顯示其低音表現較為收斂,並未刻意強調低頻量感或增強下潛深度。100Hz 附近的能量有所衰減,使得低頻較為輕盈,這樣的調音方式確保了低音不會過於濃厚,但可能會影響部分音樂類型的氛圍感。中音頻段 整體趨於平緩,聲音表現穩定且不偏不倚,使得人聲與樂器的音色較為中性,避免了過度強調某一頻段而影響整體均衡感。然而,在 1000Hz - 2000Hz 附近,曲線有輕微的凹陷,這可能使人聲表現稍顯薄弱,缺乏部分溫暖感與厚度。高音頻段則呈現明顯的提升,特別是在 3000Hz - 8000Hz 區間,高頻能量顯著增強,使得高音細節更加清晰,能夠提供良好的空間感與樂器分離度。然而,在高頻較強的樂曲中,可能會讓部分高音顯得較為突出甚至帶有些許銳利感。

在實際聆聽方面,透過老鷹合唱團《Hotel California》、中島美嘉《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韋瓦第《四季》小提琴協奏曲和電影《大娛樂家》主題曲《The Greatest Show》 來試聽 ag WHP01K MK2 在低音、中音與高音的表現。在《Hotel California》中,低頻鼓與貝斯的表現較為清淡,下潛不深,但低頻的輪廓感仍然清晰,吉他掃弦部分則展現出良好的分離度,使得撥弦的細節能夠被充分聽見,而人聲則較為輕盈,整體聽感偏向解析度導向。在《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中,人聲雖然清晰但略顯單薄,鋼琴聲音展現出清楚的殘響,空間感良好,但由於中頻稍微收斂,人聲的情感表達較為清冷,缺乏一定的厚度與溫暖感。
在《四季》小提琴協奏曲中,高頻的能量較為突出,使得小提琴的顫音表現非常明顯,樂器分離度佳,層次感清晰,但在某些高音段落可能會顯得較為刺激,長時間聆聽或許會帶來些許疲勞。在《The Greatest Show》中,大動態的場景展現出良好的音場感,合唱與銅管樂器的分離度清楚,但低頻的鼓聲較為輕盈,缺乏部分衝擊感,使得整體氛圍略顯保守。
整體來看,ag WHP01K MK2 適合聆聽搖滾、民謠、古典弦樂與流行音樂,特別是強調樂器細節與高頻解析的曲目,例如吉他獨奏、弦樂四重奏或演奏型流行歌曲。然而,對於電子音樂、重金屬音樂或需要強烈低頻力道的歌曲而言,這款耳機的低頻表現較為輕盈,下潛與震撼感有限,可能無法滿足低音愛好者的需求。此外,喜歡厚重人聲的聽眾可能會覺得中頻較為平淡,尤其是溫暖男聲或爵士樂中的女聲表現可能不夠濃郁。
ag WHP01K MK2 搭載了高效能麥克風,同時在進行語音通話時,也會開啟 Hybrid 複合降噪功能,這邊也透過實際的錄音檔讓各位親自聆聽這款耳機在室內外環境下的通話品質。從錄音檔的前半段的室內通話品質部分,可以聽到 WHP01K MK2 能夠確實的阻隔室內環境噪音,且語音清晰度也相當完整;後半部的戶外通話品質表現上,則不難發現雖能有效抑制風噪聲,但較高頻的人聲部分還是無法避免,不過語音的清晰度表現依然相當不錯。
ag WHP01K MK2 重點規格:
藍牙版本 5.0頻率響應 20Hz - 20KHz
音頻解碼 AAC、SBC、aptX、aptX HD
電池續航(連續音樂播放)
ANC Off:35 小時
ANC On:25 小時
電池容量 700mAh
充電時間 2.5 小時
重量 耳機 258g
產品內容物 耳機、收納袋、3.5mm 音源線、說明書
官方建議售價 3,690 元
▋Apple AirPods Max

於 2021 年正式發表的 Apple AirPods Max,迄今已經有 3 年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更新,而在去年九月舉辦的新品發表會上,Apple 也僅為 AirPods Max 帶來午夜色、藍色、紫色、橙色和星光色全新配色,並配備 USB-C 充電埠,並同時宣布會隨著 iOS 18 作業系統的更新,為 AirPods Max 帶來更好的個人化空間音訊體驗,連同這三年釋出的大大小小的更新,其實在降噪、通透模式與通話品質部分,都已經與初次體驗時有很大的不同。

AirPods Max 耳罩機殼採用陽極處理鋁金屬製成,外殼上方沒有肉眼可見的接合處,採用 Apple 標誌性的一體成型設計,並採用拋光表面塗層處理。連接耳罩的則是用不鏽鋼材質打造的耳機框架,採用鏡面材質設計,且具備無段式調節長度與左右調節的伸縮支臂,能適應各種不同的頭型大小。耳罩軟墊則採用經過聲學工程設計的記憶泡棉,搭配特別設計的網狀織物包覆,除了觸感相當親膚且柔軟外,網狀織物材質也提供不錯的透氣性,而同為網狀編織的頭帶設計,可以算是 AirPods Max 外型上最大的特色。這邊也利用這個機會跟各位分享一下三年來使用下,頭帶的編織布料出現些微的鬆脫,耳罩外的網狀編織物沒有出現破損與掉色,但有出現髒污且無法完全清理的情況。

AirPods Max 隨機附上的聰穎耳機套,在耳機品牌產品中也是相當特別的存在,其提供簡單的保護性與能夠減少電力損耗的超低耗電模式,以實際的收納性與攜帶性來說,其實幫助是有但沒有太多,要說這幾年看到不少國內外的使用者在攜帶 AirPods Max 時,不是配戴在頭上就是掛在包包或脖子上,似乎很少看到聰穎耳機套出場的機會。

AirPods Max 的單耳機重量為 385g,遠比視覺感還來得更輕一點,在實際配戴感上,特別設計的耳機頭帶頂部網面,能有效分散左右耳罩理論上會帶來對於頭部的壓迫感,長時間配戴不會有不適的情況發生。大尺寸的耳罩設計,對於男性與女性的使用者來說都能夠完全的包覆耳朵,以提供最完整的物理被動隔音效果,至於網狀織物包覆的耳罩軟墊,在透氣與通風的表現上也相當優異,即便是三年前推出的耳機產品,但時至今日也還未有一款封閉式耳罩耳機在透氣性設計做得比 AirPods Max 出色。

AirPods Max 在右方耳罩上方,設置了實體的噪音控制按鈕與數位旋鈕設計,在按鍵顆粒上,Apple 也做了觸感不同的橢圓形鍵帽設計,在實際操作上,不論是噪音控制按鈕或數位旋鈕,在靈敏度與精準度上的表現都相當優異,同樣也維持 Apple 一貫便利直覺的操作風格。
- Apple AirPodds Max 降噪效能
- Apple AirPods Max 被動降噪效能
從主動降噪的測試結果來看,AirPods Max 在低頻降噪方面表現極為優異,降噪曲線相對平滑,顯示其降噪技術經過高度優化,能有效應對各種環境噪音。首先在 50-200Hz 低頻段部分,AirPods Max 的降噪效果非常明顯,在 200Hz 附近最多可達到約 -30dB 的降噪深度,這意味著它能有效
將低飛機引擎聲、地鐵轟鳴聲與汽車低頻噪音,使其成為通勤與旅行的理想耳機。相比其他競爭對手,AirPods Max 在低頻降噪的效果與 Sony WH-1000XM5、Bose QuietComfort Ultra 等旗艦級降噪耳機相當。
而在 300-800Hz 中頻段,AirPods Max 的降噪能力仍然維持在一定的水準,這對於抑制辦公室等較安靜市內環境的噪音有一定的幫助。然而,在 800-1000Hz 附近降噪幅度開始減弱,意味著它在降低人聲方面較為保守,這可能是為了確保對話的聽覺量感,讓使用者仍能察覺周圍人聲。最後在 1000Hz 以上的高頻段,降噪效果逐漸開始失去效果,這則代表 AirPods Max 不會強行抑制高頻聲音,如鍵盤敲擊聲、嬰兒啼哭聲或金屬撞擊聲。這樣的調校方式在某些情境下有助於保持環境感知,但對於希望完全消除外界噪音的使用者來說,可能仍會聽到部分突發性高頻聲音,還是得靠音樂播放的音量來彌補。
之前就討論過 AirPods Max 的編織布材質對於物理被動降噪效果的影響,同樣的在實際測試後可以發現在低頻段被動降噪的效能較為有限,甚至在 50-100Hz 的區段中出現 +5dB 至 +10dB 的共振現象,這就與耳罩設計的材質特性有關。在 200-1000Hz 中頻段,被動降噪能力表現較好,對於一般的背景雜音,如辦公室空調運轉聲與一般交談聲,有一定的阻隔能力,但仍無法完全阻擋清晰的對話聲。而 AirPods Max 的被被動降噪效果最佳的頻段則是落在高頻段部分,對於鍵盤敲擊聲、風聲與突發高頻噪音有良好的物理隔音效果。

在辦公室或家中等室內環境使用時,可透過主動降噪技術來有效削弱低頻空調噪音,並降低部分背景噪音,但對於較清晰的對話聲影響較小,搭配被動降噪在高頻降噪表現良好,可有效隔離鍵盤聲,使辦公環境更安靜。對於希望降低環境噪音但又不希望完全封閉外界聲音的使用者來說,AirPods Max 提供了一個較為自然的降噪體驗。

在戶外環境使用時,主動降噪同樣能有效降低車輛行駛聲,使聆聽者更能更專注於音樂。然而,由於 被動降噪主要對高頻有效,對於人聲與其他高頻噪音的削弱較為有限,仍能聽到部分環境聲。在戶外行走時,還是建議各位使用通透模式或自適應降噪模式,相較之下會有較為自然,且能清楚感知環境聲音,確保行走安全。最後在捷運或公車等大眾運輸工具環境中,歸功於其在低頻的降噪深度最大可達到約 -30dB,能確實抑制機艙與車廂低頻噪音,但由於其中頻降噪較為保守,因此車內廣播聲或高頻警示聲能會傳遞到耳機內。

AirPods Max 的通透模式一直以來都是我很喜歡的設計,這次透過最新的測試圖表來看,其在低頻段的通透模式增強幅度相對有限,甚至在某些頻率範圍內有 -5dB 到 -10dB 的抑制效果,這代表 AirPods Max 不會刻意強調低頻噪音,如空調低頻聲、引擎轟鳴聲等低頻噪音,是使用者在聆聽時仍能獲得乾淨且自然的環境聲體驗。從中頻段通透模式的增強效果開始變得明顯,特別是在 500Hz 以上的區間,增強幅度逐漸上升到 10dB 以上,這也顯示出 Apple 在通透模式的優化上特別強調人聲的可聽性與清晰度。最後在高頻段部分,通透模式的增強幅度最為明顯,最高可達約 +40dB,顯示其特別強調高頻細節,像是車輛喇叭聲、玻璃碎裂聲、金屬撞擊聲等較為突出的聲音,讓聆聽者能更敏銳地感知周圍的聲音變化,但也不會針對特定高頻有放大的效果,而帶來聽感上突如其來的不適。

根據最新的 Apple AirPods Max 頻率響應測試圖表,可以發現這款耳機的調音風格偏向 溫暖低頻、自然中頻與細膩高頻的平衡表現。低音頻段穩定且略微增強,在 100Hz 附近達到峰值,使得低音飽滿但不會過度渲染,這樣的調音方式確保了低音清晰而不混濁,能夠提供穩定的節奏支撐。中音頻段則大致平滑,特別是 500-1000Hz 區間,顯示出人聲與樂器的聲音表現自然,沒有過度強調某個特定頻率,讓人聲與背景樂器能夠良好融合。高音頻段則有適度增強,使高頻細節更加清晰,提供優秀的樂器分離度與空間感,但某些高頻較強的樂曲可能會顯得稍微明亮。

在實際聆聽方面,本次集評均會以老鷹合唱團《Hotel California》、中島美嘉《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韋瓦第《四季》小提琴協奏曲和電影《大娛樂家》主題曲《The Greatest Show》 來試聽這款耳機在低音、中音與高音的表現。在《Hotel California》中,低音鼓與貝斯的能量感穩定,提供良好的層次感,吉他撥弦與滑弦的清晰度優秀,每次撥弦的顆粒感分明,使整體音樂氛圍溫暖而富有細節,人聲則偏向自然通透,沒有過多染色。在《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中,人聲乾淨透亮,鋼琴聲音帶有良好的殘響,樂器間的層次分明,但整體偏向輕盈,而非厚重溫暖的聲線。在《四季》小提琴協奏曲中,小提琴的音色細膩,能夠展現演奏時的顫音與拉弦細節,弦樂合奏的層次感清晰,但某些高音部分可能稍微明亮,長時間聆聽可能會感受到些許的刺耳感。最後在《The Greatest Show》中,合唱與銅管樂器的分離度優秀,大動態的場景能夠展現恢宏的氛圍,低頻的鼓聲提供良好支撐,但衝擊力適中,主要強調整體聲音的均衡表現。
整體來看,AirPods Max 適合聆聽流行、搖滾、古典與音樂劇類型的音樂,尤其是強調樂器細節與人聲清晰度的曲目。然而,對於電子音樂、重金屬音樂或需要極端低頻強化的曲風而言,這款耳機的低頻雖然飽滿但較為克制,可能無法提供極具衝擊力的震撼感,而喜歡厚重渾厚人聲的聽眾可能會覺得人聲不夠濃郁。
從實際的室內外通話品質測試中,可以發現 AirPods Max 在室內通話環境下,較能阻隔環境的噪音,這也讓通話語音的品質與清晰度有很明顯的提升,而在戶外通話環境下,就能感受到相當明顯的環境噪音,但通話語音的清晰度還是有被保留下來,建議各位可以開啟最新的「語音隔離」功能,來減少戶外環境噪音的量感。
Apple AirPods Max 重點規格:
藍牙版本 5.0頻率響應 未提供
音頻解碼 AAC
電池續航(連續音樂播放)
ANC On:20 小時
電池容量 未提供
充電時間 未提供
重量 耳機 386.2g
官方建議售價 17,990 元
▋Bang & Olufsen Beoplay H100

在去年九月發售的 Bang & Olufsen(以下簡稱 B&O)Beoplay H100 旗艦款耳機,是以精品為概念所設計的一款產品,其外型結構設計則源自於前代的 Beoplay H95,但由可折疊式結構改為一般頭戴式耳機結構設計,僅針對耳罩與頭帶進行可調整結構配置,耳機外殼與頭帶均為鋁合金材質製成,並擁有髮絲紋路設計,加上左右兩側的抗刮強化玻璃觸控面板則搭配旋鈕,相比 H95 來說更為圓潤減少了銳利感。此外,耳機本體還採用真皮皮革、紡織面料等高級材質製成,更為使用者帶來磁吸式耳墊與可拆卸內頭箍設計,針對易磨損部件提供可更換的服務選項。

在收納與攜帶部分,由真皮材質打造的軟式攜行收納袋,與耳機本體一樣都是精品等級的存在,說實話要將這個收納袋當作一般的精品手拿包也沒有太大的問題。收納袋內也備有連接線材的收納袋空間,當然要放入額外的播放裝置也沒有太大的問題,主要的收納空間當然也可放入耳機本體,並留下不少的彈性空間,但我自己是不會在耳機收納空間內放入別的東西,以免對耳機造成刮傷等損壞情況。

結合優異材質與可調結構設計的 Beoplay H100,耳機重量為 375g,在實際配戴時能感受到這款耳機來自頭帶的壓力相當小,左右耳罩的包覆感相當突出,配戴後就能感受到水準以上的隔音效果,不過比較可惜的是由於頭帶採用金屬材質的關係,讓耳機左右的延展彈性較為不足,會讓我這種頭型較大的使用者會感受到耳機帶來較為明顯的左右壓力,同時也會因為長時間的壓迫帶來悶熱感,算是實際配戴舒適度表現上比較可惜之處。

而 Beoplay H100 本身具備觸控操作、實體按鍵與轉盤的操作方式,使其實際操作更顯直覺便利,不僅在觸控面板可採用點按或手勢進行操作,位於觸控板外的轉盤更能直接調整音量大小或降噪/通透的量感效果,而左右耳機後側的實體按鍵,則能切換降噪與通透模式,甚至只要用手掌按壓左右觸控板,就能快速切換到通透模式,不同的操作方式採相互不干擾的的設計,可以算是目前使用過的耳罩式無線耳機中操作感最好的一款產品。
- B&O Beoplay H100 主動降噪效能
- B&O Beoplay H100 被動降噪效能
根據 B&O Beoplay H100 ANC (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 測試圖表,這款耳機的降噪效果主要集中在 100-400Hz 的頻率區域,降噪幅度最高僅能達到 -18dB 左右,顯示其在低頻噪音抑制方面雖有效果,但與部分高階降噪耳機相比,其在 100-200Hz 附近的降噪效果略顯保守,最大的降噪深度約為 -15dB 到 -20dB 之間,若與本次其它集評的耳機來說,算是有點不太足夠。
在中低頻段,降噪幅度開始回升,這代表它對於一般環境中的持續性噪音,如空調運轉聲、辦公室人聲等噪音仍有一定抑制效果,但不像專業降噪耳機那樣完全壓制此頻段的聲音。因此,在開放辦公室或咖啡廳等室內環境中,Beoplay H100 雖能降低背景噪音的音量,但仍可能讓聆聽者察覺到周圍聲音的存在。而在中頻段中降噪效果逐漸減弱,降噪幅度縮小至 -5 到 -10dB 以內,顯示其在人聲降噪方面較為保守,無法完全隔絕交談聲與部分突發聲音。這樣的設計可以確保在開啟降噪時,仍能聽見重要的對話內容,例如機場廣播聲或捷運報站聲,對於需要環境感知的使用者來說較為實用。
在高頻段中的降噪效果則會越來越不穩定,甚至在特定高音頻段區間有輕微的增益 (+2dB ~ +5dB),這代表這款耳機可能在該頻段做了聲音補償,以確保開啟主動降噪時音樂播放的音質不會變得過於沉悶。然而,這也意味著 Beoplay H100 無法有效降低鍵盤敲擊聲、嬰兒哭聲或金屬碰撞聲等高頻噪音,影響使用者的聆聽體驗。
另從被動降噪測試圖表 來看,Beoplay H100 在高頻段的被動隔音效果較為顯著,降噪幅度可達 -30dB 至 -40dB,用以彌補主動降噪時高音頻抑制程度不足的情況。然而,在的低頻區間,被動降噪效果相對有限,會讓某些持續性的低頻噪音仍可能被部分傳遞進耳內。因此,在沒有開啟主動降噪的情況下,耳機本身的物理降噪對於低頻噪音的阻隔較為一般,仍需依賴主動降噪來實現完整的降噪效果。

在辦公室或家中等室內環境使用時,Beoplay H100 的降噪能夠有效削弱低頻環境聲,如空調低頻運轉聲與電腦風扇噪音,使背景雜音的音量顯著降低。在開放式辦公環境中,耳機能讓環境變得更安靜,但由於人聲降噪較為有限,周圍同事的交談聲仍可能被聽見。在咖啡廳中,耳機的被動降噪則能幫助削弱高頻噪音,使得咖啡機運轉聲、杯盤碰撞聲的影響較小,但背景的交談聲仍會有部分滲透。

在戶外環境下,Beoplay H100 的降噪效果也能有效馬路上的車輛引擎聲等環境噪音,然而,由於其在人聲與高頻降噪上的保守策略,喇叭聲、金屬碰撞聲等仍可能較為明顯。因此,在戶外行走時,這款耳機不會讓環境完全靜音,而是提供較為自然的降噪體驗,讓使用者仍能察覺周圍的聲音。
在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Beoplay H100 的低頻降噪表現良好,能夠顯著降低捷運、地鐵與公車車廂內的震動聲與行駛噪音,使得整體聆聽體驗更加舒適。但由於人聲降噪較弱,因此捷運內的廣播聲或鄰座乘客的談話聲還是偶爾能聽到。此外,在公車上,由於車內聲音較為複雜,耳機的降噪主要能降低低頻震動與發動機聲,但對於較突出的中高頻噪音,削弱效果較為有限。

Beoplay H100 具備可自行調整聽覺量感的透明模式,透過實際測試可以觀察到其對環境聲音的增強主要集中在 300Hz 以上的中高頻段。在 50-300Hz 的低頻區間,通透模式有輕微的負增益 (-5dB ~ -10dB),顯示這款耳機在此區域並未過度強化低頻環境音,這樣的設計可以避免過多的風噪與低頻共鳴進入耳內,使環境聲音更為自然可辨。在 500Hz - 3000Hz 區間,通透模式增強幅度逐步提升,最高可達 +27dB,這表示耳機特別強調人聲與周圍環境聲音的還原,也有助於提高對周圍環境變化的感知,例如捷運報站聲、交通號誌提醒聲等。然而,在 3000Hz - 8000Hz 的高頻區域,通透模式的增強幅度依然較大,這可能導致某些突發性高頻噪音變得較為刺耳。這樣的設計雖然能讓使用者更清楚地聽見高頻環境聲,但對於長時間使用者而言,可能會導致部分高頻音過於突出,影響聆聽舒適度。

從 Beoplay H100 的頻率響應測試圖表來看,這款耳機的調音風格偏向溫潤細膩,並具有一定的高頻解析力。在低音頻段呈現較為平穩曲線,不會過於強調低頻,使其低音部分較為克制,避免過多渲染,使聲音保持清晰感。這樣的設計也能確保低頻不會過度影響中頻,使得人聲和樂器的細節更加自然。中音頻段呈現平穩的上升趨勢,這表明耳機在中頻的表現較為溫潤,對於人聲、吉他與鋼琴等樂器能夠提供清晰的解析度,同時保持良好的音場感。高音頻段則具有較為明顯的增強,尤其是在 3000Hz - 4000Hz 區間達到高峰,這表示 Beoplay H100 在高頻細節上有較好的展現能力,使得弦樂、電子音效等具有更清晰的層次感,但在部分極高音頻段可能會稍微偏向刺耳。

在實際聆聽測試中,在《Hotel California》中,低頻的鼓聲與貝斯清晰可辨,雖然下潛不算極深,但層次感鮮明,提供穩定的節奏推進力。吉他撥弦與滑弦的細節展現良好,其聲音的動態變化都能夠捕捉到,聲音較為乾淨而不渾濁。人聲部分則自然貼近,不會過度突出或厚重,使整體聲音呈現一種舒適的平衡感。在《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中,人聲的清晰度極佳,鋼琴的殘響與共鳴感能夠完整展現,但由於耳機中頻區間相對溫和,人聲可能略微清淡,不會特別強調厚實感,而是以較輕盈通透的方式呈現,使得歌曲的氛圍感較為悠遠。
在《四季》小提琴協奏曲中,小提琴的音色清脆,細節豐富,能夠聽見運弓時的顆粒感與弦樂共鳴的層次,但在部分高頻較強的段落可能會稍微偏亮,對於長時間聆聽可能會稍微帶來一點聽覺疲勞。在《The Greatest Show》中,大場面的合唱與銅管樂器的分離度表現優異,音場開闊,低頻的鼓點雖然不會特別強烈,但足以支撐整體的節奏感,使音樂聽起來依然具有足夠的動態表現力。
整體而言,Beoplay H100 適合聆聽流行、搖滾、古典弦樂與音樂劇類型的音樂,特別是在強調樂器細節與人聲清晰度的曲目中,能夠提供細膩且溫潤的音質表現,例如吉他彈唱、鋼琴獨奏、交響樂等。然而,對於電子音樂 、重金屬音樂或需要強烈低頻震撼感的曲風而言,這款耳機的低音較為內斂,缺乏極端的低頻力道,可能無法滿足極致低音愛好者的需求。此外,對於偏好濃厚溫暖人聲的聽眾而言,中頻的清透感可能會讓某些人聲歌曲顯得稍微輕盈,而不是厚重醇厚的風格。
Beoplay H100 在耳機中建置 4 個數位 MEMS 語音麥克風、4 個 MEMS 前饋麥克風,以及 2 個用於 ANC/透明功能的模擬反饋麥克風在內的共 10 個麥克風配置,透過上面的室內外通話品質的錄音檔,各位就可以清楚地聽到不論是在較安靜的室內環境,甚至是車水馬龍的戶外環境,只要搭配 App 中的降噪模式與空間音場通話兩個功能的設定,就能獲得能充分抑制環境噪音的語音通話內容。
B&O Beoplay H100 重點規格:
藍牙版本 5.3頻率響應
10–20,000Hz
10–40,000Hz(Hi-Res mode)
音頻解碼 AAC、SBC、LDAC
電池續航(連續音樂播放)
ANC On:32 小時
電池容量 未提供
充電時間 約 1 小時
重量 耳機 375g
產品內容物
- Beoplay H100 頭戴式耳機
- 皮革攜帶盒
- 布料 USB-C 至 USB-C 充電線,1.25 米
- 布料 USB-C 至 3.5mm 音源線,1.25 米
- 快速入門指南
- 歡迎卡
▋Bose QuietComfort Ultra

身為降噪耳機先驅者之一的 Bose,當然也是本次集評的重點品牌之一,其所推出的 QuietComfort Ultra 消噪耳機,則是基於 Bose 經典的 QuietComfort 45 消噪耳機 II 進行改款,採用塑膠材質打造的機殼具備更為流線感的設計,同時也將 QC 45 II 在機殼上的電源與藍牙啓閉推桿,移至右耳罩的下方,讓整體的視覺感更為簡潔。耳罩部分則採用蛋白皮革包覆軟質海綿,內部的喇叭網上則印有 LR 左右耳的識別字樣,耳機唯一的金屬材質則為鋁合金打造的頭帶,為無段式長度調整結構,並帶有一點阻尼感,以減少鬆動的情況。

隨耳機附上的是 Bose 消噪耳機經典的硬式收納攜帶盒,外觀設計上與耳機一樣使用更為簡約圓潤的風格,同時也將尺寸稍微縮減,以攜帶便利性來說還是有所幫助。收納盒內部左側還備有網狀收納袋,可放置充電線與耳機線材等配件,右側則可放入具備折疊機構的耳機本體,收納盒則具備基本的防潑水機能,拉鍊部分也進行了基本的防水處理。

以實際配戴感來說,QuietComfort Ultra 消噪耳機針對 QC 系列的耳機結構進行改良,除耳罩與頭帶襯墊材質外,更加上無段式的頭帶長度調整機構,像我頭形較大的使用者佩戴時,還是會感受到上方頭帶帶來的壓迫感,甚至比起左右耳罩來得稍微明顯一點,而將耳罩尺寸稍稍加大的設計,則能完全包覆耳朵並提供優異的環境噪音的被動降噪效果,不過耳罩式耳機因設計結構上會出現的配戴悶熱感,還是能夠充分的感受到,建議如果是喜歡耳罩式耳機的朋友,在出現悶熱感時就取下稍微休息一下。

Bose QuietComfort Ultra 消噪耳機保留實體操作按鍵配置,並導入長型的觸控操作介面,並將其配置在右耳罩的後側,也進行不同形狀的按鍵顆粒與立體感觸控面板設計,讓使用者能輕鬆的以按鍵顆粒觸感來進行分辨,觸控面板可進行前後手勢操作與點按觸控功能,且能搭配 Bose Music App 應用程式,可讓使用者自訂操作捷徑,來符合自身使用習慣,整體的操作上結合傳統與現代的操作方式,又不互相影響算是相當討喜的操作配置。
- Bose QC Ultra 主動降噪效能
- Bose QC Ultra 被動降噪效能
從主動降噪的測試圖表來看,QuietComfort Ultra 的主動降噪從 90Hz 低頻開始到 8000Hz 高頻段都有效果,顯見其降噪頻寬的廣大,且從 100Hz 的降噪深度都相當有水準,其最大降噪深度可達 -27dB,顯示出其對飛機引擎聲、車輛行駛聲等低頻環境聲音,甚至是高頻環境聲音都有極強的抑制能力。雖說在 200Hz - 500Hz 的中低頻區域,降噪效果開始減弱,但降噪深度能維持在 -8dB 至 -20dB,顯示其在削減辦公室中空調運轉聲等持續性噪音方面仍然有效。
在 500Hz - 2000Hz 的中頻範圍內,降噪幅度則更為保守,降噪幅度約為 -6dB 到 -17dB 之間,顯示出耳機對於人聲的抑制能力有限,這也表示 Bose QC Ultra 雖能夠降低周圍環境的背景聲音,但人聲部分仍可能稍微傳遞進來,確保環境感知度。在 2000Hz 以上的高頻區域,降噪深度能達到 -25dB 以下,這表明耳機在抑制高頻噪音方面也是相當出色。
從被動降噪測試圖表來看,Bose QC Ultra 在高頻區域 (1000Hz - 10000Hz) 的被動隔音能力相對強勁,降噪幅度可達 -20dB 至 -30dB,能夠有效削減鍵盤敲擊聲、鋼琴高音、餐具碰撞聲等高頻雜音。這表示即使在未開啟主動降噪的狀態下,耳機的物理結構仍然能夠提供良好的高頻噪音隔離效果,當然開啟之後就會有加成的效果。不過,在低頻區域被動降噪效果相對有限,平均落在 -10dB 到 -20dB 之間,這表明耳機的被動降噪無法單獨應對低頻噪音,需要與主動降噪模式搭配使用才能獲得完整的降噪效果。

在辦公室環境下,Bose QC Ultra 的主動降噪技術能夠顯著降低空調低頻運轉聲與電腦風扇噪音,但由於中頻降噪較為保守,因此同事的交談聲仍舊會被聽見,但音量會被適當降低,不至於完全干擾工作。在咖啡廳環境下,在主動與被動降噪的合作下,能有效減少多數的環境高頻噪音,例如金屬餐具的碰撞聲與機器運作聲,使得整體聆聽體驗更為舒適。在戶外環境使用時,Bose QC Ultra 的低頻 ANC 發揮了極佳的效果,能有效削減來自馬路的車輛引擎聲,至於較為高頻的喇叭聲、金屬碰撞聲等量感也減弱不少,確實無愧其長時間累積下來的降噪技術。

至於在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Bose QC Ultra 的主動降噪能夠有效抑制捷運、地鐵與公車車廂的震動聲與行駛噪音,然而,由於其對於人聲的降噪較為保守,因此在車廂內仍可能聽見廣播聲或乘客對話聲,但音量同樣會被適當削弱,不會造成過多干擾。此外,在高鐵或飛機上使用時,耳機的主動降噪表現依然出色,能夠顯著降低機艙內的持續性噪音,使長途旅行的舒適度大幅提升。

根據 Bose QC Ultra 的通透模式測試圖表,可以看到 QC Ultra 的通透模式調校較為均衡,並不會過度強調某一特定頻率範圍,而是提供一種接近自然聽感的環境聲還原能力。且在 10000Hz 以上的超高頻區段,通透模式的增強幅度接近 0dB,能夠避免過度放大高頻噪音,使得長時間使用時的聆聽體驗更為舒適。
Bose QC Ultra 的通透模式具有較為自然的環境聲還原能力,能夠確保使用者在開啟該模式時仍然能夠清晰感知周圍聲音,而不會出現過度數位化或機械感。在辦公室或咖啡廳內,耳機能夠適度放大環境聲,讓使用者能夠不摘下耳機就能與他人進行基本溝通,例如接聽同事的詢問、聆聽店員的點餐確認等,減少頻繁摘戴耳機的不便。此外,在戶外行走時,通透模式能夠有效放大來自四周的環境聲,例如接近的車輛、腳踏車鈴聲或行人交談聲,使其能夠在聆聽音樂的同時保持對周圍環境的警覺。這種均衡的通透模式確保了環境聲不會過度放大而產生不適,也不會過度削弱影響環境感知,實現較為自然的聆聽體驗。

從 Bose QC Ultra 的頻率響應圖表來看,整體音色趨於均衡,具有溫暖且富有層次的音場。低音頻部分表現紮實下潛適中,但在 100Hz 附近略有下滑,避免了過度渲染低音導致聲音混濁。這樣的調音確保了低頻的量感與清晰度兼具,使鼓聲與貝斯的表現更具彈性,而不會影響中頻的解析度。中音頻段維持平穩,確保人聲與樂器的還原度較為自然,不會過度凸顯或被低頻掩蓋,讓聲音層次更清晰可辨。高音頻部分則有明顯的提升,尤其在弦樂、銅管樂器與電子音效方面,能夠帶來較為明亮且具空間感的聲音,另外,在極高頻部分略微衰減,能減少過度刺激的高頻聲音,使長時間聆聽更為舒適,不易產生聽覺疲勞。

在實際聆聽四首不同類型的音樂時,Bose QC Ultra 展現了其音色均衡且富有層次的優勢。在老鷹合唱團《Hotel California》中,低頻的鼓聲與貝斯帶來穩定的節奏,吉他的撥弦細節清晰,人聲定位適中,營造出開闊的音場。在中島美嘉所演唱的《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 的聆聽體驗中,中島美嘉獨特的嗓音聲線溫潤動人,副歌高音部分稍顯明亮,但整體仍然平衡。在韋瓦第的《四季》小提琴協奏曲方面,小提琴的音色清晰且保留相當多的細節,運弓時的音色變化表現良好,然而在某些高頻較強的樂段,可能會稍顯有刺耳的聽感。最後在電影《大娛樂家》的主題曲《The Greatest Show》中,強勁的低音鼓點提供了足夠的衝擊感,中頻層次分明,使合唱部分更具包圍感,優異的高頻細節也讓整體聽感更具戲劇張力。
Bose QC Ultra 的調音特性讓其適合多種音樂類型,特別適合流行樂、古典音樂、搖滾與民謠,以及電影原聲帶,其均衡的調音與良好的解析力能夠忠實呈現不同樂器與人聲的細節,使整體聆聽體驗更加自然與沉浸。對於需要強烈低音力道的音樂類型來說,雖然低頻表現深沉,但量感稍微克制,可能需要適當搭配 Bose 應用程式來調整 EQ 來獲得更強勁的低音感受。
Bose QuietComfort Ultra 重點規格:
藍牙版本 5.3頻率響應 未提供
音頻解碼 AAC、SBC
電池續航(連續音樂播放)
ANC On:24 小時
電池容量 未提供
充電時間 約 3 小時
重量 耳機 250g
產品內容物
Bose QuietComfort 消噪耳機 Ultra
便攜式收納盒
3.5 公釐至 2.5 公釐音訊連接線
USB-C(A 轉 C)連接線
安全文件
官方建議售價 15,800 元
▋Sennheiser MOMENTUM 4 Wireless

雖然也是同樣經過 2 年的時間沒有進行更新,但 Sennheiser MOMENTUM 4 Wireless 無線降噪耳機,將耳機外型由前代較為偏向監聽式耳罩耳機的設計,改為更符合消費市場的簡約流線式設計,更針對耳機本體進行輕量化的更新,同時也在去年推出了限定版的丹寧色配色,除耳機的整體美觀度大幅提升,較大的耳罩結構設計,雖能完全覆蓋配戴者的耳朵,藉以強化被動隔音的效果,但耳機本體備有極具彈性的可調式結構設計,則能提供不同頭型的使用者進行配戴。

MOMENTUM 4 Wireless 隨機附上的硬式攜帶收納盒,採用與耳機頭帶相同的編織布料材質包覆,雖說尺寸上無法進行調整,但保護性算是相當足夠,外盒的拉鍊則為防水設計,同時也具備布質提環配置。收納盒內部右側可放置耳機本體,左側則有機上用轉接頭與 3.5mm 耳機音源線的收納處,使用彈性束帶設計,下方則是網狀收納袋,可放置額外的線材或音樂播放裝置,整體的收納性也相當足夠。

MOMENTUM 4 Wireless 採用編織布材質包覆頭帶襯墊,並具備使用皮革材質包覆的厚耳墊,低摩擦鉸鍊式耳罩則提供無段式的長度調整,能適用於不同使用者的頭型配戴,雖然耳罩的尺寸稍大,或許各位會擔心長時間配戴時悶熱感的產生,這部分我自己實際連續配戴後,約 4 小時左右才會出現明顯的悶熱感,但基本上這次除了 AirPods Max 能延後悶熱感的時間外,基本上都會有這樣的狀況產生。

MOMENTUM 4 Wireless 採用觸控操作面板與實體操作按鍵混合的設計,觸控操作的範圍僅在右耳罩處,具備音樂播放、通話功能、選曲與音量大小調整等操作功能,由於僅有單邊耳罩的操作設定,基本上要誤觸的機率也下降許多,就是要熟記操作的手勢即可,實際的操作上不會太過複雜,對於初次使用的人來說算是相當好上手。
- MOMENTUM 4 Wireless 主動降噪效能
- MOMENTUM 4 Wireless 被動降噪效能
從 Sennheiser MOMENTUM 4 Wireless 的降噪測試圖表來看,其主動降噪的頻寬是本次測試的耳機最寬廣的一款,從 50Hz 就開始有作用,在中頻段的降噪效果是最優異的部分,最大的降噪深度可達約 -27dB。在 1000Hz 以上的高頻區,ANC 降噪的影響力進一步降低,但仍可減弱部分較刺耳的聲音,如辦公室內的鍵盤敲擊聲或冷氣運轉聲。另一方面,被動降噪主要仰賴耳罩式設計來阻隔環境噪音,從圖表可見其在 800Hz 以上的被動隔音效果較佳,意味著耳機本身的物理設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頻環境音,但對於低頻的隔絕能力仍然依賴主動降噪功能來達到更完整的降噪體驗。

在室內環境下,Sennheiser MOMENTUM 4 Wireless 主要針對空調運作聲、人聲低頻部分以及背景噪音進行抑制,使用者仍能感受到部分對話聲,但音量會被明顯降低。在戶外環境下,則會針對車流聲、風聲等有明顯的抑制效果,尤其在低頻噪音方面有不錯的隔絕能力,但對於較突出的喇叭聲、警示聲等中高頻雜音仍會有保有些微的聽覺量感。

在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耳機的主動與被動降噪發揮較為全面的降噪優勢,能夠顯著隔絕低頻的車廂震動聲與行駛噪音,使得音樂可以較低的音量清晰呈現,避免長時間高音量收聽帶來的聽覺疲勞。不過,由於高音頻段的降噪效果較為普通,在人潮擁擠、對話較為頻繁的車廂內,仍可能聽到部分人聲背景音。整體而言,MOMENTUM 4 Wireless 是一款適合多場景應用的高品質降噪耳機,在低頻降噪效果、舒適度與音質表現之間取得良好平衡。

至於 Sennheiser MOMENTUM 4 Wireless 的通透模式,從實際測試的圖表上,可以看到實際上這款耳機的通透模式是沒有任何的作用,主要還是透過主動降噪與物理的被動降噪來進行環境音的隔絕,以及對於環境聲音的聆聽量感,這部分倒是滿讓我感到意外。

Sennheiser MOMENTUM 4 Wireless 在低音頻區段表現穩定,音壓稍微下降但仍維持良好的量感輸出,顯示其低頻部分不會過於強勢,適合追求均衡聆聽體驗的使用者。在中音頻範圍的頻響也相當平穩,特別是在 500Hz 至 1000Hz 之間保持較為線性的回應,這意味著人聲與樂器的細節能夠清楚呈現,不會因為頻率凹陷而影響解析度。至於高音頻區段部分,耳機在 2000Hz-8000Hz 區段有明顯的增強,特別是在 3kHz 附近的提升,這也使得樂器的細節與空間感更加突出,但在 10kHz 以上頻段有些微起伏,顯示出較為溫暖的高音調校,減少過度尖銳的高頻輸出,適合長時間聆聽而不易產生聽覺疲勞。

在老鷹合唱團《Hotel California》,Sennheiser MOMENTUM 4 Wireless 展現了良好的聲場表現,吉他撥弦的細節在高音頻的提升下顯得清晰,鼓聲的低頻延展也具備足夠的厚度,不會顯得混濁。人聲的中頻部分聽感飽滿,展現自然的音色,但在高頻銜接上稍微柔和,少了一些極高頻的刺激感。在中島美嘉演唱的《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的歌曲中,耳機對於中音頻解析度表現優異,能夠呈現細膩的聲音質感,特別是中島美嘉獨特的顫音與氣音部分十分細緻。然而,在背景樂器的表現上,樂器的高頻延展略顯收斂,使得層次感稍微受到影響。
在韋瓦第《四季》的小提琴協奏曲中,小提琴的音色表現溫潤,高頻的表現適中,不過若偏好較明亮、激昂的小提琴聲線,可能會覺得 MOMENTUM 4 Wireless 的調音較為內斂。最後,在《The Greatest Show》電影主題曲中,可以感受到低頻動態與節奏感充足,鼓聲的下潛表現穩健,帶來強烈的節奏推進感,同時人聲與合唱部分的層次感清晰,使得整體聆聽體驗充滿能量感。整體來說,MOMENTUM 4 Wireless 即便在降噪與通透模式不及其它耳機的情況下,依舊能以優異的聽感成功立足於市場。
從實際的室內外通話品質測試的錄音檔,可以清楚地聽到在室內的語音通話品質相當優異,且也能有效的抑制環境噪音,要很仔細聽才能聽到些微的量感,不過在戶外的語音通話品質表現上,就可以明顯的聽到相當清晰的環境噪音,且也稍微影響到語音通話的清晰度,算是滿可惜的地方。
Sennheiser MOMENTUM 4 Wireless 重點規格:
藍牙版本 5.2頻率響應 6Hz - 22,000Hz
音頻解碼 SBC、AAC、aptX、aptX adaptive
電池續航(連續音樂播放)
ANC On:60 小時
電池容量 未提供
充電時間 未提供
重量 耳機 295g
產品內容物 充電線/收納包/飛機用耳機轉接頭/3.5mm 直角插頭
官方建議售價 11,990 元
▋Sony WH-1000XM5

同樣已經歷時三年沒有推出後續更新機型的 Sony WH-1000XM5,雖說有陸續提供耳機的韌體更新,並且於去年底與韓國人氣女團 LE SSERAFIM 推出玫瑰灰新配色,但相信還是有不少消費者跟我一樣在期待新一代的 WH 系列藍牙降噪耳機的問世。WH-1000XM5 採用一體化的耳機本體設計,使其變得更為簡約流暢且具有獨特的識別性,更使用薄型且輕量化的頭帶設計。此外,最特別的是頭帶與耳罩連接的無噪音式設計,包括無階滑軌與無縫承軸裝置,可以讓聆聽者在進行各項調整時能有效降低機械噪音,同時也能符合不同頭型使用者的舒適穩固配戴。

Sony WH-1000XM5 的攜行盒採用可折疊式的設計,在收納時的彈性會比純硬式設計的攜行盒要來得好上許多,同時也能減省收納時所需的空間。且雖然 WH-1000XM5 拿掉了可折疊式耳機結構設計,但在攜行盒上蓋設置有隱藏式的配件收納空間,這也讓收納的便利性與美觀度有了明顯的提升。

在重新設計耳機結構的 WH-1000XM5 在實際配戴上,提供了更不具壓迫感的配戴感,不論是頭帶或是左右耳罩都比起前代有明顯的改善,以長時間配戴的舒適感來說,WH-1000XM5 確實有優異的表現。加大的耳罩形式與全新開發的柔軟貼合皮革,也能提供更好的包覆感與物理隔音效果,並能延長長時間配戴的悶熱感情形。不過在耳罩體積與尺寸加大的情況下,配戴上就會變得明顯有感,尤其是女性使用者在配戴上,就會有種說不上的笨重感,雖然不影響實際配戴時的舒適度。

WH-1000XM5 採用實體按鍵與觸控面板混合操作方式,觸控與手勢操作的方式與前代相同,因此如果各位有使用過前代耳機,基本上是不會有不適應的情況發生。而觸控面板也具備快速注意模式的操作,只要用手掌蓋住右耳罩即可從降噪模式切換的環境音模式。實體按鍵的操作上,WH-1000XM5 新增了 ANC/AMB 功能切換按鍵,讓聆聽者可以更快速的切換,但我使用到現在已經逐漸習慣由軟體所提供的彈性音效控制模式,因此也很少使用這個操作功能。
- Sony WH-1000XM5 主動降噪效能
- Sony WH-1000XM5 被動降噪效能
Sony WH-1000XM5 的主動降噪效能從測試圖表中可以觀察到,在 50Hz 至 200Hz 的低頻範圍內,降噪深度已經超過 -25dB,在超過 200Hz 附近達到最大的降噪深度約到 -30dB,展現這款耳機對於低頻噪音的極強抑制能力,包含飛機引擎聲、高鐵運行噪音或空調運轉時的持續低頻聲等。進入 300Hz 以上的中頻範圍時,降噪效果逐步減弱,在 500Hz 附近回升,顯示出對於人聲與環境背景噪音的抑制相對有限。至於 1kHz 以上的高頻,降噪曲線呈現小幅波動,在 2kHz 附近仍能提供約 -5dB 左右的降噪能力,顯示在抑制中高頻噪音如鍵盤敲擊聲與辦公室背景聲時,仍有些微的影響力。而從被動降噪的測試結果來看,很明顯的是為了彌補主動降噪效能,在中高頻段時的不足,在兩者相互搭配下,才能維持最佳的完整降噪效果。

在如辦公室或咖啡廳的室內環境,WH-1000XM5 能夠有效降低低頻持續噪音,然而,由於主動降噪在中頻段的抑制效果相對有限,因此周圍的談話聲仍可能隱約可聞,特別是在靜音時會更明顯。若搭配音樂播放,則可以進一步掩蓋這些聲音,提供更完整的降噪效果。在戶外環境下,WH-1000XM5 在低頻降噪方面的優勢仍然明顯,例如減少車輛引擎運轉或工地吵雜聲,不過由於耳機對於高頻環境聲音的抑制能力較弱,因此腳步聲、鳥鳴聲或警笛聲仍可能被聽見,這對於行走或騎乘自行車的使用者來說,反而能提高安全性。

最後在捷運或公車大眾運輸工具上,WH-1000XM5 的主動降噪顯示出極高的降噪水準,能顯著降低地鐵運行的轟鳴聲與車內引擎低頻噪音,使得長時間通勤時的聆聽體驗更加舒適。相比之下,對話聲與車內廣播聲仍可能還是能夠些微的感受到音量,但若搭配音樂播放,基本上可以達到相當理想的隔離效果。

根據測試圖表,Sony WH-1000XM5 的通透模式在 50Hz 至 200Hz 低頻範圍內仍有一定程度的衰減,約落在 -5dB 至 -10dB,顯示其對於環境中的低頻噪音,如空調運轉聲、車輛引擎聲等,仍然有部分抑制效果,可能會影響用戶感知環境的完整性。然而,在 500Hz 以上的中頻段,通透模式的增益開始上升,特別是在 1kHz 至 5kHz 之間達到 10dB 以上,顯示出 WH-1000XM5 在此頻段內強化了環境聲,使得人聲與日常背景噪音更加清晰。高頻範圍的增益進一步提升,某些頻段甚至達到 33dB 左右,說明耳機在通透模式下特別強調高頻環境音,如鳥鳴聲、車輛喇叭聲與高音對話聲。
總體而言,Sony WH-1000XM5 的通透模式在中高頻範圍內的表現相當強勢,能夠有效放大語音與環境聲,使得日常對話、辦公交流與戶外運動等場景更為便利。然而,在特定情境下,如極度嘈雜的環境或對於高頻聲音較敏感的用戶,可能會感受到通透模式帶來的增益過強影響舒適度。因此,使用者可根據實際需求,透過 Sony Headphones Connect App 調整通透模式的強度,以取得最佳的聆聽體驗。

Sony WH-1000XM5 的頻率響應顯示出穩定的低頻表現,中低音頻段(50Hz 至 500Hz)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這樣的調音方式使得低音不至於過度渲染,而是與整體音樂保持良好的和諧性。中高音頻段(2kHz 以上)則有明顯增強,特別是在 3kHz 至 5kHz 之間的峰值,強化了人聲與高頻樂器的清晰度,使歌聲與旋律更加突出。高頻部分在 10kHz 之後逐漸衰減,可能導致部分高音細節表現較為柔和,減少了高音頻的穿透力,但整體仍維持了相對平衡的音場表現。

在聆聽 《Hotel California》時,低音的層次感與深度表現得恰到好處,貝斯的下潛與鼓聲的衝擊力適中,使得整體節奏穩定而富有層次。在《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這類人聲為主的歌曲中,耳機對於中頻的解析力優秀,能夠捕捉到歌手細膩的情感與聲音顫動,使聽感自然且具感染力。當聆聽《四季》小提琴協奏曲時,高音部分雖然清晰,但由於極高頻部分的衰減,小提琴的泛音稍微柔和,影響了部分空氣感與延展性。在 《The Greatest Show》這類充滿能量與合唱的歌曲中,Sony WH-1000XM5 的低音與中頻表現均衡,使得強勁的節奏感與豐富的樂器層次能夠完整呈現,帶來震撼又不失細節的聆聽體驗。
整體來看,Sony WH-1000XM5 適合多種音樂類型,尤其適用於流行音樂、人聲導向的歌曲、電影原聲帶,以及輕度強調低音的搖滾或 R&B 等。其中頻表現細膩,能夠清楚呈現人聲與旋律,低音則帶來適度的深度與力道。然而,對於電子音樂這類需要極端強勁低頻的音樂,或對於高頻細節要求較高的古典樂曲,WH-1000XM5 的表現,因為其低音較為克制,高頻的延展性也較為保守。整體而言,這款耳機提供穩定、自然且耐聽的音質表現,適合長時間享受音樂的聽眾。
在通話品質部分,WH-1000XM5 不論是在室內還是戶外環境下,都能維持相當優異語音通話品質,且在對於背景環境聲音的抑制效果都相當明顯,但又不會影響到實際通話時的語音清晰度,整體的語音通話品質算是相當出色。
Sony WH-1000XM5 重點規格:
藍牙版本 5.2頻率響應 4Hz 至 40,000Hz
音頻解碼 AAC、SBC、LDAC
電池續航(連續音樂播放)
ANC On:30 小時
ANC Off:40 小時
電池容量 未提供
充電時間 約 3.5 小時
重量 耳機 250g
產品內容物
攜行包
連接線
USB 充電線
官方建議售價 11,900 元
▋總結

1. 外型設計與攜帶性
說實話,這六款藍牙降噪耳機在設計語言上各具特色。Apple AirPods Max 採用鋁合金耳罩與不鏽鋼框架,質感高級但重量較重;Bang & Olufsen Beoplay H100 以極簡北歐設計著稱,使用鋁材與皮革搭配,展現奢華感;Bose QuietComfort Ultra 和 Sony WH-1000XM5 則強調輕量化與簡潔設計;Sennheiser MOMENTUM Wireless 4 同樣以全新的外觀設計,提供更貼近現代消費者喜好的樣貌;ag WHP01K MK2 則走輕巧摺疊風格,攜帶最為方便,但塑膠材質質感較為一般。整體來說,Bose QuietComfort Ultra 和 Sony WH-1000XM5 在重量與設計間取得了良好平衡,適合日常攜帶使用。2. 配戴舒適度
配戴舒適度方面,Bose QuietComfort Ultra 和 Sony WH-1000XM5 表現優異,使用柔軟的耳墊與輕盈的機身設計,能提供長時間的舒適感。Sennheiser MOMENTUM Wireless 4 耳墊厚實,支撐力強。Apple AirPods Max 雖金屬材質讓耳機偏重,但透氣網狀頭帶與耳罩襯墊可減輕壓力並避免悶熱感快速產生。Bang & Olufsen Beoplay H100 採用真皮耳墊,質感極佳,但左右兩側的壓迫感稍強。ag WHP01K MK2 由於使用輕巧材質,壓力較小,但耳墊的舒適性不及其他高端耳機。綜合來看,Apple AirPods Max 在配戴舒適度方面的表現最佳,適合長時間配戴。3. 操作體驗
六款耳機在操作方式的配置上其實大同小異。Apple AirPods Max 採用數字旋鈕與按鍵操作;Bang & Olufsen Beoplay H100 透過觸控手勢與轉盤的操作方式;Bose QuietComfort Ultra 和 Sony WH-1000XM5 皆配備實體按鍵與觸控操作;Sennheiser MOMENTUM Wireless 4 主要依靠實體按鍵,也具備觸控操作面板;ag WHP01K MK2 採用傳統按鍵操作,反應靈敏但按壓手感稍硬。整體而言,Bose QuietComfort Ultra 和 Sony WH-1000XM5 在操作便利性與靈敏度間達到最佳平衡,適合各種使用情境。4. 降噪與通透模式
降噪效能方面,Bose QuietComfort Ultra 具備優異的主動降噪功能,在低頻與中頻降噪的表現極為出色,適合飛機、捷運等嘈雜環境;Sony WH-1000XM5 的降噪模式調校較為智慧化且降噪深度最佳,能自動適應環境噪音,提供更自然的降噪體驗;Apple AirPods Max 在低頻降噪表現優異,但在高頻部分稍弱;Sennheiser MOMENTUM Wireless 4 和 Bang & Olufsen Beoplay H100 降噪效果穩定,但對於高頻噪音的處理稍遜一籌;ag WHP01K MK2 雖具備降噪功能,但表現明顯不如其他高階機種。在通透模式方面,Apple AirPods Max 和 Sony WH-1000XM5 提供最自然的環境音回饋,能夠忠實還原外界聲音,適合需要經常與外界互動的用戶。5. 語音通話品質
語音通話方面,Bose QuietComfort Ultra、Apple AirPods Max 與 Sony WH-1000XM5 皆具備清晰的語音增強技術,能有效消除環境噪音,提供出色的通話體驗;Sennheiser MOMENTUM Wireless 4 和 Bang & Olufsen Beoplay H100 在安靜環境中通話品質良好,但在戶外或嘈雜環境下拾音效果略遜一籌;ag WHP01K MK2 由於麥克風技術相對簡單,通話效果較為一般,適合室內使用。整體來看,Bose QuietComfort Ultra、Apple AirPods Max 與 Sony WH-1000XM5 在通話清晰度與降噪方面表現最佳。6. 音質表現
在音質表現方面,各款耳機的調音取向各有不同。Sony WH-1000XM5 提供均衡且細緻的音場,適合多種音樂類型;Bose QuietComfort Ultra 以豐富的低頻與出色的動態表現聞名,特別適合流行、搖滾與電子音樂;Apple AirPods Max 具備精準的聲音解析力與寬廣音場,但低頻表現稍顯內斂;Bang & Olufsen Beoplay H100 偏向暖調,適合爵士與古典音樂,細節豐富;Sennheiser MOMENTUM Wireless 4 強調人聲表現,適合流行與人聲為主的歌曲;ag WHP01K MK2 低頻較為突出,但整體解析力不如其它耳機。綜合來看,Sony WH-1000XM5 提供最為均衡的音質表現,而 Sennheiser MOMENTUM Wireless 4 則是更偏向以音樂鑑賞為主的藍牙降噪耳機。PS. 聽感屬個人主觀感受,請以實際聆聽為主!

綜合以上六大部分來看,若想追求完整降噪與配戴舒適度,Bose QuietComfort Ultra 是最佳選擇;如果希望獲得均衡音質與智慧降噪,Sony WH-1000XM5 是理想選擇;Apple AirPods Max 適合蘋果生態系用戶,提供優異降噪與實際使用的便利性;Sennheiser MOMENTUM Wireless 4 與 Bang & Olufsen Beoplay H100 則適合追求音質與工藝設計的用戶;而 ag WHP01K MK2 則是預算有限但仍想要體驗降噪耳機的入門首選。
▊福利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