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耳機品牌 NUARL 去年底正式在台開賣旗艦真無線耳機─NEXT 1,其採用獨家 M2 DRIVER 10mm 動圈單元、藍牙 5.3 技術及最高 LDAC 藍牙編碼,讓使用者品味 Hi-Res 認證的高解析音質,NEXT 1 另具備 ANC 主動降噪、遊戲模式、多點連線與 Qi 無線充電等實用功能,透過前饋控制,則可消除降噪耳機常見的負壓感,改良過的 NUARL Block ear+ 亦可降低入耳時的侵入感,此外,NEXT 1 更採用了 intelliGO 公司的 AIVC AI 通話降噪技術,在人聲拾取和噪音濾除的能力上進一步強化。那麼這款睽違一年的日系新旗艦表現如何?以下就跟著 JB 的腳步一起來看看吧~
- 外盒正面
- 開盒
- 盒內容物
進入開箱前先說說 NUARL NEXT 1 的命名由來,其實這家日系品牌從過去有線耳機時代的 NE、NX 高音質系列,再到 HDSS 高保真技術的 NT 系列,累積了不少粉絲支持,而將這幾個系列的字母合在一起的 NEXT 正象徵了品牌聲音實力的傳承,期盼為自家高音質耳機開啟全新世代。NUARL NEX1 的外盒正面印有 Hi-Res Audio 小金標、LDAC 編碼支援,背面則提示可於雙平台下載專屬的《NUARL Connect》應用程式來獲得完整的使用體驗,盒內容物除耳機外,還有快速入門指南兼保固書、USB-C 對 USB-A 充電線、NUARL Block ear+ 7 半透明抗菌矽膠耳塞(共有 S / MS / M / L 尺寸,出廠安裝 MS 尺寸)以及兩種尺寸的耳翼,可根據自己的配戴習慣來選擇是否加裝。
- 充電艙正面
- 背面與充電埠
- 充電艙底部
- 充電艙內部
NUARL NEXT 1 的充電艙為橢圓造型,其與耳機本體摸起來同樣都有種矽膠般的親膚質感,正面上下蓋交界處設置一凹槽方便掀起上蓋(這邊也做了一個隱藏式的指示燈),而 USB-C 充電埠則是位於充電艙右側的位置,至於充電艙底部可見 4 顆凸起的圓形腳墊,能夠將摩擦減到最低,中央還有一無線充電的圖示。上蓋掀起後映入眼簾的是 NEXT 1 的迷你金屬銘牌和相對寬闊的耳機收納空間,便於取出耳機之餘也更容易清潔,不過也因為這個設計,充電艙的電池容量就比較低一些了

- 耳機外側
- 耳機內側
- 耳機上緣
- 耳機尾端
- 耳機前端
- 耳機導管
本文開箱的 NUARL NEXT 1 為「霜花白」款,另一顏色則是「琉金黑」,霜花白與其說是白色、實則更像米色,耳機外側仔細看的話還有 NUARL 品牌色─淡橘色的仿石紋路,這點是琉金黑所沒有的


(圖片來源:NUARL)
耳機內則首次搭載 10mm 的 LCP (液晶聚合物)薄膜動圈單體,新一代模組化結構 NUARL DRIVER M2 將內外整合成壓縮驅動器以減少聲道與振膜面積,即便只有小振幅也可獲得強力聲壓,同時確保在降噪模式開啟時不會過度影響聲音表現,而頻率響應則是達到 20Hz~40,000Hz,高頻延伸性有 Hi-Res Audio 的旗艦水準。不過,常見於旗艦機種的穿戴感測器 NUARL NEXT 1 並不具備,因此取下耳機音樂是會繼續播放的,希望下一代能夠加入以帶來省電之效,順帶一提,它的左右耳是可以獨立使用的。

NUARL NEXT 1 實際配戴起來舒適輕巧,雖然相對偏鬆,但只要有選擇到正確的耳塞尺寸都能獲得足夠穩定的配戴感就是,我自己用 MS 尺寸戴著跑步是都沒有鬆脫的情形,提供給各位參考。觸控動作對應的部分,雙擊任一側預設為播放/暫停,音量增加/減少則是單擊左/右側,必須說,觸控一次的增減幅度有點大(可能 10% 有),希望音量控制能夠做得更精準一些,而長按左右側對應前一首/後一首;三擊左側可在 ANC 主動降噪和一般模式之間切換,三擊右側則是 Ambient 環境音模式的啟閉,觸控反應速度頗為即時,至於語音助理...則需在待機狀態下長按右側耳機 2 秒才能啟動,是無法在播音樂的同時使用的

- 耳機本體重量
- 耳機與充電艙重量
實際將耳機本體放上電子秤量測得出單邊 5.5g、連同充電艙則是 56g 的重量,前者還屬於輕巧的範疇,但充電艙體積是偏大一點點。NUARL NEXT 1 的電池續航力上,使用 SBC/AAC 編碼且關閉降噪的情況下可連續使用 7.5 小時,開啟降噪則是 6 小時,搭配充電艙最長能使用 20 小時,倘若換成 LDAC 編碼,降噪開啟、關閉分別可使用 5.5 小時與 5 小時;耳機本體、充電艙要充滿電均需 1.5 小時,使用無線充電的話則是 2 小時。
NUARL NEXT 1 真無線耳機重點規格:
藍牙版本:Bluetooth 5.3
驅動單元:10mm LCP 薄膜動圈單體 NUARL DRIVER M2
頻率響應:20Hz~40,000Hz
音訊解碼:SBC、AAC、LDAC
電池續航:SBC/AAC 下關閉降噪 7.5 小時,開啟降噪 6 小時,搭配充電艙最長 20 小時
LDAC 下關閉降噪 5.5 小時,開啟降噪 5 小時
防水等級:IPX4 (不含充電艙)
重量:單邊 5.5g / 連同充電艙 56g
建議售價:5,990 元

NUARL NEXT 1 採用最新的藍牙 5.3 技術,支援的藍牙編碼有 SBC、AAC 以及新加入的 LDAC (過去旗艦 N10 Plus 最高為高通 aptX Adaptive),而 LDAC 能夠以 24bit/96kHz 的規格無線傳輸高解析音樂,其傳輸率最高可達 990kbps (雖然專屬應用程式裡沒有列出音質優先模式),即便是串流播放 CD 無損音樂,也能實現無壓縮播放。在初次與 Android、iOS 或 PC 等藍牙裝置連接時,開啟充電艙上蓋即會自動進入藍牙配對模式,這時在藍牙裝置的設定介面中手動選擇即可完成配對,NUARL NEXT 1 最多可以記憶 4 部裝置,並支援雙裝置連接的多點連線功能。在我實際體驗的兩週之內,無論室內外測試藍牙穩定度表現俱佳,均沒有斷訊或干擾的情況發生。
- 主畫面(一)
- 主畫面(二)
- 預設效果
- 降噪與通透程度
- EQ 等化器
- 自訂 EQ
有別於多數真無線耳機的應用程式多採用直覺的圖像式設計,《NUARL Connect》則是一頁條列的形式,我個人覺得這種 UI 與使用者體驗會略打折扣啦

也想小吐槽一下這個應用程式,首先就是開啟時間不夠即時,有時需要數秒才會進入主畫面,再者,主動降噪/通透音的模式就命名為模式1、模式2、模式3,沒有更進一步的說明,JB 自己聽起來是覺得差不多(但好像模式1 效果最強),這邊如果能有更詳盡的描述會更好吧?再來就是兩個預設 EQ 其實也可以搭配波形圖來示意,不然使用者真的會摸不著頭腦啊...

進入到聽感分享的環節,我使用的播放裝置為 Google Pixel 6 手機、同時以 LDAC 編碼、預設的平直 EQ 和 75% 音量來進行測試,如果以 5、60% 音量串流音樂的話,量感可能會不太足夠,但如果像 JB 一樣將 FLAC 音檔存入手機來聆聽就不成問題,實際聆聽下來,NUARL NEXT 1 屬於三頻均衡的調音,人聲清晰有感染力、高頻延伸性佳,低頻量感恰好不過重,但這是以高解析音樂播放為前提,若是一般品質的串流則無法發揮其完整實力...
第一首要分享的是日本蒙面系歌手 yama 在 THE FIRST TAKE 上演唱的《色彩》(24bit / 96kHz,FLAC),在這首輕快的曲子中,yama 的聲音清晰厚實而偏暖,給人一種純淨、透明的感受,換氣聲與齒音這樣的細節更是明顯,用來聆聽 ASMR 內容相信亦能獲得不錯的體驗,而背景中的小提琴、電貝斯、鋼琴等樂器的形體均十分清楚,尤其琴弓每每與弦摩擦時都很有存在感,聲音銳利而不刺耳,收放自如,解析力完全對得起它的價格,而電貝斯的低頻算是蠻收斂的,絲毫未搶走 yama 人聲的風采。
接著換到西洋曲風,我則是挑選紅髮艾德 Ed Sheeran 的《Bad Habits》(24bit/96kHz,FLAC),在 NUARL NEXT 1 的詮釋下,音場呈現寬廣,低頻下潛深度不錯、回彈性也有足夠的 Q 度,鼓聲點到為止且未有暈染到其他的樂器,而紅髮艾德的人聲嘹亮且充滿能量,換氣聲也同樣清楚,而在切換到明晰 EQ 等化器後,由鼓聲與電貝斯組成的低頻增加、節奏感明顯變強,但對人聲並未有過多的影響。
最後一首要分享的是日本樂團和楽器バンド的《天樂》(24bit/96kHz,FLAC) 一曲,和洋樂器的分離度、結像力俱佳,箏和三味線的聲音清脆有彈性,尺八的吹奏則能感受到表演者的氣與情緒,和樂器部分有著不錯的厚度和顆粒感,而西洋樂器的吉他、電貝斯與爵士鼓作為低頻的主要組成,其勁道足夠、但感覺還能夠再飽滿一些,而主唱鈴華優子的聲音聽來醇厚、穿透力兼具,並且同樣能感受到鼻音、真假音轉換的歌唱技巧,整體細節相當豐富。
PS. 聽感屬個人主觀感受,請以實際聆聽為主。

NUARL NEXT 1 的混合式主動降噪由兩個前饋麥克風、一個反饋麥克風所組成,實際將音量設為 75% 播放音樂、並在板橋車站後方進行降噪測試,無論是公車引擎聲、車流聲,抑或是風噪聲都還是聽得見,可能要提高到 90% 才會趨近於無感(順帶一提,這款真無線耳機設有音量限制功能),接著換到台北捷運的情境,在同樣 75% 的音量下蜂鳴器、列車疾駛的風聲與軌道摩擦聲都能夠聽見,廣播的人聲隱約可聞,身邊乘客的交談聲則可成功過濾。最後的測試情境回到辦公室內,在 60% 音量下基本聽不到同事講話或鍵盤的敲擊聲,在幾個情境體驗之下,JB 是覺得高頻的抑制能力還有相當的進步空間啦~
JBLiao · NUARL NEXT 1 通話降噪測試【Mobile01】
在通話降噪性能上,NUARL NEXT 1 採用 intelliGO 公司的 AIVC AI 雜訊抑制技術,沒錯!它就是應用在鐵三角軟骨傳導耳機 ATH-CC500BT 上的那個技術,背後原理則是透過學習 5 億件以上的數據 AI 晶片,來達成會議或通話時的人聲識別、拾取及環境噪音消除。我也分別在室內、戶外情境將通話錄製下來,室內降噪人聲自然是十分清晰,戶外我則是選擇晚上的板橋車站後站(文化路)來測試,雖然人聲稍有距離感、但都沒有模糊或失真,來來往往的汽機車聲均能有效抑制,而且在發話者沒開口的時候基本上是聽不到任何環境噪音的,通話降噪品質倒是算不錯


遊戲表現部分我同樣透過 FPS 手遊《決勝時刻M》、以體感方式來進行測試,NUARL NEXT 1 在未開啟遊戲模式時的情況下略能感受到一點延遲,但開啟後槍枝擊發聲與槍口的火花動畫幾乎達到同步,遊戲音效不會過於單薄、也沒有修飾得太飽滿,算是相當適中的呈現,不過無法使用觸控來切換是比較可惜一點。接著播放 Netflix 電影《子彈列車》,後段在京都列車上的大決戰,伴隨著麻倉未稀的《Holding Out for a Hero》舞曲帶出正派角色反撲的高潮,節奏感比起之前在電影院聽有過之而無不及,同時,拳腳打鬥的紮實感、武士刀斬擊下血液飛濺的聲響也都讓觀影體驗更為沉浸。

以 NEXT 之名再戰旗艦真無線耳機市場的 NUARL NEXT 1,無論音質、規格或功能都有著全面性的提升,本次體驗的「霜花白」款質感更是深得我心,在全新 10mm LCP 驅動單體與最高 LDAC 編碼的加持之下,能使 Hi-Res 高解析音樂的實力完整發揮,而經過煲機之後,這款真無線耳機聽來自然、人聲清亮,解析力與音場表現也交出不錯的表現,進一步凸顯日系的調音特色,不過,如果你的手機不支援 LDAC 編碼、或僅拿來串流非 Hi-Res 的一般音質可能就有點浪費了。受益於 intelliGO 公司的 AIVC 技術,NUARL NEXT 1 的通話降噪與人聲拾取表現還算不錯,對於需要遠距辦公或視訊會議的族群來說十分方便。

JB 照慣例也分享一下 NUARL NEXT 1 的兩個小缺點,首先當屬混合式主動降噪效果偏普通,尤其高頻噪音的抑制能力還有加強的空間,其次則是應用程式《NUARL Connect》,一頁式的使用者介面我個人覺得欠缺質感、啟動速度慢且模式說明不甚清楚,未來若能改以圖像化設計,使用者體驗或許會好上許多吧?總而言之,以 5 千元以上的旗艦真無線耳機來說,NUARL NEXT 1 該有的功能都有具備、相比過去升級誠意十足,對於追求高解析音質的朋友,不妨體驗看看這個日系品牌集大成的新世代之作。
MD:Kila